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民党政府奠都南京以后,开始重视合作运动,并把合作运动作为实现其民生主义方策而列为七项民众运动之一,力图对其加以控制、驾驭和利用,使之成为推行“训政”,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正是在国民党政府大力推动下,江浙等省的农村合作运动首先获得了较快发展。而在皖、赣、湘、鄂、豫等省,国民党政府以救济水灾为契机,以“剿共”“善后”政策的推行为烟幕,以“复兴农村”相号召,不遗余力地扶植农村互助社(合作预备社)和正式合作社的成立,从而使合作运动在3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畸形的,也是不健康的。  相似文献   

2.
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并推行了农业合作运动,这既是南京国民政府化解其统治危机的现实需要,也是国民党“民生主义‘建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农村合作运动,人微言轻农业现代化经济格局形成中的一个重要五一节,虽然在30年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但对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实际收效甚微,甚至成为了乡村豪绅压榨农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27-1945年,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并推行了农业合作运动,这既是南京国民政府化解其统治危机的现实需要,也是国民党“民生主义”建国方略的重要内容,更是抗战时期巩固后方基地的一项措施。农村合作运动,作为农业现代化经济格局形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在三四十年代呈现出了一派热闹景象,但对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实际收效甚微,甚至成为乡村豪坤压榨农民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自1929到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主导的识字运动持续了近二十年,把清末以来的简易识字教育发展为一项以基础识字教育为核心,涵盖教育、政治、社会多层面内容的系统教育工程。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安徽农村合作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省是民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先进省份之一。1926年以后,安徽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特别是遭受1931年的特大水灾,使之成为慈善团体救济和进行合作实验的重要对象。从1934年至抗战前夕,在省合作委员会的主导之下,合作运动发展迅速,收效显著。抗日战争时期,运动服从和服务于抗战的大局,发挥了战时稳定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盛行30年,遍布全省60余县的农村合作运动是安徽农业近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农赈作为一种赈灾方法被明确提出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作为一种与急赈、工赈并列的救灾方法,它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救灾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考察这一时期农赈的起源、发展及具体操作情况,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救济机制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政制更动频繁,国家政权借助以土豪劣绅为主体的乡村基层人员逐渐强化对乡村的控制,在制度上赋予他们各种特权。文章拟对国民党县区以下基层人员进行制度分析,从这一视角去透视国民党乡村政制的反动性、腐朽性。  相似文献   

8.
民国江西农村合作运动既是执行南京国民政府合作政策的结果,又是江西农村现实环境的必需选择。虽然合作事业无法也不能挽救深重的农村危机,但无可否认它是江西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尝试。它的推行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9.
叶忠  杨健美 《文教资料》2013,(3):116-118,136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教师职业素质高低关系着教育的成败。教师进修是教师素质的保鲜剂,也是教师实现职业专业化的催化剂。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于教育发展的变革与转型,各省市积极开展小学教员进修活动。当时教员的进修主要通过学校进修、学习团体和学习活动三种方式进行,学习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时事政治,同时伴随一定的考核方式。最后,作者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教师进修状况给予简要的评析,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为背景,以国立暨南大学等高校为个案分析了该时期学生组织经费的来源、分配和使用,并揭示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组织经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独具特点:一为高教制度的立法化与规范化;二为高教实践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兴起了一场乡村师范教育运动。它是在乡村教育家的试验与改革下,在国民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而兴起的以专门培养乡村小学教师为宗旨,达到改造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目的的一场师范教育改革运动。其发展历程大约经过五个时期。乡村师范办学的针对性与训练学生的农村社会适应性等特点,或许能对今天的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即进行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外交活动--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关税自主,收回了部分租借地,签订了近代以来第一批相对平等的新约,具有一定的积极进步作用.但此次改订新约运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及不彻底性,还不能达到人民所期望的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初衷.  相似文献   

1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高校招考制度的总趋势是由各高校自主招考向全国统一招考转变。这种变迁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探讨国民政府时期招考制度变迁的规律,对改革和完善当今高校招考制度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设立中华民国考试院,使之与行政院、司法院、立法院、监察院平列并重,独立地行使职权。为使考试院行使职权更趋公平、公正,实行考试立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考试法规,为考试院独立行使考试职权,取信于民,做了十分有价值的尝试,也为今天考试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外债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南京国民政府在筹集铁路修筑资金内外交困中,铁路外债政策是以整理旧债为主,目的在于举借新债,并躬力实践。通过逐个谈判,分别整理,迅速解决了几十年的铁路外债积欠,推动新一轮举债筑路高潮的到来,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借款模式,时代特征凸显。  相似文献   

17.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就积极谋求列强的外交支持和国际承认,以期巩固其统治和取得国际合法地位。但列强基于中国政局的错综复杂、在华权益得失权衡以及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取舍等因素考虑,在给予南京国民政府的承认过程中也是复杂多变的。  相似文献   

18.
1927~1937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科技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财政上的保障,主要内容有:一是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和投入,设立中央和地方研究机构,鼓励和支持民间开办研究机构,使科学研究有了体制上的保障。二是发展科技教育,学校教育从政策到实践都向科技领域倾斜。三是制定科技奖惩制度,奖励工业技术的发明和创新。这些措施构成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科技政策,成了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粮食经济发生恐慌。面对内外双重危机,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对粮食贸易的干预。维护粮食自由流通和抵制洋米倾销实际上成为中央政府必须解决的两大粮食流通主题。但是,由于中央政府威权有限,粮食关税政策不能独立自主,始终不能解决省县各自为禁、洋米倾销问题。战前,粮食贸易政策陷入诸多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