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对所有孩子从一年级到12年级实行免费义务公共教育,孩子们必须在学校里读完12年,或者至少要到16岁。公立学校的的确确是免费的:不收书本费,不收音乐课费用,不  相似文献   

2.
美国实行的是十二年义务教育制,所有的公立学校一律采取就近入学,孩子接受免费教育的制度。美国没有户籍制度,在没有户口限制的情况下,是不是想上哪所学校就上哪所呢?技术上说还真的就是这样。美国的公立学校归属学区管理,学区有  相似文献   

3.
国外义务教育的择校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飞 《教育与职业》2003,(24):37-37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义务教育阶段是否应当允许学生择校,是不少国家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美国:择校呼声越来越高美国的法律规定儿童6~16岁必须入学。美国的公立学校由政府税收支持,学生免费入学;私立学校多由教会支持,收费昂贵。美国历来实行公立学校就近入学的原则,但是由于公众对逐年下降的公立中小学质量不满,择校呼声越来越高。在美国具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择校形式主要有:①开放招生制度:允许适龄儿童到居住地以外的公立学校就读。②磁石学校…  相似文献   

4.
《人生十六七》2011,(6):24-25
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体制,美国文化教育的高水平也决定了美国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大体来说,在美国,从小学到中学可享受12年公立学校免费教育,免书本费,免费校车,升人大学无需考试(高考)。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法律要求所有的人在6-15岁期间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然而,在澳大利亚这个发达的现代国家,每个人受教育的年限都比法律要求的长。大约75%的学龄儿童进入政府开办的“免费”学校;其余的进入私人组织的预备学校、小学和学。“公立学校”一词可能会使一些来自其他英语国家的人们产生误解。在澳大利亚“公立学校”就是政府  相似文献   

6.
我有幸于去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考察特殊教育。考察期间曾访问多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及中心,感受颇深。美国的联邦康复法涉及到教育、就业、人权等,影响很大。在教育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任何公立学校不得拒绝接受伤残儿童入学。每个伤残儿童都有权受到适当的免费教育,不论他(她)的伤残程度有多严重。  相似文献   

7.
陈强 《教育》2008,(2):63-63
笔者的美国朋友Randy有5个儿子,小的12岁,大的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这5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12年级,全都在自己家里上学,妈妈当老师。 在美国,学龄孩子不上学是违法的。但是,孩子和家长对教育的形式有选择权。他们既可以上免费的公立学校,也可以上付费的私立学校,还可以上“Homeschool”(家庭学校)。这种由父母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学习的教育方式兴起于20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宗教家庭。  相似文献   

8.
英国的Public Shool名为公学实为私立学校,美国的Public School是公立学校,这种同词异义现象是由英美两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差异造成的。英国的Public School最初为免费的、具有慈善性质的学校,于17世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兴起,转变为具有中等教育性质的高收费私立学校,初步具备了今天公学的特征;美国的Public School在殖民地早期传袭了英国公学的特征,在殖民地晚期转变为面向人人开放的收费学校,到公共学校运动之后变成面向所有公众、税收维持而免费、非教派性、州监管的公立学校。Public School在英美两国的差异及其发展历程提醒我们,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都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并科学定位,才能为本国的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首先简略介绍美国和加拿大的小学教育.   美、加的小学,大部分是免费的公立学校,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小部分是收费昂贵的私立小学,要求比较严格,学生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教育文化论坛》2011,3(5):142-142
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体制,美国文化教育的高水平也决定了美国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大体来说,在美国,从小学到中学可享受12年公立学校免费教育,免书本费,免费校车,升入大学无需考试(高考)。由于各名校录取方式的不同,可以帮助子女更快适应海外校园生活,更好规划人生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贵族学校     
在美国,public school(公立学校)由地方政府建立,为所有本地区儿童提供免费中小学教育,有别于private school(私立学校)。在英国,public school(公学)却是收费奇高的私立学府,是贵族学校的同义词。目前,约有3%的英国学童是“公学”学生,其他的都就读于国立学校。“公学”大多是寄宿制中学、男女分校,每校学生人数并不多,在500~1000人之间。家长非富即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以来,曾号称“金元帝国”的美国,各学校却“都在闹穷”,“遍及全国的教育财政危机”日益加剧,不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不论中、小学还是大学,都“深深陷于财政困难之中”。美国国会议员和教育界头目们惊呼:“经费危机使学校处于瘫痪状态”,“我们教育系统的崩溃是灾难性的”,美国的“教育事业正在瓦解中”。美国的教育财政危机,是美国不断恶化的经济、政治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美国日趋深重的社会危机的反映。“教育被大炮吃掉了”美国统治集团长期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大量金钱花在扩军备战,在政府预算中军  相似文献   

13.
美国实行的是十二年义务教育制,所有的公立学校一律采取就近入学,孩子接受免费教育的制度。美国没有户籍制度,在没有户口限制的情况下,是不是想上哪所学校就上哪所呢?技术上说还真的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拾遗补缺创办特色——我国民办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政教合一”的传统,使公立学校严重挤压了私立学校的发展空间,直接影响了私立学校的发展基础。民办学校应在广阔的教育供求领域,“拾”公立学校之“遗”,“补”公立学校之“缺”,为社会提供不同于公立学校的“另类选择”。  相似文献   

15.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复兴、现状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复兴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出于宗教的考虑、受教育理论的影响、对公立学校的不满以及家庭学校教育自身的优势。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现处于以下状况:规模增大的同时效果显著,获得法律的认可和保障,取得正规学校及相关教育组织的支持,广泛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复兴和发展对我国教育发展有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最近十多年来,在美国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择校运动可谓是最迅猛的激流之一。教育界内外的很多人希望建立起学校间的竞争机制,给学生家长更多的教育选择权。与中国的“择校现象”不同的是,学生家长不仅不用向学校掏高额的择校费,相反还可以从政府或慈善机构那里得到择校“补贴”。教育券和特许学校长期以来,美国公共教育实行就近入学原则,全国中小学生除了十分之一就读私立学校外,绝大多数学生就读社区内的公立学校。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不及白人的少数民族学生就读公立学校的比例更高。据美国教育数据中心公布的“全国教育进步评估(NAEP)”2003…  相似文献   

17.
《家庭与家教》2002,(10):16
美国的大学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却是发达国家中最差者之一。这种反差导致接受了良好基础教育的欧洲和亚洲学生,比美国本土学生更容易进入美国的好大学学习。美国的基础教育危机多反映在进入免费的公立学校学习的穷人身上,尤以黑人和拉美裔为主。以白人居多的有钱人可以摆脱这种危机,因为他们可以去收费的私立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便  相似文献   

18.
“择校”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其现行政策主要有开放入学、特许学校、教育券、教育税减免、家庭学校教育等表现形式。上述择校政策大致可分为公立学校选择和私立学校选择两大类。美国国内对私立学校选择的质疑远远大于对公立学校选择的质疑;公立学校选择实施的范围和力度也远远大于私立学校选择。总的来说,由于择校政策推行的范围和力度相当有限,其是非得失有待进一步的检验与确证。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月1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了题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1999年国情咨文。该报告涉及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重点论及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扩大军费开支等问题,其中以约占六分之一的篇幅论及教育问题。克林顿在报告中列举了他实行的教育政策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目前公立学校教育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和改革美国教育,主要是公立学校教育的五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世纪之交 ,美国政府就“美国投资教育的决策思路”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讨论的议题主要集中在下列四个方面 :·为什么开设公立学校 ?·如何支付公共教育的费用 ?·公共教育的成本为什么持续增长 ?·为什么继续投资公共教育 ?  一、为什么开设公立学校 ?  美国传统的观点认为 ,开设学校的主要目的有二 :第一 ,向儿童传递成人世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第二 ,向儿童提供能够回报社会的技能、知识和信息。开设学校意味着向儿童和未来进行投资。美国人已经感受到 ,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投资 ,全美每年的教育开支高达3,0 0 0多亿美元。投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