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毛泽东思想从思想理论、社会历史实践和哲学的方法论基础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历史角度看,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阶段和环节;从实践角度看,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实践基础;从理论角度看,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要深刻理解和充分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就不得不先了解和掌握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以苏为鉴,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艰辛的探索过程中,明确地回答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着眼于我国国情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是建国初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纲领.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思想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4.
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联系。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的思想渊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积极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积极理论成果,为我们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我党制定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的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的本质、作用、发展规律和发展途径等都有深刻论述,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合理部分,并在许多方面有重要发挥和创新,其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毛泽东科技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始于毛,成于邓”这一命题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肯定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表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思想基础和先行探索的初步成果,以被继承和发展的形式融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正确理解这一观点对于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等教育紧密相关,其为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而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为之提供着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有一个过程,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和概括也有一个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演进过程.与之相适应,其体系概括,则经历了从"邓小平理论体系"框架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框架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贡献主要体现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思想指导;阐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为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2.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后经挫折,成于邓小平。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著述的《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代表作,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党在"八大"及其前后提出的正确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为形成我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初步基础。后来由于缺乏经验等原因,我们逐渐违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离了"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失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直到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我们才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才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历了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毛泽东哲学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精髓、根本方法、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点等问题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我们必须坚持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以指导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价值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价值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及企业价值观在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要求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价值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对企业价值观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目标性作用、动力性作用、规范性作用,从而有利于先进企业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整体设计的同时,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子系统也进行了精心的部署,正确的把握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兼顾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公正公平和利益的协调一致,努力实现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平衡而协调的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留下诸多的启示,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到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从而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同努力的目标。但在如何实现这种结合上,毛泽东和邓小平则有着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思路加上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他们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同的时代效果。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建设思路及其形成原因,可以为今天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一点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中苏论战不但中断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立的、正确的探索和改革,而且加剧了中共和毛泽东从1958年开始的“左”的错误,促成了党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为了“反修防修”,毛泽东最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中国走向十年内乱的深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