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铁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黑格尔《美学》中出现的“历史和美学的观点”并非“偶而一用”的批评方法,实际上广泛运用于全书的艺术研究中,它与黑格尔主张的“经验观点和理念观点的统一”这一美学方法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可视为黑格尔美学方法论的另一种表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对黑格尔美学有明显的批判继承关系。无论从表述形式还是从具体艺术研究实践中体现的诸多共同特征、类似观点都可以看出,恩格斯所提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源于黑格尔,它不仅是文艺批评方法或文艺学方法论,我们还应从美学方法论的意义上理解其内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价值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文学评论文章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使用。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按照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全面地考察文学作品,研究文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3.
蔺春华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3(2):14-15,19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结合研究文学,是任何一种“主义”或学说都无法替代的批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文艺观,便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本体论,也会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批评论。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点”看文艺和从“美学观点”看文艺是互补的,是有机地联系着的。 相似文献
4.
曾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7):5-6,72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价值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文学评论文章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使用。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按照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全面地考察文学作品,研究文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5.
康德、黑格尔、叔本华三位思想家均曾以灵、肉二分为视角,深刻剖析作为人,其物质躯体与思想精神的对立统一。借用此类美学之方法论,可以为历史学提供某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刘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24-130
在当代西方的哲学美学背景下,期望透过达尔豪斯的视角,探究"体系即历史"式的音乐美学的目的、特点及意义。作者认为,达尔豪斯的音乐美学不是不要体系,而是要重建音乐美学的体系于历史基石之上;目的是要弥合体系与历史之间的鸿沟,以期达到两者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互为支撑,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7.
郑继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1):75-7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成果和集中体现,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和探索新结论的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恩的总的美学观点是,艺术应当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择要而言,它包括真实性、独创性和艺术形式完美。马恩关于历史的观点也包含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统一的,不可分的。而我国40多年的文艺研究工作中,曾经在“历史批评”问题上走过两个极端——历史绝对论和历史相对论。二者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颜翔林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2(1):26-30
怀疑论美学认为,历史与化不是美的前提,美这个灵性的自由鸟也不会沉默于历史与化的樊笼之中。美学必须转换的思维是:美必须恢复与历史与化的逻辑前提,它应该成为后生成的原因,而不应沦落为受制于后的悲剧角色。 相似文献
10.
杨名中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3)
美感的实际走向,显然与恪守精确性的自然科学背道而驰的。论到人的审美意识,车氏超越前人之处在于:他明确断定,其阶级差异性产生的根源,正是人们各自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1.
重评“历史和美学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东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2-98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是在扬弃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观点突出“人学”的性质,从美学-历史的高度神视人的本质对人类情感升华所达到的自由境界,辐射出一个处在动态中发展的开放的观照体系。同时这一观点不但拥有内涵的丰富性和体系的开放性,而且具有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五四”完成了反帝和提倡科学的历史使命,但是还有一个使命没完成,就是民主的使命。要继承“五四”,就要反思历史的功过,必须有一个纠过的任务,即把打倒孔夫子、全盘反传统这个偏纠正过来,应该把最根本的“仁”道树立起来,才可重塑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淀了丰厚的美学内涵。本文从中华武术美学的发展历史为研究起点,总结出了武术的美学内涵,即武术之美包括"意"、"象"、"象外之象"三个组成部分,并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历史科学”的概念,反复强调“历史的启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美学问题、文艺现象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从相应的社会现实和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去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历史的启示”等思想方法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对于研究当前美学、文艺学的热点问题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杨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19(4):117-122
以高尔泰“实践本体论”为代表的中国当代美学新潮与李泽厚“积淀说”的矛盾冲突持续了四十年之久,引发过巨大的思想和化观念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保守之间的冲突,是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冲突,是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冲突,是国家意识形态与人意识之间的冲突,影响了中国当代哲学及其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当代美学新潮扬弃“积淀”的历程经历了漫长的七个历史时期:潜在的历史前提与断裂期;萌动的历史意识与序幕期;鲜明的历史标志与形成期;缓冲的历史发展与高潮期;清醒的历史态度与反思期;公允的历史透视与完善期;循环的历史批评与回望期。高尔泰《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及其“感性说”、刘晓波《与李泽厚对话——感性、个人、我的选择》及其“突破说”,堪称中国当代美学新潮扬弃“积淀”历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许中荣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4,(4):87-90
明清小说中的“乡村描写”具有相对独特的审美意蕴,宁静、和谐的诗意美与简淡、“土气”的朴拙美是其最突出的美学风格;冷热紧疏的节奏美和隐秘、惊险的奇趣美是其在美学风格上的行文追求.探讨其美学意蕴不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中乡村描写,还是对明清小说整体的美学意蕴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卢松林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6):22-25
郭沫若历史悲剧中的主人公均为悲剧性人物,其不仅单纯地使人"悲",而且具有道义美,具有激发人化悲为愤的精神力量。本文从郭沫若六部历史悲剧诞生的时代背景、悲剧题材、悲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对郭沫若历史悲剧所蕴藏的美学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田佳 《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1,(12)
一、案例背景
我曾经面向南京市玄武区全体历史教师开设一节公开课,课题足“伐无道,诛暴秦”。本课内容在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重点课。上承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下启民富国强的西汉王朝,在教学内容中起衔接作用。教材讲述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以下简称《历史课标》)已于2003年4月与中学历史教师见面。在《历史课标》指导下的新一轮课改将于2004年秋在部分省、市、区进行实验 ,并逐步在全国施行。今后 ,《历史课标》将逐步取代《历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历史大纲》) ,成为高中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中学历史教师对《历史课标》的认真学习、领会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目前 ,有必要把《历史课标》与《历史大纲》作一番比较。笔者通过学习认为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理念的不同 ,《历史课标》改变了《历史大纲》一直坚持的以… 相似文献
20.
乔云霞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3(2):99-102
穆青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象征,象征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救亡图存做记者,不负时代的重任,担当历史的使命;象征着运用手中的笔,书写时代的风云,掀开历史的新的一页,有创造精神;象征着做记者就要深入人民之中,想人民所想,爱人民所爱,做人民的忠实朋友。其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不可或缺的篇章。穆青爱惜人才,善于培养人才,在担任新华社社长的十余年间,为强化新华社的国家通讯社职能,并建成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