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4月25日,深职院举办了高校技术转移实务交流研讨会。30多位学校各部门的科研主管、科研平台和团队负责人、技术转移项目负责人参加了交流研讨。本次交流研讨会特别邀请了英国胡佛汉顿大学常务副校长IanOakes教授作核心发言,IanOakes教授以胡佛汉顿大学为例,对高校技术转移的功能、程序、机制和政策等进行了系统的讲解,详细解读了大学科技园、  相似文献   

2.
正从进入吉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开始,我就踏进了科学园地。一路走来,我接触到了许多科学工作者,其中对我影响较大的是于连生教授、王华东教授和罗其友研究员,他们的精神如同春风细雨,吹拂滋润我的心灵,给我力量,激励我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于连生教授,是我的硕士生导师,也是我科研启航的领路人。他长期在吉林大学从事环境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我的印象中,于教授为人随和,带学生一丝不苟,在科研上孜孜以求,有强烈的探索欲,  相似文献   

3.
回首来美这5年,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经历,更是成长,是一场从科学研究、个人品质到祖国认同上全方位的重新认知与感悟。科学研究的成长:广阔的交叉学科视野博士科研阶段的最大收获,并不是发表了多少篇文章,作了多少场学术报告或申请了多少项专利,更重要的是在与导师、其他教授和身边同学的学习交流中,意识到当今学术界不再像二三十年前有着明显的学科界限,重要问题的解决和创新性想法的提出常常依赖于跨学科的融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仅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化成为我的追求,开始于首都师范大学与我校(北京第16中学)的合作。2001年9月首都师范大学在我校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目的是使广大教师能重新理解教育、重新发现教师、重新认识学校。在成立仪式上,我第一次听到了“教师专业化”这个词。在随后的一些讲座中,我又听到了“元认知”、“建构主义”、“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等新鲜词汇。这些东西听起来确实挺好的。2002年1月,我校成立了4人科研中心组,我是其中一员。接着就开始了我与首师大老师的密切接触。与他们的交流,让我有一种走出自我的感觉。平时与老师们的交流,往往是就事论事;与教授的交流,可以让我找到事情产生的原因,发现事件之间的联系。同时与他们的交流,也加深了我对“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的理解。如何使教师走向专业化,是首都师大教师和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在研究课的基础上,学校决定通过一天专业化的生活,使教师逐步走向专业化,即实行“教师专业发展日”。作为我校科研中心组成员,我是第一个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时间初步定在开学后9月10日,教师节。  相似文献   

5.
美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美国康奈尔大学洪永淼教授访问记(二)聂海清1996年5月至1997年5月,我在美国探亲期间,经常同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系的洪永淼教授接触。我曾就“美国大学领导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要求”、“大学教师对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如何摆法”...  相似文献   

6.
2011年12月17-18日,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史开泉教授应邀来我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学.我校副校长蒋志民教授、陈向炜教授拨冗接待,这体现了校领导为学术谋发展,重交流求贤才的科学执政理念.史开泉教授多年来潜心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粗系统的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史教授科研视角独特,思  相似文献   

7.
我第一次见到陈锡祺教授是在1981年11月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东京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这次会议是由日中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主办的。为实现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卫藤沈吉教授花费了很多心血来筹备这次会议。遗憾的是,那时台湾学者没有能与会同大陆学者交流。在这次会议上,陈教授作了题为《论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的活动》的学术报告,他面貌慈祥,讲话从容不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近日在《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11期上读到燕国材教授撰写的《教育独立论发微》一文(以下简称“燕文”),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的兴趣。本文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阐述一些看法,以求教于燕教授及各位专家。  相似文献   

9.
2012年11月我在广州生本教育中心郭思乐教授指导下开始尝试生本课堂。12月前往承德授课,当时上的是琦君的《春酒》。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了作业:"阅读《春酒》。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引发了你的思考或联想?请搜集与你的思考、联想有关的好作品,准备与大家交流。"学生课堂上的交流内容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压岁钱"的"压祟","年"的来历,"万圣节"的"不给糖就捣蛋",不仅让我熟悉了中外民俗,还打开了我的思路,引领我重新体味了鲁  相似文献   

10.
不难看出,在线交流能让决策制定者、课标研究者、教材编写者等与一线的教师们进行真切的交流。这种快捷、便利、坦诚的交流将有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廖伯琴 2005年9月1日,phys.cersp.com 网站上出现了“9月19日19:00—21:00,物理课标组组长廖伯琴教授将做客 CERSP 物理课程网论坛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的消息滚动条。这是我第一次进行在线交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自1985年攻读理论物理专业硕士学位,我便开始与计算机语言打交道,但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0月16-18日,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综合性学术研讨会, 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120多人参加了会议,叶佩珉理事长在大会上作了学会工作报告,中 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课题组就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和 交流,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曾宗永教授、王茂林教授分别作了《生物多样性》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学  相似文献   

12.
1995年我曾撰写《教育独立论发微》(以下简称《发微》)一文,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同年第11期上。翌年,刘景升同志发表一篇大作,题为《教育独立论钩沉——兼与燕国材教授商榷》(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5期,以下简称《钩沉》),对拙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后使我很受教益。为  相似文献   

13.
2007年2月22~25日,由美国大波士顿创造性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专家组成的教育交流代表团与笔者所在的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国际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除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探讨外,交流代表团的专家还上了几节公开课,以现场教学方式促进互动、推动交流。其中的历史课是由卡伦·布伦南(Karen Brennan)教授执教,课题是“HISTORIC INTERPRETATION”,教学目标是“CREATING KNOWLEKGE OF THE PAST RBEXAMINING POLITICARTOONS”。笔者听了这节历史课后感受颇深,将课堂概况与我自己的感想展现在这里,茸在与各位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14.
叙事探究以个人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解与分析内容,提出意义与启示。本研究通过访谈与问卷。记录了S教授科研历程和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概况,旨在帮助高校英语教师提高学术能力,参与国际交流。经叙事探究和教师普访的对比分析,研究者认为S教授具有端正的学术兴趣和研究动机,善于从自身文化语境中汲取素材,立足本土,跨越学科界限,勇于创新交流。而多数普通教师的科研动机呈现出短期功利行为,缺乏系统性、学术积淀和交流能力。本研究的对比分析结论希望对众多的高校英语教师提供科研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活跃我国学术气氛,增强国际间科研交流,由上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与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联合邀请西德路德维希堡(Ludwigsburg)师范学院数学系弗雷德里希(Anna Maria Fraedrich)教授从1990年9月3日起来华讲学,讲学的主要内容为: 1.西德学制与当前西德中小学数学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16.
《神州学人》2012,(9):30-32
我非常荣幸地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这里我首先感谢我的博士导师斯巴尼·丽莎·比斯沃(Sibani Lisa Biswal)教授。比斯沃教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博士生导师,她学术态度严谨,给与学生足够的创新空间和信任。虽然她很年轻,她个人开放的科研思路和踏实的科研作风,对我影响非常深刻。我要感谢清华大学化工系主任骆广生教授,台湾逢甲大学詹志洁教授和现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刁莹女士,他们在我本科1年半的科研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 ,“科研兴校”已成为中小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并成为广大中小学的实际行动。为了推动“科研兴校”的有效实施 ,促进中小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教育研究》杂志社和苏州大学教育学院于 2 0 0 1年 4月 2 6日~ 2 7日在苏州市联合主办了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理论会暨经验交流会 ,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 ,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文教授 ,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等作了主题报告。与会者广泛交流了“科研兴校”的经验 ,并就“科研兴校”的若干理论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推进东方外交史研究,总结历史上东方国家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我们邀请了澳门大学黄枝连教授、魏楚雄教授、外交学院熊志勇教授、印度尼赫鲁大学谭中教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谢丰斋教授进行了一次笔谈。五位教授从广阔的时空背景探讨了东方历史上文明交流、融合与冲突的复杂过程,让我们看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是一个异常曲折复杂的历史,同时我们也看到正是这些交流才促进了东方历史的整体发展。探讨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可能带来的冲击,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是一项不可不做的基础工作。现将五位教授的笔谈整理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德育》2006,1(8):6-6
7月19日,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先生以“学校改革与建设学习共同体”为题在中央教科所举行学术报告会。报告结束后,佐藤学教授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小蔓教授进行了学术对话。7月24日,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成中英先生访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并作报告,报告结束后,成先生与《中国德育》的部分编辑和所内外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对话、交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信息  相似文献   

20.
1988年我到上海市教育局工作,分管工作之一就是教育科研。到任后,我就认识了《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及其前身《教育科研情况交流》,算来已有十六年了。自当时至今出版的每一期杂志,我都认真翻阅过,从中看到了刊物的成长、装帧的变化、内容的充实和繁荣,看到了上海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事业的深化和发展;同时也从外地作者的文章中,了解到全国各地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进程。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始终与上海的教育科研人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自己也有一些文章发表在《上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