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高中生》2002,(2)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的《高中生》杂志不能也不应该把目光过多地聚焦在高考“状元”这个层面上。但我们也感受到了社会对高考“状元”的关注程度,感受到了高中生对高考“状元”的羡慕程度,更何况高考“状元”本身的一些心得体会确实对高中生有所启发。基于上述理由,我们从易图强先生的著作中选取了部分素材,请吴昕孺先生点评,组织了这篇《高考“状元”语录点评》,希望能给广大高中生以帮助。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高考评卷结束后,不少报刊对高分考生进行宣传,称之为“状元”。各地出了不少“状元”,且有“理科状元”、“文科状元”、“外语状元”之分,有的还登了照片。接着就是电台广播“状元”事迹,“状元”介绍经验。至于对“状元”母校的宣传更是花样翻新了。对于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应当向他们祝贺。雏燕展翅、好自为之、前途无量。但这样大张旗  相似文献   

3.
今天.高考“状元”已经变成了一种强大的赋值力量.而且作为一种生产话语作用于整个高中教育生态。一所高中最大的“政绩”,莫过于培养出了高考“状元”。在学校那里,目前流行一种顽固的观念:培养100名大学生,似乎也抵不过一个高考“状元”所带来的荣誉和面子。  相似文献   

4.
子宜 《内蒙古教育》2005,(12):44-44
据报载,今年香港大学在内地招收本科生时,17个省市共提交4848份申请书,半数以上申请者为2005年高考成绩出众者,但该校最后录取了250人,11名省市的高考“状元”被以“成绩不理想”而淘汰。这无疑给那些热衷于打造状元、吹捧状元的、以当地有无状元为评价水准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第二中学坐落在越秀山畔,尽享物华天宝之利。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二中已涌现了19位高考“状元”,称其“为状元摇篮”实不为过。尤其是去年作为一匹高考猛马,二中再度引起了全省的关注:3人次获总“分状元”,一个语文单“科状元”,总分800分以上人数达到9人次。近几年二中的高考成绩稳中有升,其势头着实令人瞩目。那么,广州市二中在备考中有没有什么独家秘笈呢?有什么应考宝典吗?为此,本刊记者分别采访了二中校长罗峻峰,副校长刘建祥、张先龙,教导主任区展鸿。请他们来介绍二中的备考经验,并就今后这两个月的备考工作,提出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又一批高考“状元”新鲜出炉。往往“状元”被确定只几个小时,其各种信息便会出现在网络上:从家庭背景到外界评价,从学习、生活习惯到目前精神状态,从个人职业理想到大学争抢盛况……社会对此的关注程度比对娱乐明星的“八卦”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7.
有高考排名就有状元,有状元就有新闻的追捧和炒作。可这类新闻看得多了,却并未使我生出一丝“淘尽黄沙始得金”的喜悦,反倒有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失落。原先在我心目中还算高大的状元们的身影也在一篇篇“状元新闻”的解读中渐渐变得矮小和模糊起来。  相似文献   

8.
《教育文汇》2011,(9):7-7
2011年高考成绩“揭榜”后,山东省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媒体高考座谈会,重拳封杀“高考状元”相关信息和炒作。在此之前,辽宁省教育厅也严令全省各校不得炒作中高考成绩和“高考状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都传递出同一个声音:“状元”不应被热炒,“状元经济”必须降温。  相似文献   

9.
“高考”比较不能以偏概全,哈佛拒收SAT状元,中国不能照搬,要具体分析中美“高考”制度的差异及其适应性;比较中美“高考”制度的得失,必须顾及二者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我国高考改革,更不可能照搬美国的招考模式。  相似文献   

10.
每年高考之后,年度“状元”便成了最吸引眼球的人。过去,对“状元”总有多少仰望,总有不少神化的地方,媒体也把“状元”放大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除了会读书还是多读书,除了勤奋就是发奋,单一化脸谱化,让人难以亲近,难以仿效。在素质教育不谈“状元”的言语下,对“状元”的期待及渲染仍愈演愈烈,几乎是街知巷闻,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1.
赵志伟 《中文自修》2023,(23):50-52
<正>中国人有所谓的“状元情结”,你看现在每年高考发榜以后,各种媒体都会炒作“某省状元、某校出了状元”等等,其实现在所谓的“状元”充其量是某个地区的第一名罢了,和过去的状元在地位、名声、前途上有天壤之别。过去的状元,在正常情况下,每三年全国才出一个,他们一旦考中状元,即刻就可以做官,最大的可以做到宰相。  相似文献   

12.
郭扶庚 《成才之路》2009,(23):90-90
随着高考阅卷工作的结束,各地高考“状元”纷纷水落石出,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社会追逐的热点。尽管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一再呼吁,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甚至于有的媒体连“状元”这样的字眼都故意隐去,但仍然阻挡不了公众对这些佼佼者的好奇。其实,看看这些学生成长的轨迹,分析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对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有实实在在的借鉴意义,对今后的教育改革也有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郭扶庚 《成才之路》2009,(24):I0004-I0004
随着高考阅卷工作的结束,各地高考“状元”纷纷水落石出,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社会追逐的热点。尽管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一再呼吁,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甚至于有的媒体连“状元”这样的字眼都故意隐去,但仍然阻挡不了公众对这些佼佼者的好奇。其实,看看这些学生成长的轨迹,分析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对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有实实在在的借鉴意义,对今后的教育改革也有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吴建锁 《成才之路》2011,(16):86-86
作为一名普通班主任,寒来暑往,已十载有余。十年以来,所带班级在高考中也取得了一点成绩,2004年高考晋州市文科状元秦磊升入南开大学;2006年高考晋州市文科状元李金磊升人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高考刘婵以文科河北省第六名的好成绩升入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冲升入清华大学,更是被同事们戏称为“龙凤齐飞”。回想十余年班主任工作,有几点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  相似文献   

15.
沈沉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新闻工作者,母亲是工人。在今年的高考中,沈沉以599分的成绩获得江苏省高考文科“状元”。  相似文献   

16.
有高考排名就是状元,有状元就有无数的拥趸者。尽管高考之前一些新闻媒体和教育行政部门就曾信誓旦旦,强调今年不再热炒高考状元,可到了亮分之时,各种“状元新闻”还是铺天盖地扑面而来。本人虽说无追捧名流之雅好,但由于工作关系,对这些考场上的得意者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还是不能不多上一分关注。因为这或许会成为我日后为弟子们指点迷津点石成金的锦囊妙计和绝佳法宝。可这类新闻看得多了,却并未使我生出一丝“淘尽黄沙始得金”的欣悦,反倒有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失落。原先在我心目中还算高大的状元们的身影也在一篇篇“状元新闻”的解读中渐渐变得矮小和模糊。  相似文献   

17.
面对高考,我们怎样在考前有限的时间内,最优化地,亦即低耗高效地做好复习,是决定我们在考试中能否充分发挥潜力、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前提之一。高考“状元”复习的方法,被他们成功的经验证明,是科学的、可行的、有效的复习方法。因而,下面我们介绍几位高考“状元”优化复习方法的点滴经验,供大  相似文献   

18.
年年高考、中考之后,鼓噪“状元”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且愈演愈烈。单单“高考状元”就有文科、理科、单科的,有省级、市级、县(区、市)级甚至校级的,有普通(非示范性)高中、民办高中的……五花八门。各种品种、规格的“状元”资讯充斥于校园海报、招生简章、媒体广告,沸沸扬扬,好不热闹。平心而论,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一个地方出了高考、中考“状元”(且不论品种与规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所取得的教学成绩、教育成果,值得庆贺。然而,“状元”炒作持续升温的缘由绝不啻于此。而是有人要凭它作资本谋求职称、荣誉和奖励,有人要拿它编…  相似文献   

19.
高考成绩还没出来,各大高校的奖助学金政策已经纷纷出炉.据<西安晚报>6月16日报道,“状元”奖学金今年一路走高:清华将“状元”奖金从2万元提高到4万元,另外据说如果文科“状元”考上清华人文学院还可另加6万元;北大“状元”奖金也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广东省内,“状元”最高奖金达到10万元.  相似文献   

20.
高考,说到底还是考学生。考生需要直接面对考题,在考卷上解题答问。而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高考是人生中的“第一次”。那么,考生怎样才能在这“第一次”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取得理想的成绩呢? 为此,本编辑部邀请去年高考中的部分优秀考生,就高三学生普遍关心的复习方法、应试准备、考场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座谈。这些“状元”从亲身的体验出发,真实坦率地吐露了各自的“诀窍”。尽管每一届考生、每一年高考的具体情况有所差别,但复习、迎考中的一些基本方法、经验是有共性可循的。我们希望,去年高考“状元”们的体会能为今年考生们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