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菡芳 《大理文化》2001,(2):52-54
长期以来,各民族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相影响,有着密切的血肉联系,但是,包括民族服饰在内的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却一直保留着各自鲜明而独特的色彩.当前,为加速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步伐,我们就很有必要正确认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并对它的传承和创新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富 《华夏文化》2000,(1):27-29
几千年来,特别是自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以来,中国境内汉民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文化,不断地交汇、融合、相互借鉴,构成了这个东方大国的多元文化。就藏族与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而言,唐代为我国中原王朝国势鼎盛时期,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大量输入西藏地区,  相似文献   

3.
北魏孝文帝(467-499)变法改革,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推动了北魏社会向典型的封建社会跃进,促进了民族融和,在形成和发展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的历史行程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资治通鉴》的作者,重视这段历史,用较多的篇幅,记载了这一事件。其中时迁都洛阳记叙尤详.本文拟对孝文帝利用《周易》革卦排除迁都阻力一事略陈管见。谋略与威权并用实现迁都大计《通鉴》在记叙了孝文帝拓跋宏在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等改革措施后,即行谋划将部城从平城(今山西大…  相似文献   

4.
从中原到西南杨庭硕自古迄今,我国的大西南都是一个多民族生息的地带,也是一个多种文化并存发展的区域。从历朝正史的角度看,开发西南就是一个中央王朝行政势力不断展拓的过程。从经济的角度看,经营西南意味着将汉族的生产模式移置到西南地区,在吸收当地各民族生产特...  相似文献   

5.
巴蜀文化系列丛书编撰方案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四川人民出版社在灿烂的中华文化群星中,巴蜀文化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多元复合文化的总汇。巴蜀文化以其悠久的...  相似文献   

6.
《滇中文化》2007,(1):24-29
玉溪市的歌谣十分丰富,分布于市内各县、各民族、各地域内。玉溪市红塔区的歌谣主要是汉族歌谣,按其内容划分,大体可分为:  相似文献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满、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因为地理生态环境、所从事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不同,新疆境内大致可以分为绿洲、草原、高原这三类不同的文化圈,分属于这三类不同文化圈的各民族传统喜乐文化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是整个中亚地区最主要的两个“绿洲”民族。在新疆境内,这两个民族主要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四缘和天山山脉之间的伊犁谷地、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各大、中、小城镇和绿洲之上,以绿洲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兼事手…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各民族神话中,兄妹婚神话虽有独立存在流传的,更多的却是接续在洪水神话之后,成为洪水神话的组成部分。现在我们所听到、所读到的大都是这种神话。流传于汉族地区的《洪水的传说》说:  相似文献   

9.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这是江泽民同志继“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之后.在“七一”讲话中向全党发出的又一个伟大的号召。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文化创新,是实践“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方略.是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对全党同志.尤其对于包括文化市场管理执法队伍在内的广大文化工作者来说.是我们新时期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南方丝路与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实质是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通过漫长历史上的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但汉民族与北方戎狄民族的文化交融同与西南地区夷民族的文化交融在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和汉族地区与南、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西南民族地区以南丝之路为主动脉,形成了交通的网络,同时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网络。通过南丝路及其带动的这个交通网络,处于强势的汉文化以油迹扩散的方式在西南民族地区循先易后难的规律传播,使大量少数民族民众通过文化交融而融入汉族之中,只剩下交通最困难、具有封闭型地域特征的地区,因汉文化影响力甚微,原有少数民族才得以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同胞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御外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独特贡献,他们牵制和消耗了日本侵略军的力量,打乱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分裂破坏汉族和少数民族团结的阴谋。从我国少数民族同胞投身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中,我们获得的是对这段难忘历史的思索以及对当下的启示:少数民族同胞参加抗日战争加强了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在抗战中完成了雏形;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全国各民族只有加强文化认同,强调同根同源,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民族根连根意识、发展共作为意识、筑梦齐努力意识,才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推动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文字。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以华夏族为主体,融合其他许多民族组合而成的。因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所以我国的文字就称为汉字。当然,我国的丈字不仅只是汉字一种,我国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字,但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的在古代产生过本族的文字,后来失传。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也只是在本民族和本族聚居的区域内通行,放大多数仍然使用汉文字。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具有几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历史资料称为“浩如烟海”。仅据《汉书…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众多。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族自治地方占去了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四。各个民族都有其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民族地方文献是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料的开发与利用,是全社会日益得到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促进各民族地区的发展,开发和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发掘民族地方文献中所包含的广泛的知识内容,将其加以整理,加工、及时准确的提供给读者,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明建设服务。加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对于推动各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增进民族地区团结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畲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据1990年统计,全国畲族总人数为63O378人,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第19位,主要居住在福建,约40万人,占畲族总人口数的63%左右。其余散居于广东、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福建畲族多数居住山区,一部分在沿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鲁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开发中国东南山区作出了令人惊叹的贡献,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会族自称“山哈”,“哈”乃“客”之意思。“山哈”满即居住在山里的客人。其称谓有多次演变,在隋唐之际,人们对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合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泛称…  相似文献   

15.
说到中国的汉族民间舞蹈,必然从“秧歌”拉开话题……在以黄河和长江为核心的汉族文化区域,河流交错,土地肥沃,人们以农耕为业。起源于农耕插秧生产的民间舞蹈“秧歌”,是汉族人民在节日和祭扫活动中主要的娱乐方式。普遍流行的“秧歌”,是歌、舞、戏的综合形式。歌,是穿插在舞蹈间用于清唱的“民间小曲”;舞,一般包括“过街”(队列舞)、“大场”烟案舞)和丰富多采的“小场”舞蹈;戏,是有人物情节的歌舞小戏。这一协调的艺术整体,包括了各种不同节目,表演时热闹非凡,观者如山。同是“秧歌”,但因地理文化诸因素不同,各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少数民族食俗文化特征万建中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所生产的食物原料和用以生产这些食品原料的方法,必然与该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相一致。根据各民族的主要粮食作物、辅助粮食作物和果蔬、肉类等食品在农业中所占的地位及其在饮食中所占的比重,我...  相似文献   

17.
难忘的记忆     
正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立迄今,党领导各族人民,排除困难,努力奋进,把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推进到一个历史的新阶段,我作为建州筹备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抚今追昔,感慨万端。一1954年5月初,我参加西南民族扩大会议,学习宪法有关民族纲领,深刻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各民族的团结奋斗,在汉族人民帮助下,发展经济,推进教育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大禹文化见证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文明的历史进程,是赓续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升华。大禹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观念形成、民族自强求变、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依托。将大禹文化精神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进一步增强大禹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大禹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是当前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重要途径,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并同时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鄂尔多斯文化以我国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流融汇的特有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眩目的宝石,享誉海内外。同时,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代表创造的草原文化,在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鄂尔多斯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  相似文献   

20.
汉字文化圈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字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化的民族与国家。汉字化圈的存在,是一个垂之久远的历史事实。本对化圈、汉字化圈进行了界说,对汉字的境内传播与境外传播予以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