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读了一些文章,也参加过不少教研活动,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头脑里打转:预设就那么不重要了?“生成”难道就不可以预设?如果大家都来探究预设生成,让我们对教学过程了如指掌,对教学结果成竹在胸,岂不是更好吗?为探讨上述问题,先向大家提供一个笔者的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2.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一线老师们十分关注并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既然"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堂教学就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生成"的过程。既如此,如何应对"生成",教学是否还需要"预设",如何"预设",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可使课堂教学最有效,就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期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讨,希望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能不能有预设?是不是每节课一定要有生成?生成就好预设就不好吗?在和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对于预设和生成这个问题,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操作上都还有深入讨论的必要。一、预设和生成的误读:生成就好,预设就不好1.简单化地理解预设和生成的不同特征什么是课堂教学的预设?简单说就是有计划有准备地教学。什么是课堂教学的生成?就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计划之外的教学情景。就本体而言,它们应该无所谓好和不好。作为不  相似文献   

4.
物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是一线教师比较模糊的方面,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澄清:1、要生成,就不要预设了吗?预设的越多,生成的就越少吗?2、预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预设是一条设计好的主线,那么生成就应该是一些散落的点.预设是收敛的,生成是发散的.并通过几个具体案例对预设与生成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围绕我的课(实录见上期),大家在争论中引出一个话题:课堂教学是否需要“预设”?有人提出:教学不应该预设,比如教学目标不应该由教师事前设定,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自发生成”;教学问题也不应该由教师课前准备,而应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学的具体环节也不应该由教师预设,而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展开思维“飞翔”……如果预设了教学目标,就会对学生探究思维形成束缚。而我认为,教育,本身就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学任务、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教学预设”,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尽管我们提倡学生自己提…  相似文献   

6.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一线老师们十分关注并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既然“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堂教学就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生成”的过程。既如此,如何应对“生成”,教学是否还需要“预设”.如何“预设”,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可使课堂教学最有效.就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期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讨,希望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来活动,必定有无法预知的生成。本文就教师对预设、生成、语文课堂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探讨。一.关于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而创设的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这里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预设。  相似文献   

8.
案例背景:多年来,英语课堂教学一直遵循着课前精心预设的原则,而忽视了教学的动态变化,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错失了许多"意外"生成"精彩"的良机,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课堂生成很难与教师的教学预设相吻合。当课堂中的生成资源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是对生成性资源置之不理,继续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做“有心”人。只有这样,资源才会生成无限,课堂才会充满智慧和激情。那么,教师应“有心”在哪儿呢?一、有心在课前预设的空间里设计预案时,教师应有资源生成的意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衍生,追本溯源,探求核心知识。思考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设想联结的方法和途径。理解越深广,预设越丰富,生成的空间就越大。如教学《多位数加法》。在预案设计时,教师考虑选取学生自编的素材,以拓展教学空间,使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在探知阶段,教师板书学生报出的多位数,然后请大家选择其中一些组成加法等式,并独立尝试…  相似文献   

10.
案例《“耶”!我刚才就……》给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何科学而艺术地处理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这对矛盾。就课堂教学而言,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是从本质上讲,教学预设应当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为前提,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这种预设应该是有弹性、有留白的。由此,反观张老师在案例中直言的“我在备课时,一直片面地理解这个小故事意在教育孩子们要谦虚,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