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耳、陈余是对巨鹿之战有重要影响而被忽略的人物。巨鹿之战前,张耳、陈余立赵歇为赵王于信都;巨鹿之战中张耳、陈余请求楚救赵,陈余还给章邯写了劝降信,二人在巨鹿之战中起了重要作用;张耳、陈余分道扬镳后,人生结局不同,值得深思,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王”解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于秦二世元年起义于蕲县之大泽乡,起义军行至陈(今河南淮阳县),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或曰"楚"和"大楚",所以陈胜称为"楚王",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当时的反秦力量也尊称陈胜为"陈王",如《汉书·张耳传》:"今陈王为天下首倡".又《史记·项羽本纪》说:"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  相似文献   

3.
亡命之徒—亡,逃,不作“死亡”解。本义指人改名换姓,逃亡在外地或国外的人。《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相似文献   

4.
"巨鹿之战"为巨鹿文明增添了历史神韵,也影响了张耳和陈馀的人生。战前的张耳、陈馀志同道合,为理想积极谋划;巨鹿一战,朋友疑忌,反目成仇;战后的张耳、陈馀分道扬镳,皆欲杀对方而后快。张耳、陈馀的人生经历和友谊破裂引发后人对友谊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陈胜、吴广     
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革命活动家.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少时曾以佣耕为生.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贫苦农民出身.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政府征发闾左农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陈胜、吴广在被征之列,被指定提任屯长.在向渔阳行进途中,这支队伍因雨受阻于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不能按期到达戍地,秦朝法律规定,戍边误期要以死罪论处.陈胜、吴广经过商议认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他们决定举行起义,从死亡中杀出一条生路.这一决定,不仅是为了摆脱当时的困境,而且表达了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身解放的坚  相似文献   

6.
陈胜腹书举义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900余人被征发到渔阳戍边,在大泽乡遇到大雨,耽误了行程。按照秦国的法令,这些人都要被处死,无奈之下,陈胜、吴广率众揭竿而起。陈胜故意让人将写有“陈胜王”三个字的布帛塞进鱼腹中,然后将鱼卖给准备起义的士兵,士兵们发现书帛后,都认为天将降大任于陈胜,这样,陈胜就确立了他在义军中的首领地位。  相似文献   

7.
关于毛主席这篇光辉著作的中心论点,在语文教学中,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六种看法.第一种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第二种认为是,"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第三种认为"共产主义精神在全国蓬勃发展".第四种认为"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第五种认为是"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第六种认为是"中国人民已经做了国家的主人".这六种不同看法,较为集中的在第一、第二种看法上.最近,《天津教育》(78年第四期)上,登载刘芝友同志的一篇  相似文献   

8.
陈胜吴广起义,陈胜以公子扶苏和楚国大将项燕作为号召,安排"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大呼"大楚兴,陈胜王",并建立"张楚"政权,似乎都与楚有关系。在林剑鸣《秦汉史》记为"陈胜又叫陈涉,阳城(河南登封)人。"陈胜是否为原楚人,阳城是否属于前楚国的境地。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查阅了相关资料,研究探索并总结成下文。  相似文献   

9.
正陈胜的车夫,杀主投敌,终亦被杀"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两句响当当的千古名言出自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口。陈胜,字涉,与吴广等揭竿而起,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农民起义",并在陈郡(今河南淮阳一带)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相似文献   

10.
关于陈胜起义所建政权的名称,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陈胜果断地决定建立自己的政权,遂被推为楚王,国号‘张楚’”(刘泽华等同志编著的《中国古代史》上册第286页)有的认为“陈胜自立为‘张楚王’,分三路攻秦”(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一册第100页),这两种看法,无论那一种都是值得商榷的。据《史记·陈涉世家》所载,“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即陈胜)。《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同样的记载,“秋,陈胜等起(?),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这里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动的起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始于动作".他主张课堂教学要变"坐中学"为"做中学".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2.
《汉书·陈胜传》围绕着文字考据、史实征订、人物称呼等方面对《史记·陈涉世家》进行了诸多删改。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班固的"剪裁"多有论述,并提到了二书对陈胜称呼的差异,对《史记》的"世家"之体也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3.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家诗教观,认为,"诗教主仁".他将"仁"理解为"大公",并将其理解为宇宙奉体.马一浮以内圣外王解释六艺,认为六艺是可以互为其根的,前至为圣,后至为王."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足外王".马一浮的诗歌美学代表厂当代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古文今解     
[古文] 张耳、陈馀,皆魏名士.秦灭魏,悬金购两人.两人变姓名俱之①陈,为里监门以自食.吏尝以过笞陈馀.馀怒欲起,张耳蹑②之,使受笞.吏去,耳乃引馀之桑下,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若?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③"  相似文献   

15.
秦末汉初的动荡时代,张耳亡命外黄,获婚姻资助成为外黄令。巨鹿战后,追随西楚霸王项羽,封常山王;项羽兵败,张耳归汉封赵王,成为适时调整人生方向,不断寻觅和捕捉机遇,获得成功人生的典范。张耳在特定时代的人生选择是促成其社会流动和代际流动实现的主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吏记》中的《陈涉世家》为蓝本,以起义的过程为时间线索,探讨了陈胜深邃的思维和超凡的智慧。本文作者认为,陈胜志向高远,能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崇德利用且韬晦有度,所以他能够完成起义的壮举。  相似文献   

17.
造成高一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初、高中物理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台阶".本文从教材、学生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现象".并提出了帮助学生跨越"台阶"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8.
陈胜富贵忘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中的《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后来,胸怀大志的陈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再后来,陈胜发达了,富贵了,称王了,实现了自己的鸿鹄之  相似文献   

19.
“陈胜者,阳城人也”,课文注释“=[阳城]现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辞海》陈胜条与此注相同,《辞海》阳城条“县名,周为颖邑,战国初属郑,名阳城。秦始置县,汉因之。唐万岁登封元年改告成县,五代后周废为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即阳城人。故城在今登封县东南。”课文注释、《辞海》、《辞源》都认为陈胜的家乡阳城是现在的河南登封。这些解释都很有权威,但却经不起推敲。陈胜起义前利用楚人尚鬼风俗做准备,起义时打着楚人怜爱的项燕的旗号,起义后又以“张楚”为号,可见陈胜是楚人。陈胜为王后,从前一起佣耕的故人见到陈胜的殿屋帷帐时,…  相似文献   

20.
案例 在学习<牛郎织女>一课时,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在读"他上山放牛,有时心里闷得慌,便随口哼几支小曲"这句话时,一个学生把"闷得慌"的"闷"读成"mēn".另一学生马上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应该读"mèn".这下一投石引起千层浪,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应该读"mēn",有的认为应该读"mèn".我正想告诉学生我的想法,但反过来一想,就这样告诉学生答案不是让学生丧失了探究的权利吗?于是,我把绣球抛给了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