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前的中国,确实是被留学改变过。清政府曾官费送了一批十岁左右的孩子去美国,准备师夷之所长,以便有一天可以制夷。跟今天的幼童留学不一样的是,那时可是经过考试。而且不搞假,里面没有塞进充数的官家子弟。还有一点,这些孩子虽然实际在美时间不长,但多数都学有所长,后来对改变中国有了不起的贡献,今天这一批由贵族家庭“私费”送出去留学的孩子,将来如何改变中国,还要等待时间来回答。贵族子弟一定会回来继承家族利益,平民子弟不一定会回来,但回来不回来,都会影响中国。(何三畏博客2012—08—23)  相似文献   

2.
陈歌 《海外求学》2003,(14):18-19
当你的意识、观念、能力在留学中都得到提升后,留学的意义就会超越留学本身。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强调留学教育是容闳思想的最大特色,也是他对中国近代化最突出的贡献,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针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留学教育“成就不大”的观点,本文运用大量的史实,论述了容闳首创、策划、组织、领导的中国近代第一批留美学生的派遣,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造就了中国近代科技、军事、铁路工程、邮电、军医、矿业、海防工业、外交、政事、海陆军军官、经济管理、企事业、机械制造、外语、翻译等一大批新式实用人才,推动了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对促进“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起了积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考的恢复是小平同志准确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典型,也是他否定文革,为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平反的一个典型。作为全党全国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先声,恢复高考经历了历史的坎坷,凝结了小平同志作为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雄才大略。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三进二出教育部,个人的命运与高考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育生 《现代教育》2006,(5):103-104
人生总有许多遗憾。对我来说今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未曾走进大学校门接受正规高等教育。1986年高中毕业因无学可上,无所事事,后在济南一家印刷厂实习.干的是既脏又累的胶印工.机器噪音大得要两个面对面的人必须扯开嗓门近乎喊叫才能听到。那段时间我心情糟糕透了.“难道一辈子就这样混下去吗?我不甘心.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改变现状的途径就是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此后。有了奋斗目标的我变得充实起来,一边参加成人高考.考入山东师大夜大英语专科班学习,一边等待机会的降临。终于机会光顾到我的头上.1988年底应聘到山东电建总公司,跟随总公司人员一起奔赴广东深圳,参加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四年后又因突出的工作表现和坚持学习的认真态度,得到领导的赏识,被破例转为电力系统正式在册职工。  相似文献   

7.
孔卫 《现代教育》2006,(1):49-49
又是一个静静泛着微黄的秋季,我漫步在山东师大校园,闻着浓烈的桂花香,整理着思绪。生活需要果实,诚如生命需要果实,但果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触摸的,而我却幸运的触摸到了属于我的那份,是自考给了我帮助,让我得到了并拥有着。  相似文献   

8.
王峰 《现代教育》2005,(1):55-55
初中毕业的我.由于贪玩不好好学习。没有考上高中.就匆匆结束了学业。不昕父母让我继续上学的劝阻.招工到一个企业当了工人。  相似文献   

9.
王永忠 《今日教育》2007,(12S):61-61
我的一些同龄人,一说到读书大都抱怨自己生不逢时,耽误了读书的最佳时光,现在因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成了下岗一族,真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相似文献   

10.
一转眼,来到美国留学已经3年多了。走在回家的路上,3年来经历的一幕幕往事像电影片段一样,浮现在我的眼前。就让我捡出最精彩的几节,与我的朋友们一同分享吧。尊敬的老师中学课本上的一篇课文,时常让我记起——那就是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篇看似平实却充满激情的小文中提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职业》2007,(16):107-107
5月11日,由国家主管部门授权、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首家中国留学人才市场正式成立,留学回国人员求职双向选择信息服务平台中国留学英才网也同时正式开通运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校招生》2006,(2):104-104
我是一名在英国白金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uckingham)的中国留学生.算一算,来到英国也已经两年了.  相似文献   

13.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化惟幄拉开的初始时期,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现代特征,通过对近代留学运动的分析、总结,不难发现这一应时而生的现代阶段性特征,体现了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梦想——为了一个强大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后,大批优秀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满怀救国之志,东渡日本留学,出现了一股留日热潮。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推动、清政府的政策支持、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以及日本政府的政策吸引。当时人们把留学和救亡结合在了一块,形成了一股留学救国思潮。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国早期赴美留学之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派幼童官费赴美留学是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容闳的积极运作和曾国藩,李鸿章的认同和支持下,赴美留学活动终于成行,留学生们以开放的姿态,接受西方化的洗礼,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因顽固势力的阻挠和本身存在的种种缺陷而中途夭折,但留学回国人员对祖国的近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赴美留学活动对赴欧留学事业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面向世界的战略决策1996年金秋的一天,一架波音767飞机从北京首都机场腾空而起,飞往莫斯科。机舱内乘坐着12名赴俄军事留学生,使这次正常的国际航班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军事留学工作迈出了第一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军事革命迅猛发展。江泽民主席和中央军委从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出发,纵观全局,审时度势,在军事留学工作中断了30多年后,作出了向国外派遣军事留学生的重大决策。这是一次面向世界的战略选择。6年来,军事留学工作按照军委和总部的部署,瞄…  相似文献   

17.
小梅 《学习之友》2009,(6):62-63
烈日,大街上,我找工作,四处乱撞。 如果说,这时若有人问我,世上什么事最受苦?我会撕心裂肺回答:“找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陈莉 《神州学人》2005,(7):24-25
2003年8月18日,对许多人来说这也许是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可是对我来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正是在这一天,我告别了家人与好友,背着重重的行囊,登上了飞往加拿大的飞机,从此便踏上了我的留学征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倾诉的口吻记述了作者在英国的留学生活,包括她的生活、学习及友谊、爱情。  相似文献   

20.
程瑛 《海外求学》2004,(3):50-52
拿下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完成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深造。如今又把自己的人生坐标锁定在“非政府组织”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