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活经历、先进思想及时代浪潮的影响下,郁达夫的以描写劳动人民为主要对象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呈现出了与以往小说迥然相异的思想特质和艺术情趣。  相似文献   

2.
臧明艳 《阅读》2022,(43):48-49
<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还记得这首《清平乐·村居》吗?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绘出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田园生活图,美好得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可别以为,辛弃疾只是一位安于乡村生活,不问国家大事的词人,他一生的志向其实是保家卫国,上阵杀敌,有“词中之龙”之称。一起走进下面这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词——  相似文献   

3.
张元干词中意象的运用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南渡前基本上是传统词的情调;第二阶段爱国主义大放异彩,慷慨激昂,苍凉悲壮;第三阶段是隐士旷达和豪士悲愤的统一;第四阶段以思想修养陶冶为主,词风清旷。  相似文献   

4.
词起源于民间,本是伶工乐伎之作,随着文人的介入,逐渐趋于雅化。欧阳修以文人士大夫的身份进行词的创作,推动了词的雅化。本文从欧阳修的言情词,充满士大夫情趣的清雅闲适词,慨叹仕途风波、人生际遇的咏怀词和具有文人气息的民间词几方面来论述欧阳修词是如何体现创作主体高雅情趣的。  相似文献   

5.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油画"指受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的影响,以"象"写"意","意"、"象"和谐融合的油画。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实现各种艺术形态并存和互相影响渗透,并各自具有不同的时代性表现。笔者认为,当代人文观念、图像时代和传统文化对意象油画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意象油画的当代性取决于表达,是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还是远离社会生活,值得讨论、思考。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后期词审美意象的变化,是南渡后宋词风格激变的真实回应。词作的重心亦从个人的闲情闺怨转向更为凝重的生活现实,伤逝怀旧之作,凄婉生动,情绪的表达趋于孤寂悲凉。对李清照词意象变化的整体把握,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宋词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乾元二年秋冬之际,杜甫在陇右生活的五个月期间,游历众多寺院,与赞公、阮昉等人交往密切,处于人生低谷期的杜甫受佛道思想影响较大,大有退隐山林寺院之情趣。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并借云鸟等意象抒发归去来兮般的舒畅心情,陇右是杜甫思想发生变化的转关之地。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6—2021年温州市鳌江流域5个监测断面的逐月水质监测数据,选取氨氮(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5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TN)、溶解氧(DO)6个水质指标,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从时空变化特征对鳌江流域进行水质污染分析,并计算了埭头、江口渡监测断面的2016—2019年逐月的污染物通量。结果表明:顺溪、埭头断面、江屿断面均满足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中的水质标准,下游方岩渡、江口渡断面DO质量浓度低于标准值,未满足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中的水质标准;鳌江流域5个断面CODMn质量浓度整体上均呈现出丰水期高,枯水期低的特征,DO质量浓度整体上均呈现出丰水期低,枯水期高的特征;污染物质量浓度年变化在沿程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下游断面较高的现象;流域内埭头、江口渡断面污染物整体呈现出丰水期月通量大于枯水期月通量的变化;鳌江流域污染物质量浓度与月径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以非点源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9.
"国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以他独到的意境表现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爱情词。从三个侧面分析了性德词的空灵、哀艳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采用了大量的意象描写,这些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心理、社会与文化信息。它们象征了人物形象,隐喻人物心理,暗示人物命运,从而推动着情节发展,起到了点画小说主题的作用。同时,这些意象也展现了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的文学作品,诗文感时咏史,词风婉约疏隽,"词无一首不工"。穿越千年,她仿佛从垂杨深处向我们走来,然后寄情于山水,向人们诉说着她的悲喜人生。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希望自己做一个贤妻良母,而作为封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倾诉于笔端,写诗、写词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和淑女情怀,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12.
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集大成杰作,山庄内按照三线多点的布局,设置多处形制多样、用途广泛的风景亭,将实用功能和观赏价值完美结合,体现了高超的园林艺术手法,赋予避暑山庄更加丰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诗的审美观念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每次转变都与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思潮密切相关。盛唐时代兴盛的禅宗,无论从生活行为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对当时的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这种影响的直接体现便是山水诗审美观念的转变。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的山水观念以“游”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赏”为主;盛唐时代,则以“归”为主。虽然不能排除在盛唐以及此后的山水观念中有多种审美情趣并存的现象,但是作为一种美学情趣,人们所追求的正是以王维为代表的那种“清空”、“无染”之境。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她诗文词兼工,尤以词著名。其作品清新婉约、含蓄蕴藉。在其现存词作中,花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内涵,并随着词人的人生历程而发生变化,系统鲜明地折射出女词人的生命状态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弥渡山歌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是历代劳动人民创作的积累,是弥渡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弥渡山歌注重衬词和色彩的应用,这有效地增加了歌曲的感染力以及形象美、情味美和含蓄美。在山歌中,设问句和反问句所营造的情境,让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起兴句的运用,又使人感受到生活细微处的情趣。正因为弥渡山歌深厚多样的艺术特色,才使其艺术生命长久不衰。  相似文献   

16.
日本和歌与词在总体艺术风貌上十分接近。从二者意象的内容与表达方式、意象的审美特征、意象的容量与结构三个方面展开对比,辅之具体的作品分析,可以见出和歌与词诸多相近的艺术追求,也有微妙的文学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宋代词人杜安世,身世不详又无人考证,故在词学史上的地位较为轻微,亦未得到后世学者的关注。杜安世有《寿域词》1卷传世,其中有个别存疑之作,内容多为女子的愁苦相思之情,风格倾向于婉约。燕子、烟以及风意象使其词构造了独特的艺术世界,对词境的塑造与情感的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一种生存方式,语言文本是文学现象最重要的"事实"。以李清照《永遇乐》词解读为例,力避传统的由世界、作家而作品的单向度的考察,力图自下而上,以一种实证的文本的角度来重新寻求诗歌语言的审美解释,但这种解释又绝非局限于新批评所框定的语言结构自身,而是将其置于不同的视域中,求得文本结构深层厘析的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19.
霍尔所提出的文化高低语境理论认为,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而英美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这对文化意象词的汉英翻译有着重要启示。运用霍尔理论,以"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会议口译为例,提出了四种文化意象词汉英口译策略,即移植策略、释义策略、借用策略和加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江西女词人刘淑,能文善武,文章节烈兼具。经历颇多曲折,父亲、夫君皆为明朝殉难。刘淑亦坚贞忠觳,怀有济世报国之志,只是迫于无奈而壮志难酬。她的词,出兵之前每有生活情趣之作以及离别相思等题材,格调清丽;出兵遇挫之后,词风则转而为沉郁顿挫,往往蕴含悲郁之气,时时振作不屈之精神。究其原因,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家族、地域、时代的原因。诸方面因素相互融舍,形成刘淑词的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