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蔚 《视听纵横》2006,(4):119-119
中国电视在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上,收视率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标志。它不仅成“为观众意愿”“的温度计”,更成为媒体内部运作管理的主要指标以及媒体与广告商之间进行交易的“货币”,从而备受推崇和追逐。不错,电视应该重视收视率。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所说,收视率是把  相似文献   

2.
谁在看?     
北京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谁在说》,望生义能猜出那是一档谈话节目。对于观众来说,一档谈话节目中,是谁在说很重要.不妨看看今天是谁来说——如果觉得说话的人有意思,我们自然就选中了这个频道,就会让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升上去。所以,选“谁在说”来做栏目的名字,让电视制片人煞费了一番苦心。  相似文献   

3.
4.
数字电视时代的收视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鉴 《当代传播》2007,(2):98-100
数字电视的出现是传播媒介的一大变革,可以想见在未来几年里,数字电视引发整个媒介生态的变化将日益显现,收视率调查从来都是顺应大媒介环境下的产物,如果说数字电视的发展过程是自变项的话,那么收视率调查的方式就是因变项,在数字电视时代,收视率调查及其技术也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视听界》2010,(5):13-13
事由: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电视收视率发现造假行为》;7月5日,《人民日报》再次刊登文章《收视率调查样本户讲述被电视台收买作假经历》;7月1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收视率造假这趟浑水深着呢》;7月16日,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召开“维护收视率数据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座谈会。一时间,收视率问题受到业内外各方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视听界》2012,(5):16-17
事由:日前,电视剧版权运营人王建锋爆料,某公司明码标价地向他兜售收视率,声称只要付费,就能相应提高其正在卫视播出的30集电视剧的收视率,甚至可进入全国收视前十。而其免费赠送的两次“服务”,的确实现了收视率的乾坤大逆转。  相似文献   

7.
台湾媒体人林照真在2004年10月发表过一篇文章,他写道:“在台湾竞争激烈的电视环境里,收视率决定着电视人的思考……他们对一个神话深信不疑:收视调查的数字是以科学方法产生,所以是最公平的裁判,也是最高的标准。”对于收视率的狂追,最终导致收视素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2012,(10):94-94
备受诟病的中国电视收视率造假难题终于有了新进展,这一次的解决希望落在了即将出台的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国家标准身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受众研究委员会秘书长说,中广协会正在推动出台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国家标准的制订,2012年6月这一标准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提交给国家标准委员会。业内关心的是,这样一则国标能荡涤当下电视收视率调查行业"乌烟瘴气"的现状吗?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看来,电视收视率造假是收视率调查行业的沉疴痼  相似文献   

9.
关于什么是TV2.0,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TV2.0不是指一种具体的电视传播形式,而应当是基于科技手段而形成的交互、交融、移动的电视传播形态,这种传播形态改变的一大表现就是受众收视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新近出版由该院电视系教授刘燕南博士撰写的《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收视率的专门著作。该书不仅对国内外收视率调研的发展脉胳、现状与趋势、调查技术特点、分析方法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而且对于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如电视观众收视行为的深度分析、电视节目制作编排的原则,策略与技巧,以及利用收视率数据制订广播媒体计划等,均结合国内外最新案例,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和实用参考价值。《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传统收视率调查正日益显现出不足,尤其是测量非电视渠道之外的传播情况。如何在数字时代针对多种收视终端和播出方式开展准确高效的收视率调查,是对全球电视市场调查业的挑战,也是调查技术变革的巨大动力。本文以美国尼尔森公司为例,探讨数字时代收视率调查的挑战与变革。一、尼尔森公司收视率调查体系简介目前,美国每年电视广告市场的总值达到了638亿美元。在这笔巨额广告的投放过程中,尼尔森公司扮  相似文献   

12.
13.
20世纪中期,在广告商的推动下,美国开启了收视率调查的先河。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电视业的蓬勃发展,收视率调查行业也逐渐壮大,调查方法和技术不断演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收视率调查各种专业词汇频频见诸媒体,甚至成为一种大众话语的今天,对于国外收视率调查业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行业,并为国内收视率调查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其实早在“超女”之前,“央”字号娱乐就已不再是中国娱乐电视的金字招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中国电视业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在不断推进的市场转型中,收视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从宏观传播决策到微观节目编制,从电视台内部管理到外部市场营销,收视率的话语强势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这个过程是中国电视业经历引入市场机制的阵痛过程、是新兴的收视调查业垄断格局形成的过程,也是中国电视人在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理想中不断  相似文献   

16.
孙灵囡 《青年记者》2009,(18):29-30
在目前的中国电视产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受众对信息源——电视节目的反馈被简单、粗暴、肤浅地指向为收视率。“唯收视率论”不仅忽略了中国收视率调查在数据统计上的缺陷,使电视节目低俗化、娱乐化、同质化,更遮蔽了观众情感表达处于失语状态的尴尬,使中国电视制作者和电视观众之间的对话彻底缺失。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收视率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命题,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伴随着电视娱乐节目的升温。各电视台末位淘汰制度的全面展开,对收视率的讨论尤其是批判迅速升温。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举行的“珍惜受众信任,树立健康形象”主题座谈会上,崔永元语出惊人。称“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一时间应者云集,人们纷纷批判收视率的各种弊端。正是在一片批判声中。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提出“绿色收视率”命题。并很快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肯定。笔者认为,无论是“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论断,还是“绿色收视率——叫好与叫座的双赢”的阐述。都缺少基本的理论命题的严谨和科学。既是对收视率的内涵与功能的严重误读,也是对绿色收视率的理论建构和操作可能的盲目乐观,在理论发展和媒介实践层面都不会有明显助益。  相似文献   

18.
收视率调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中国,经过最初的酝酿和起步操作阶段后,在世纪之交开始进入迅猛成长期。目前,我国收视率调查在技术上已经接轨国际水准,在数据分析和应用方面,甚至走在世界前列,然而,在行业监管方面却显出明显落差——这个为电视市场提供交易货币的行业,多年来却一直处于监管缺位状态。收视率  相似文献   

19.
在广电媒介产业化进程中,收视率数据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关于收视率“万恶之源”的讨论以及“抵制低俗,创绿色收视率”的呼吁.更是彰显了收视率对于广电媒介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研究》2004,(3):11-17
摘要——互联网是国际间交流信息的一种手段,这在信息发送和回馈方面是十分重大的改革。当公众掌握了这门技术时,使博物馆有机会利用这种新技术来扩展其功能。本文调查了互联网使用者和访问博物馆网点的数字资料,证实互联网的普及会给博物馆的作用发扬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