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贯通产学研合作机制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造就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为技术创新中心,高校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研究院所为科学创新的中心.三者相互独立.联系不够紧密,产、学、研三者的分离成为制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瓶  相似文献   

2.
《神州学人》2010,(9):43-43
为加快促进高端人才集聚,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打造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保障的人才集聚和发展环境,近日,广州市出台《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广州拟用5~10年时间,重点面向海外,引进扶持30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3.
金起文 《教师博览》2011,(11):12-14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里钱老所说的实际上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在钱老看来,国家有了许多创新工程和计划,"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如何让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美国的经验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职业》我们知道,我国部分高校已经从今年开始招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以及它的培养目标. 唐玉立: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为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培养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经过几年的调研论证,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报告》.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清华大学等25个单位作为首批招收培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单位,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12年开始招生.  相似文献   

5.
2012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正式启动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层面对法学教育进行的一次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是为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质量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是国家现代化和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技能人才是制造业健康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结构上存在着与产业需求的脱节现象,企业核心技术和职工工匠精神成为短板,迫切需要改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教融合,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提供坚实基础。科教兴国战略已实施了20多年,人们对科学和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对技术技能的作用却忽视严重,重学轻术、  相似文献   

7.
依据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特点,针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综合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达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保证了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邱高 《上海教育》2012,(27):52-53
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现代大学制度建立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必须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使教育教学改革得到体制机制的保障。新世纪以来,东华大学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定位。树立"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建设为要。坚持"增强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学科发展战略,弘扬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支撑与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坚持新兴交叉学科特色建设,对接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践"以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邱高 《上海教育》2012,(18):52-53
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现代大学制度建立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必须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使教育教学改革得到体制机制的保障。新世纪以来,东华大学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定位。树立"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建设为要。坚持"增强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学科发展战略,弘扬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支撑与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坚持新兴交叉学科特色建设,对接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践"以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李情 《教育探索》2007,(6):21-22
大学人文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当今人文教育依旧缺失的情况下,加强人文教育,一是要更新观念,使人文教育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二是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课程设置体系;三是改革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教学方式,建立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四是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