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一部舞蹈作品美已经超越了美的本身,美已经通向意义的深度:那么此时,欣赏者感受到的舞蹈美也不仅仅是优美的舞姿、美的技巧、美的灯光,而是有意味的形式,是表现性的生命形式,而所谓的形式也不再是肤浅的外观,而是将自己的生命情感的形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作品中关并不是唯一的主题,其间还有淡淡悲凉。表现在:生命的本真与道德规范糅合的冲突的悲剧,落后与愚昧所孕生的悲剧,文明重压下人性扭曲的悲剧,以及一切的原始关终将走向灭亡时的哀婉与惶恐。美与悲凉构成了沈从文作品独特的审美格调。  相似文献   

3.
语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品味语言:语言不但能够现实地反映客观世界,满足人们认识和交流的需要,还能虚拟地构造一个艺术世界,满足人们情感体验的需要,品味语言是一种审美体验,是一种美的享受,体验感情:体验作品中作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掌握章的结构脉络,理解章的主题思想,感知形象:阅读学作品,感知人物形象有助于我们了解作的企图和目的,掌握章的主题。理解主题;主题是作品的灵魂,理解作品的主题就是阅读教学承担的一个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刘民红 《文教资料》2009,(15):15-18
高启是世所公认的明代诗坛巨擘,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诗人对美的执著追求密不可分.用诗歌表现美、用生命捍卫美既构成了高启人生的核心主题,又演绎了他生命悲剧的美学意义.高启短暂的生命旅程折射着人类追求美的理想光辉.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的作品《虹》以对爱与美的追求为主题,以人性的和谐完美为最高的追求目标,以三代人的爱情生活为载体,崭露了人性对于爱与美的追求历程和对于工业文明的控诉。所有这一切展示的都是对作为最高存在的生命之礼赞。  相似文献   

6.
爱伦·坡文学创作的主题是死亡.他的作品描写了死亡、恐怖、神秘、梦幻和宿命.本文通过对爱伦@坡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他的死亡主题所蕴涵的内容和意义.文章认为,他的死亡中表现了忧郁悲怆之美、恐怖神秘之美和浪漫梦幻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他的死亡主题蕴涵了他超越人生、追求不朽和永恒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爱伦·坡死亡主题的内涵读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伦·坡学创作的主题是死亡。他的作品描写了死亡、恐怖、神秘、梦幻和宿命。本通过对爱伦·坡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他的死亡主题所蕴涵的内容和意义。章认为,他的死亡中表现了忧郁悲怆之美、恐怖神秘之美和浪漫梦幻之美,表达了作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他的死亡主题蕴涵了他超越人生、追求不朽和永恒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生命主题是闻一多诗歌诸多主题之一,闻诗中的生命主题反映了他对于生存环境的认识和对于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他的这些认识和思考没有停留于为其遭逢而喟叹悲伤,而是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并归结为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因此其生命主题之诗,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而深邃的生命世界,而且展示了这个生命世界复杂而又纯净、平凡而又高尚的矛盾交错中显示出的人性美和人格美。  相似文献   

9.
感情是作品的灵魂,是生命的支点,其表现通常有两种:一是直抒胸杯,感情凸然于行文之上,显而易见;二是隐茂于字里行间,这就需要读者深思揣摩,将作品中的感情酝酿,着色,还原“成片”,从而把握作品的命脉。透视景物描写把握主题。景物描写有两种: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其境或深远、悠邃;或苍凉悲亢;或大气磅礴……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驿路梨花》表达的是“学习雷锋,助人为乐”这一主题,然而作品中却在梨花上巧妙着色用笔:那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花瓣的梨花———把“我们”带入了意境优美的茅草屋…  相似文献   

10.
死亡与生命是欧茨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她善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通过各种形式表达死亡与生命的象征,展现了欧茨对于这一认知客体的理解。本文通过对欧茨几部作品中象征的分析,解析作品中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蓝蝴蝶》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语文应用基础第二版第九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审美情思”为主题展开,其文体为小说。它抒写了一曲美的颂歌。主要内容为:对美的追求使病危战士冷小刚重燃生命火花,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由此我们看到了美对于人的生存、生活,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终极关怀的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将整个教学内容和过程作了如下设计:设立三级目标,将人物形象的分析、故事情节的设置以及冷小刚对美的认识的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定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其中冷小刚对美的认识的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是本课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的《睡美人》表现了川端康成对美的独特追求,那就是力图从“丑”中挖掘美。《睡美人》是具有美的深层意义和价值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人性自我完善,表现了人性升华的美;小说以丑为题材,但能化丑为美,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从丑恶堆中复活出来的人性之花;作品中女性裸体美的表现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品位达到更高的层次。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睡美人》斥之为“颓废”而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13.
王吉灿 《甘肃教育》2014,(18):49-49
正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的美,带领学生去欣赏、品味美的不同形态,并且通过对美的形态的分析,感受了解作品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进而使学生学会美的创作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语文课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美,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美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这些美,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美育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是一种旨在提升生命质量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篇文学作品,人们一般要了解它体现了什么样的内容,蕴涵了什么样的精神,表达了什么样的观念,一句话,就是有着什么佯的主题。语文教学,中对作品的分析,也离不开对于主题的寻求、人们通常说: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也就是说,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能没有主题,缺少了主题,也就夫去了作品的精神元气,就会失去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5.
刘洋 《考试周刊》2008,(48):200-201
蒙克的艺术从主题的选择到形象的塑造,以及意象的运用,都折射出他对特定时代人们精神状态的把握。他把生命意志投射到作品中去,从人们的心灵深处溯源,对生命本源、生命意义的思考进行了独特的表现。在不同阶段对生命的体验与探索,对于生死、爱恨、悲观与狂欢的生命两极张力的感悟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儿童文学,通过具体策略的实施,能有效帮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建立审美观。本文以"走进沈石溪笔下的动物世界感悟生命中的真善美"为主题的阅读课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欣赏作品,培养审美感受力。一是培养学生对作品外在形式因素的感知能力,包括所描绘事物的形态、颜色、声音,人物的肖像等。  相似文献   

17.
《伤逝》主题内核: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不同意关于《伤逝》主题的传统看法。认为《伤逝》的主题内核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并将作品的意蕴揭示过程分为终极意义的憧憬期、现实生活的品味期、凡俗人生的彻悟期、生命追求的抉择期等四个阶段。鲁迅对这部小说的创作主旨的卓然确立和题材的独特处理,体现了他“开掘要深”的创作主张,使小说超越了《娜拉走后怎样》单纯分析社会问题的深度,超过了当时许多同类题材的社会分析和心理分析小说。  相似文献   

18.
李欣欣 《考试周刊》2014,(54):15-15
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体现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真、善、美。本文通过探讨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爱的王国的建立,反映其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永恒价值。主要从其作品中对"真"的热诚、对"善"的颂扬、对"美"的追求这三个方面探讨莎士比亚作品的爱的主题,并从中看出莎士比亚作品对人类的永恒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秀华 《双语学习》2007,(5M):110-111
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将东方传统美于西方现代派手法相结合,创作了传世之作《雪国》。作品的核心是淡定的美学追求,充满着纯净、空灵、忧郁的色调,集中展示了一种东方式的空虚美。这种空虚美的构筑源自于作者自身固有的审美意念,展现在作品悲美的主题和唯美的文字之中。  相似文献   

20.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文坛著名女诗人之一,其创作的近一半的诗歌涉及死亡,她将对生命意义的困惑融入到其死亡诗歌作品中.本文通过诗歌细读的方式,对其有关死亡主题的重要诗作之一《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进行赏析,旨在探索其死亡诗歌的独特之美与哲理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