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反转剧"其本质是一种新闻失实,真实性作为媒体安身立命之本,其泛滥正严重威胁着媒体的公信力、恶意消费公众的善意与信任。越是热新闻,越需要冷思考。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需要更多理性和有效的信息,需要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平时接触的新闻稿件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差错。一般来说,常见的问题差错稿件不外乎有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到2020年总统大选间的媒介生态为切入口,探讨在媒介化政治背景下,有着号称自由民主和专业主义传统的美国主流媒体在民粹主义崛起后的变化,检视美国政治语境中自由主义与民粹主义话语的关系,及其对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播事业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一直不断发展,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的诞生促成了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理念,多少年来新闻媒体也始终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而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使"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的草根传播成为可能。新兴的草根传播方式成为传播格局的新力量,为专业化进程补充了新的内容,但同时也与专业主义产生了冲突,这些碰撞的火花在引起我们思考的同时,如何完善这一新兴的传播方式,使草根媒体能发挥所长、弥补缺陷,与新闻专业主义相辅相成、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最高法院新任院长周强近日称,各级法院要改变过去"一篇新闻通稿打天下"的做法,结合各类媒体不同的受众需求,把法院依法公开的信息、媒体关注的问题、公众的兴趣点三者结合起来(新华网6月4日)。所谓"新闻通稿",好处是"统一":口径统一,事实统一,提法统一,甚至标题、字数也统一。读者从各类媒体上看到的有关某个事件的报道,署名的记者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6.
刘琰琰 《新闻世界》2010,(8):234-235
自由主义理论在创建之初就埋下了隐患,随着实践的发展,弊端逐渐暴露,社会责任论随之兴起。笔者通过分析认为,西方社会责任论的目标与新闻专业主义殊途同归,这是社会责任论进步的地方,但也不能忽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韩鑫 《传媒观察》2015,(2):44-45
从概念消解与建构的流变来看,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以平衡方式达到专业新闻传播者理念与新闻生产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妥协共存的新闻价值理念。但网络时代新媒介的传播特质加剧了新闻在生产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内外部压力,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是造成"悬疑新闻"等不实信息大量泛起的主因。网络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再建构"需要着重强调以新闻客观性为核心的新闻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8.
9.
10.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学的一个基本理论,从其诞生、发展到完善,始终都在消解与重构的过程中不断前行。理论上的批判、实践中的挑战、学界的坚守共同构成了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新新闻主义和公民新闻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两次新闻运动。国际传播中的民族主义、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也十分明显,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之间消解与融合的过程也从未停止过。对于国内来说,如何找到一条合适的"本土化"路径一直是当前建设新闻专业主义的重中之重。新媒体时代,各种自媒体终端得到广泛普及的趋势无疑是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最大的因素。毫无疑问,新闻专业主义也将在危机与动荡中面临巨变。与之前所经历的数次变化不同,如今新闻专业主义所面临的巨变将会是颠覆性的。  相似文献   

11.
董晓玲 《新闻世界》2013,(12):64-65
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由来已久,纵观下来有两种不同的思路。本文从这两种不同的思路出发来诠释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介绍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演变;对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演变及应用进行解读;展望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迪 《新闻爱好者》2011,(10):56-57
美国于19世纪30年代步入了大众报刊信息传递的阶段,而中国却出现了政党报纸裹挟新闻信息并行发展的特殊现象。中国历史从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之间,有行将走到末路的清政府,还有国民党和共产党三种社会力量交织在一起发展,作为阶级和政党的主要宣传工具之媒介,也将政论作为其主要的宣传武器。相对而言,新闻信息在此期间却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历史并没有对新闻报道宣判死刑。本文旨在通过对此阶段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电讯事业的发展、新闻专业主义的萌生和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来探讨新闻业务兴起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罗映纯 《编辑之友》2011,(6):105-108
新闻专业主义近十年来在学界与业界引发了相当的关注。事实上,它在近现代新闻业中已有萌芽。只不过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没有成为我国报刊和报刊思想的主流。在新闻专业主义重新被探讨的今天,重回历史现场,探寻它在我国的萌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专业"  相似文献   

14.
美国于19世纪30年代步入了大众报刊信息传递的阶段,而中国却出现了政党报纸裹挟新闻信息并行发展的特殊现象。中国历史从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之间,有行将走到末路的清政府,还有国民党和共产党三种社会力量交织在一起发展,作为阶级和政党的主要宣传工具之媒介,也将政论作为其主要的宣传武器。相对而言,新闻信息在此期间却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历史并没有对新闻报道宣判死刑。本文旨在通过对此阶段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电讯事业的发展、新闻专业主义的萌生和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来探讨新闻业务兴起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明晰主导性新闻观念、确立明确的"新闻主义"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认为,建立在"发展新闻主义"与"专业新闻主义"统一基础上的"发展新闻专业主义",是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的可能选择。在观念论视野中,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就是以新闻专业主义观念实现新闻业自身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整体发展、促成新闻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良性互动发展的"新闻主义"。  相似文献   

16.
新新闻主义概述新新闻主义的应用最早可以追寻到19世纪后期的新式新闻事业。当时,普利策和赫斯特在办报实践当中已隐约采用了新新闻主义的方法来采素材、写作  相似文献   

17.
吴瑛  徐昊东 《新闻界》2023,(3):26-38+96
事实核查与新闻业的融合被视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自救与复兴。事实核查在国际传播中被赋予认知“遥远的他者”、接近事实真相的特有角色。本文以西方涉华核查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美国和欧洲的3家核查机构Snopes、Politifact和AFP Factcheck,对其近6年来的涉华国际新闻展开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西方核查机构在专业主义规范和事实核查流程下报道国际新闻,试图为西方受众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客观地认知中国的平台。但是,西方机构的核查机制和流程重新固化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乌托邦”,表现在报道主题选择、新闻再编辑、新闻再传播等环节上无法跳出“东方主义”的思维框架和话语体系。总体上,西方事实核查机构受专业主义和东方主义两种思维的激荡,在试图接近真实中国的同时,又与真相形成了一种再隔离,它们也将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新变量。  相似文献   

18.
王军艳  郑智斌 《新闻世界》2009,(10):112-113
最近读到有关“悬疑新闻”的讨论。支持或认同者认为,悬疑新闻报道了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实,也是新闻,甚至认为它扩大了新闻定义的外延;反对或不认同者认为,悬疑新闻中的所谓事实还没有发生,只有不确定性的可能性。笔者觉得,“悬疑新闻”这个新名词本身就很悬疑,令人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择体制外记者为研究对象,媒体机构怎样培养和规训他们?他们又怎样挑战媒体机构既定的行事规则和职业理念?本文认为,由于身份差异造成了职业升迁的"玻璃天花板",体制外记者相比体制内记者更难对媒体机构形成归属感和忠诚感。部分体制外记者受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成名的想象"所驱使,过分强调社会影响力,造成了一些"不专业"的做法出现。最终,体制外记者要么接受改造,要么离职转行,跟媒体机构的冲突,总是以他们放弃而结局。  相似文献   

20.
吴菲 《今传媒》2011,(8):60-61
中国地市级电视媒体受技术水平及行业政策的限制,长期处于夹缝生存的状态。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其生存处境更加艰难,弱势地位加剧,娱乐势头难挡,媒体道德沦丧。该篇文章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出发,探讨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和专业精神对中国地市电视媒体生存发展的启示意义。结论认为,尽管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并非主导新闻观,但作为一种职业理想,其在不断建构和消解中体现出极大的理论价值。中国地市电视媒体唯有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才能有效应对生存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