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发展进行历史回顾,进而对学校武术教育进行评价与反思,并勾勒新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构建方案;同时提出当前应关注的重点问题,旨在为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体系的发展探寻科学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学校武术教育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武术自近代被选择和重组走进学校,教育成为近现代武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当前的竞技化教学缺乏课程意识,忽略了武术文化的传承是学校武术教育的症结所在,学校武术教育发展需要深刻理解其本质,认识其文化行为,提高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针对百年来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境遇一直颇显落寞的现实困境,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综合哲学、文化学与教育学的视域,重点选取学校武术以套路为主的教学内容这一研究对象来深入分析造成这一困境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宏观性的解决策略。在呈现武术套路成为学校武术主要教学内容及其被抨击的现实基础上,首先深入到武术套路的知识特点与民族特性之中对其展开了"同情的理解";继而站在西方体育项目和现代文明的"他者"立场对武术套路与学校体育之间的深层差异进行批判性反思;最后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激活对套路的身心体验"来解决武术套路如何在学校体育中"自立"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校武术文化传播的价值与特征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校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是不容忽视的,文章从学校武术文化传播的含义、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探索当前学校武术文化传播的特征,剖析其传播过程的不足之处,旨在弘扬中华武术,推动我国学校武术文化的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5.
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堪忧,引发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问题的思考。对1978年至1998年、1998年至2008年有关'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的研究进行检索发现,关于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研究的大部分文献基本上是2000年以后才出现的。对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的研究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如:素质教育、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武德、武...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武术现代价值作为研究对象,在立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梳理,从武术对现代的国家、社会和个人角度探究武术现代价值的传播。武术现代价值的传播体现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传播,国家层面的武术现代价值有军事服务、文化交流、竞技发展;社会层面的武术现代价值传播有娱乐观赏、商业发展、教育教学;个人层面的武术现代价值传播有保健养生、防身自卫、修身养性。武术现代价值是一个动态的整体,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从武术现代价值看武术传播对于武术需求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湖北体育科技》2020,(6):540-545
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头脑风暴等研究方法,审视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设计合乎时代主题的学校武术教育"立德树人"推进路径。结论:学校武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体系化教学内容失衡、授课方式削减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以学校武术增强体质、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实然效能为依据,紧握新时代以武术教育为首的体育事业发展契机,有序开启深度挖掘其增强体质的创新路径;全景呈现其享受乐趣的身心体验;重新唤醒其健全人格的价值功能;着重强化其锤炼意志的体悟精神四位一体科学理路进行应对,才能提升新时期学校武术教育全方位育人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审视和解读作为学校内容的武术教育形式与手段,并对当今学校武术教育所映射的行为价值进行反思,如何做到培养塑造优秀学生的同时,利用学校为武术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仅从学校武术旳承传发展角度进行探讨,客观分析学校武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将对学校武术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9.
浅析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育的价值是体育自身能否以自己的有用性来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对于武术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价值认知取决于人们对武术教育价值的理解、认识和追求。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地位,对于探索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结合学校教育学理论与教学改革的要求,探讨、分析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功用价值、地位,分析武术发展的趋势和形势,以加深对武术运动的理解和认可。  相似文献   

10.
学校武术教育的自觉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全球化视角,针对学校武术的教材内容单调呆板化、专职教师缺乏、体育化模式等现状,提出了学校武术教育的自觉;反思当今青少年的文化心理倾向,着重阐述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定位,以突出民族性、强调德育教育、传承民族精神为重点;加强学校武术教育就是自觉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及其价值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的渊源可追溯到儒家、道家、易经和太极哲学等,通过武术活动来教育个人积极向上、互助、守法、公正等人格特质,使个人生活和行为合乎伦理规范。现代社会中,若能发扬武术中尊师重道、有恒、轻利态度的优点,并改变封闭、保守、只重个人技艺、法的规范等不足,相信能使武术融入现代运动竞技中,让武术文化成为现代人精神修养的内涵,使社会达到有礼、有序的境界,推动武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学校武术发展新思路“一校一拳、打练并进”的背景,阐释其含义。针对当前学校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建立新的武术教材体系,增设武术技击内容;选用科学有效武术教育策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完善学校武术教育。  相似文献   

13.
对武术馆校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青少年武术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现状及原因,从武术馆校选取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并做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损伤部位分布在踝、膝、髋等关节,大腿、小腿及腰部肌群等部位。损伤类型以肌肉拉伤和关节损伤的比重较大。损伤原因主要与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训练内容、运动负荷、比赛及训练安排有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孙禄堂是清末民初武术家,提出“武学”观念,著书发表拳与道合之理论,使武术得以从一种技能升华为一门具有独到功能的文化结构和学科,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结构。其文化价值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注重整体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贵和持中”的价值理念,格物致知之学。  相似文献   

15.
武术团体操是武术作为民族传统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武术团体操的编排要迎合主题,反映民族化特色。在内容创编上,要从实际出发,由参加对象、武术类别、图案、道具、场景、音乐等而确定:武术团体操的排练应从动作规格、攻防技击性、整体演练风格入手,以小见大。  相似文献   

16.
柔韧性是武术运动员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武术运动要求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且动作具有攻防含义,因而势必要求动作的速率和劲道,而良好的柔韧素质则是保障快速有力地完成大幅度动作的基础。通过研究少儿武术运动员的柔韧训练问题,分析目前少儿武术训练中忽视柔韧训练所造成的原因,提出少儿柔韧性训练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为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代民间拳师都市化流向对武术传播与流派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武术传播与流派分化,最直接的原因是民间拳师向城市的有序流动.城乡经济的差别迫使民间拳师寻求新的谋生手段;城市习武者的需求更能发挥民间拳师的作用,镖局行业的兴起与武术团社的发展为民间拳师提供了谋生渠道;民间拳师走进校园传播传统武术.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古今武术学习的基本程序及规律,着重分析了传统与现代习武的基本程序及规律的特点与差异,研究认为:现代习武规律是对传统习武程序的继承与发展,但现代的武术教学中对它的价值把握不够全面,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缺乏系统性,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求为武术教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文化价值观的演变及取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中国学校体育文化百年发展历史的分析,揭示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价值观念的演变历程,即:清朝末期—1918年,“五四”前后—1936年,1949年建国—“文化大革命”开始,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学校体育思想在每一时期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One of the longest-standing debates in the martial arts relates to their being either ‘sports’ or methods of self-cultivation. Traditionalists often ascribe uniqu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 martial arts, while criticising the ‘sportification’ of certain practices. In this view, the martial arts are seen to have declined from ancient ideals and become focused on ‘superficial’ competition and techniqu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supposedly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martial arts and mental self-cultivation is largely a product of the last 150 years, and developed from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Japan’s modernisatio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s martial arts were codified while experiencing a powerful challenge from the arrival of Western sports. This dynamic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istic ideology of bushido, the ‘way of the samurai’, which was frequently invoked by promoters of the martial arts. In this context, intangible elements such as ‘spirit’ were used by martial artists to include and exclude people along lines of gender, nationality, and ethnicity. This paper uses three Tokyo Olympics, 2020, 1964, and the cancelled 1940 games, to examine how the Japanese martial arts were ‘spiritualised’, and to consider the enduring legacy of imperial ide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