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这一传统诗学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即是"儒道释"思想共同作用的理论典范。"儒道释"三家思想为意境丰富审美形态的形成做了最基础的哲理准备,在它们既区别又融合的发展中丰富了意境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
李绅的诗歌体现了唐代儒道释三家并兴对文人士子的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儒家追求功名业绩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在李绅一生中占主导地位,远远超出道佛二家对他的影响。积极入世、求为世用的儒家思想在他诗中主要表现为忠君、爱民和仕宦情结,李诗中偶尔流露出的退隐思想、明哲保身之道则折射出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当他对现实感到失望甚至绝望时,也会把目光更多地转向佛教教义,从中寻求解脱,希望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3.
以四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为标本,以两位古代文学家为个案,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儒道释在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现状,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呈现经历了曲折,重写中国文学史应该不断注入文化的血液,还原古典诗人、作家及其作品的本来面目,真正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无限风光、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4.
“将无同”的文化典故是儒道思想发展到魏晋之际的新表现,这种文化的实质往往被掩盖在当时流行的清谈的文化氛围中。以王导为代表的一批文人,过度强调清谈,使其人生导向出现了偏颇,这也导致了其在政治军事上的失败。实质上这种文化思想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是儒道并释的文化现象。“儒本道表”的文化存在形式反过来对时人个体和当时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南渡后的东晋时期南北军事实力的差别和文化发展的兴盛与否,就足见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释三家都包涵着丰厚的和谐思想:儒家主张中庸之道的和谐观,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主张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侧重天人关系的和谐;释家主张中道圆融的和谐观,侧重身心关系的和谐。三家虽立意与旨趣各有特色,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多元一体"的思想结构。儒道释三家的和谐思想,为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思想视角分析《西游记》中称谓语的动态翻译,阐述因受到语境的变量和称谓语背后隐藏的文化的影响,书中称谓语的正确翻译乃是难点之一,应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和其隐含的意思来解析并选择最适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秦学者无不谈“内圣外王之道”。而对“内圣外王之道”阐发得最为详尽的要数儒、道、墨三家。“内圣外王”既是三家的人格理想,也是三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三者都是以远古圣王修已治人之道为原型的。共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有其相同相通之处。而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的生存区域与对时代的不同感受,又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存在着质的区别。三者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内圣外王”的原型、“内圣”之道和“外王”之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宋代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具有鲜明的特色,逐渐形成三家鼎立的局面.在众多注解老子的书中,苏辙所作《老子解》具有鲜明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特色.该书流传后世,影响深远.他三家融合思想的基础是其独特的“道”观,其三家融合思想观的内容有:儒道融合、道释融合、通过“中和”、“复性”以至于“道”以及有特色的圣人之“体道周物”.  相似文献   

10.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全才,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苏轼在政治生涯中却扮演着失败的角色,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被迫外任,“乌台诗案”的发生,标识着苏轼政治仕途的重大挫折,但这却成全了苏轼在文学上的“功业”。政治与文学的互动,使得诗人不仅收获了斐然的文学成绩,同时也在文学中释然自己苦闷的心情,从而为后人展现了面对不幸命运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1.
从李白的诗文创作来看,“鲲鹏”和“凤凰”的意义世界有两方面的内涵,即挣脱世俗羁绊追求身心自由的生命个性和渴望建功立业和济时用世的进取精神。李白思想的复杂性以及盛唐社会的时代背景决定了“鲲鹏”和“凤凰”意义世界这两个内涵时立统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都来源于原始的永恒回归神话,这种文化渊源决定了它们具有返本复始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渔父"也成了很多文学作品中不朽的经典,尤其是在南宋末年,面对无力回天的南宋小朝廷,做一个渔父成了好多官员的终极选择,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14.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道家主要代表人物那里,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他们主张天道自然,强调天的决定作用,反对人对自然有所作为。他们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对人与自然的区别。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则刻意剔除。因而在庄子那里,“有己”的意识是不和谐的根源,它容易导致人们区分是非、善恶,计较得失、苦乐、祸福,由此引起种种苦闷,它也是造就自身与环境对立的根源。这种取消自我意识与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真正的和谐应该是差异的多样性的统一。但道家思想资源中的和谐观,自有其深刻之处,它首肯了消极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减少到最低限度,为我们拥有一块坚实的土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老子》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说。认为历代注释家多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讲述的是治国之道,但在注释和理解中存在着疑义和偏差。指出在治大国和烹小鲜之关系上存在着异质同构的三重解释。  相似文献   

16.
文本从社会政治对文学评论的影响出发,探讨了两汉楚辞学评论中的儒道思想。得出结论:在楚辞学兴起的两汉时期,楚辞学评论以儒为主并贯以道家思想,正是儒道思想的矛盾与斗争,推动了楚辞学的发展。同时,与刘汉王朝倡导的儒道思想消长沉浮。社会政治影响文学的评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次的概念,"天人合一"既是一个哲学命题,又是一个生态伦理原则。先秦儒道"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天人整体之学,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涵。从哲学论、价值论、行为论三个维度可以勾勒出先秦儒道"天人合一"观的基本架构。深入挖掘这一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元代后期的清丽派散曲代表作家张可久,在儒、道两种思想的矛盾中苦苦求索。一方面,他坚守传统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并积极奔走于仕途之路;另一方面,元代的现实条件又无法给汉族知识分子以实现理想的机会,一度看破名利,想要归隐,但终究未能做到。在现实与理想分离的情况下,他徘徊于仕与隐之间,无法为自己找到真正的出路,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张可久人生悲剧的根源。他将一生悲情都凝聚在散曲中,形成了其散曲伤感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本通过“中庸与“中道”思想的比较,阐述了“中”是二思想的共同基点,具体体现在“中”的涵义的界定、标准的规定、评价、实现的态度以及实现的方式五个方面;对二思想的少许差异之处加以说明:阐释了“中庸”与“中道”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老爸可是家中出了名的懒虫,因为他很懒,所以长得胖嘟嘟的。就说今天早上,因为我不用上学,所以早上的亲子运动由跑步改成跳绳,他就开始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了。以前跑步只要跑一圈或两圈就可以休息了,而且是慢跑,跳绳可不同,必须连续跳满20个才能休息(这对于一般人可能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于我老爸可比登天还难)。总算跳满了20个,他立马躺在床上休息。还有更离谱的是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让老妈给盛好拿过去。唉,真是被我老妈惯坏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