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们的印象里,小学生们的作文题往往是:“假如我是科学家”、“假如我是解放军”等等。“假如”的都是让人钦佩、羡慕的人物、心向往之的角色。可是,《工人日报》1月2日刊登“让人眼晕的作文题”一文披露,西安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假如我是本·拉丹》。《新华每日电讯》去年12月21日揭露,哈尔滨市场出售“恐怖魔鬼贺  相似文献   

2.
在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会上,泰国风筝队的一只大型立体风筝放飞失败了。作者以其敏锐的新闻眼,捕捉到了“风筝误”中的闪光点:“风筝虽然没有上天,但友谊是永存的。”因而,给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赋予了丰富的内蕴。按照常规,既然是采写国际风筝会,记者很可能象雷达一样去搜索那些别具民族特色的风筝以美好的词句去描绘它们。或许,还会以抒情的笔法告诉人们许多有关风筝的美丽传说,讴歌放飞成功的胜利者。往往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风筝误”上去。而《中泰友谊永固》这篇特写,好就好在它不为  相似文献   

3.
《漳河告急》,郝斌生著,发表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漳河告急》,是一部言辞恳切简单,却一言破题的报告文学。我读第一遍,心里很沉重,有雾霾从心之深处升起;我读第二遍,有泪水在眼里打转,悲伤、叹息、动情、愤懑、  相似文献   

4.
风筝飘摇     
和老婆一起到江边散步,居然发现秋天也有人在江堤上放风筝。望着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老婆问:“你会放风筝吗?”我愣了半晌才说:“不会。”老婆失望地说:“你真没用,我还没放过一次风筝呢,我还指望着你带我放一次风筝。”  相似文献   

5.
来沅晖 《今传媒》2022,30(3):120-124
《风筝误》是著名戏剧家李渔创作的戏曲剧本,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以“风筝”为媒,讲述了两对男女主角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该剧创作于明清易鼎之际,体现了剧作家对戏剧娱人娱己功能的认知和创作理念。以“风筝”为线索,采用双线结构,牵出巧合与误会,有着强烈的冲突和喜剧效果。“风筝”在剧中是传递信息的“媒人”,也是主人公情感的表达和命运的暗示。《风筝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引导、批判和娱乐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说实在的,有关这起案件的采写,我已经很疲倦了。这是一次历时5个月的“漫长”的采访,从今年5月初至9月下旬,断断续续的,我始终关注着和追随着这起上海地区最大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审理进程。从第一篇《千里追踪假“力士”》,到此案审结判决后写的思考性文字3篇,在本报一共发了4篇报道,另在《人民警察》杂志上刊发的题为《告急:救救名牌》的16000字的长篇通讯里,假“力士”占了5000字篇幅。这就是我采写“力士”香皂假冒案的全部成果。如今,一审判决已经宣告此案降下帷幕,我那断断续续的采写已经划上句号。但当我应《新闻记者》杂志之约,撰写此文时,不得不将已经封存的采访笔记及刊发的文字翻将出来,追忆采访此案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7.
朋友们常跟我开玩笑说:“大兴安岭一把火,全国都知道了黄齐国。”我内疚。是国家的一次重大灾难使我出了名,是否有点“发国难财”的味道? 然而,我又欣慰。我毕竟是用自己的辛劳,在共和国的空域里传递着“火的信息”,在众多人们的记忆中划下了一道轻轻的痕迹。奔灾区,检验反应能力 1987年5月6日,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火魔肆虐,使灾区的生灵告急、森林告急。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编辑,我一向无意于给自己编辑的书籍写书评文章,但这回却要破例了,因为一接触到《中国古文化的奥秘》这部书稿,就引发了我的思绪。《中国古文化的奥秘》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名为“溯源篇”,下篇标题“鸟瞰篇”。这两篇的内容是有机结合的,如果说上篇是对中国文化的宏观把握与阐说,下篇则是对中国文化的微观透视。“溯源篇”开篇伊始,便从宏观着眼阐释文化的内蕴,申明本书所要论述的主要限于狭义文化,即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10.
阅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我几次联想到了浑身是戏的演员:会表演的演员演什么都像,而梁先生是写什么都“中”。人们日常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或普通物品,在他的笔下都能熠熠生辉。借用《苍生》中田大妈的口头语:他咋恁能写呢! 初读时,我曾有过上当感:诸如《喜筵》、《喝茶》、《洗澡》、《超级市场》等等,不就是“吃喝拉撒睡”之类的事嘛!不能再简单了,恐怕连中小学生也能写一通。后来,才发现我的领会和认识,乃系“荞麦皮打浆子——不沾板!”在《鼾》里他有这样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12.
是不是搞专业创作才是给自己做“衣裳”,而当编辑就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从我这个过去摘专业创作、而今主编一报一刊的亲身感受是:读来信,编来稿,接待作者,主持笔会,不仅仅是为别人做嫁衣裳,同时也给自己做了一件件漂亮衣裳。 这,使我想起了五六十年代,那时,我在襄阳地委办公室工作,一方面要下乡搞调查研究,写调查材料;一方面还要协助领导起草公文和会议报告。忙不忙呢?忙得很,有时能三天三夜连轴转。按说,如此忙,还能业余搞创作?可恰恰这时,是我习作高峰期,小说、话剧、电影三套锣鼓一起打,《典型报告》、《万紫千红才是春》、《财政部长》、《小学里的“大学生”》、《“啥都管”与“只管己”》等作品不是进入学校课本,就是引起文艺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几本小说  相似文献   

13.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叙说了成长主人公阿米尔12~38岁之间所遭逢的成长之“殇”,最终得以长大成人的故事。并将“风筝”这一具有文化隐喻性的意象贯串文本始终,通过对成长的“背叛”与“救赎”的深度书写,以深挚的悲悯情怀探测了人性的温度与厚度,并以成  相似文献   

14.
《杜绝一稿两投》一文(载《新闻战线》今年第四期)反对“一稿两投”,我很赞同,但对文章分析的造成“一稿两投”的某些原因,我却不能赞同。其中一条是:“有的报社编辑借故人手少,来稿多,有时有的稿件连看都不看,就被扔在一旁。”我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就我和我所接触到的编辑而论,凡是到手的稿件,都是一律要看的。因为编辑的心情,是巴不得从来稿中找  相似文献   

15.
我常为报纸刊物写稿,也不断有章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于是,有好心的同事问我:“你认识编辑吗?”我回答说:“不认识:”又问:“听说不认识编辑,稿子不好登吧?”我说:“登我章的那些报刊的编辑我都不认识:”比如年初,我写了一篇《拒绝的艺术》的章寄给了《演讲与口才》编辑部。  相似文献   

16.
黄鸿森 《传媒》2003,(3):48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3月21日刊出《我酷我怕谁》(标题颇“酷”,以下简称《酷》)一文。读后有点想法,写出来求正于方家。《酷》文说: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风筝艺术》(下文简称《风筝》)以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装帧设计整体上体现着当代中国图书出版的成就,它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风筝》主要策划者之一,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社长陈宗贵说:他们以三年功夫精心编印这本书的动机就是想编一本  相似文献   

18.
我清楚地记得: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八日,我生平第一件“作品”——一条四十七字的简讯在《鄂西报》上发表了.那时我还在学校,但“作品”的发表,增强了我对新闻写作的信心.前年十月,我踏上了林业工作岗位,依然坚持每天写稿.  相似文献   

19.
看过《小团圆》,我第一件事就是去重看“张爱玲年表”。1948直至1954,一片空白,她没有发表任何一篇作品;下一个空白,是1955到1958;然后三年两载,偶尔一篇半篇……我一直以为这是“我将自此萎谢了”——为失爱而放弃写作。直到《小团圆》的问世,我明白了:战后,没人肯发表她的作品了。  相似文献   

20.
标题就是新闻之“眼”.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对于标题,我永远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做到标题不出彩,稿件不出手.正因如此,作为一名在新闻战线上耕耘了14年的通讯员,笔者每年发稿200余篇,在《大众日报》、《农村大众》、《莱芜日报》的上稿率达到90%以上.如何制作推陈出新、画龙点睛的新闻标题呢?笔者结合在基层新闻实践中逐步摸索学习和掌握的方法,谈谈基层通讯员制作新闻标题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