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微纪录片是"微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主要运用非虚构的创作手法,将碎片化的素材用数字技术制作成风格简约、主题明确、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短小纪录片。系列微纪录片《城殇》在内容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呈现出与普通纪录片所不同的特色。在新媒体时代,其创作与传播对历史记忆的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今后的微纪录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国内外传播媒介变革的大格局中,做好对外传播,既需要融通叙事的平台与方式,又要创新叙事的故事和话语,凝聚共识,引导国际舆论。我国近年来对外传播中的叙事创新,主要体现在叙事传播平台、叙事传播话语、叙事传播内容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于媒介技术发展历史的整体视野,在平台化语境中对新媒体内容生产过程及其各个要素的变化进行辨析:持续互动的消费场景,赋予了消费者介入内容生产的能力;以大数据形式呈现的流量,促成了内容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属性,与内容产品形态演进有着内在关联。在揭示生产主体、生产资源以及产品形态变迁的基础上,思考新媒体平台功能与价值的实现方式,解读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内在逻辑与基本规律,客观认识新媒体时代内容景观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微媒介传播的迅速流行,传媒行业全面进入微时代。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受到了极大冲击,各大纸媒纷纷抢滩微媒介入口,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然而,囿于传统新闻传播思维,这些微媒介产品良莠不齐、处境尴尬。纸媒编辑如何创新编辑理念,运用互联网逻辑破解融合困境已经成为纸媒数字化进程中亟待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唐峰 《新闻界》2013,(11):71-74
当前,美国传统媒体领域的广告业务在下滑,新媒体广告开始蚕食传统媒体。关国广告协会一项调查显示,近90%美国公司都在视频游戏或虚拟社区等新型媒体上做广告,新媒体广告正在成为新宠儿。本文总结了关国新媒体广告的传播形态与概况,分析了美国新媒体广告的生态构成,提出了对我国新媒体广告的发展的借鉴路径。  相似文献   

6.
图书出版究其本质是大众传播,编辑过程其实就是一系列的信息传播过程,其典型的模式是:编辑从作者提供的书稿中接受其信息(当然也可以是编辑从社会文化信息中受到启发,策划出各类选题,请作者撰写)进行鉴别、修正,加工成图书;然后,通过书店、学校、图书馆等公共平台向广大读者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7.
吴迪 《编辑学刊》2016,(2):33-36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的阅读习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们通过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渐渐习惯了在碎片化的短暂时间里读书,微信成为"低头一族"获取信息的首选。微信的兴起是出版社的另一种机遇,如何制作并维护一个有吸引力的官方微信,在传播有价值信息的同时,宣传出版社的品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值得我们去探究。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速融合,形成微博、微信、客户端多态化发展模式。本文对110家国内主流媒体展开调查,发现60%的媒体完成两微一端布局。央媒用户规模领跑全国,广东、上海等地方媒体创新成果凸显。但限于人力、经费、制度、技术等资源条件,媒体两微一端运营后备动力和创新激励不足。在管理手段方面,仍存在创新不足、效率不高、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在确保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意识、着力精品内容、创新盈利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化管理手段,成为媒体两微一端融合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寻求'共识'广泛存在于国内和国际事务中,并与传播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探讨传播与共识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共识'这一术语应该纳入传播学学科体系之中。共识传播就是为寻求共识并最终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而进行的交流、沟通活动。共同意义空间的最佳境界是最大程度的懂得和理解;而共识的最佳境界是最大程度的认同和协调行动。共识要求认知、情感态度的接近或一致,还要求行动的协调一致,因而是一种更高水平的传播效果。传播沟通是共识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途径;通过交流、沟通、传播达成共识实际上是一种民主运作过程。从'一带一路'所蕴含的'互联互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建立和扩大共同的意义空间到意识到共同命运、寻找共同利益的过程,也就是从相互了解、理解到达成共识的过程,'合作共赢'则是将达成的共识付诸行动和得到的结果。共识传播是处理国际事务的务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刘强盛 《视听》2021,(2):192-193
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渠道进行了解构,致使传统媒体呈现渠道失灵,品牌传播已不能单单依靠传统媒体,需要在新兴媒体上发声,建立影响力.微传播视域下,新媒体的崛起激活了个人的传播能量,越来越多的品牌也开始在新媒体上尝试应用,并呈现出意识薄弱与滥用并存、适应性不强、转化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季德春谢骏 《传媒》2017,(19):31-32
作为当代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两级传播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领域,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的出版传播领域。笔者以两级传播理论为视角,在两级传播、口碑营销、意见领袖和人际传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传播环境的新变,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学术期刊的传播之道,以期为期刊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两级传播理论概述两级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深入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逐步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播机构。一是坚持内容为本,把融合理念深深植入每场重大宣传报道;二是坚持平台建设,打造基于移动互联和社交媒体的新媒体矩阵;三是坚持品牌塑造,在国际传播舞台唱响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信息接受活动中,受众既可以获取新闻文本的整体信息,也可以只是把握新闻文本中的核心信息,还可以从新闻文本内获取部分信息——微信息。一、什么是微信息纵观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周老虎、天价烟、维基解密等事件,  相似文献   

14.
刘聪 《传媒》2017,(16):47-48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崛起的新媒体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中以智能手机的影响最为明显。据2017年3月GSMA公布的“移动经济”报告预测,到今年年中,全球手机用户人数将突破50亿人(最新数据尚未公布),预计到2020年全球手机覆盖率将达到80%。  相似文献   

15.
白净 《新闻记者》2015,(7):79-84
1908年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在密苏里大学创建新闻学院,被公认为是美国新闻教育,同时也是世界新闻教育的开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美国新闻传播教育根据环境变化不断做出调整,由早期的新闻教育向更广泛的传播教育扩张,主张跨学科交叉和精细化培养,与传播技术结合更加紧密,甚至提出"去新闻化"理念,更强调视觉表达和内容创新,包括广告和公关在内的策略传播教育近年发展较快。  相似文献   

16.
一、“邻避情结”与新媒体政治的幻觉 郭小平:环境保护在当下中国具有较高的政治合法性与民意基础,公民基于“邻避情结”的社会抗争与新媒体驱动下的参与式传播,在表达自我的环境生存权益、监督和参与公共决策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环境公民社会与环保公共领域的浮现与生成,构成环境“善治”的前提。新媒体为公民记者赋权,促进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社会与国家的互动,拓展了民主的政治空间。新媒体构成环境善治的重要社会机制,而环境风险的“善治”强调公共参与、多元协商与理性妥协以及民主过程的开放和有效。  相似文献   

17.
刘楠 《现代传播》2016,(4):97-100
本文从"受众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诵读艺术传播所面临的现实语境,分析了当代受众多元化的接受心理和状态,并且结合经典实例,提供了诵读艺术应对这种现代语境的一系列对策,包括"小型化叙事""本体性置入""图景式再现""行动性暗示"以及"哲理性导引"等。同时进一步认为,做到"合体制性"与"合目的性"的结合才能使诵读等有声语言的传播产生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刘彬 《采.写.编》2022,(9):106-108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体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卫星平台、互联网平台等渠道给社会大众带来了丰富的社会信息。其中新媒体平台的出现给体育新闻传播也带来了极大促进作用,能报道、宣传、直播体育新闻与赛事,为大众搭建信息获取的渠道。然而其在应用中也暴露出了诸多不足之处,比如技术应用不够、新闻深度不足、监管力度较弱、选题角度单一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受众对体育新闻的观感体验。对此,今后新媒体平台下,各媒体可从这几方面因素出发,加强监管力度、创新技术开发、开发新闻选题、挖掘报道深度,着力提升新媒体平台体育新闻的传播成效。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已经进入到新媒体互动传播的新时代,这种环境催生出各种新型传播形式。鲁剧作为电视剧的一个分支,以其制作精良的水准、良好的口碑成为电视剧业界的佼佼者。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鲁剧传播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新媒体互动传播环境下各种传播媒介对鲁剧传播所带来的影响,清晰地勾勒出鲁剧在新媒体互动传播环境下的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微传播的产生与发展的观察,界定微传播的定义与概念,通过对微传播内容与载体的分析,总结出微传播的特征,通过对微传播过去一年发展轨迹的扫描,梳理微传播在2014年的发展脉络,并展望微传播未来一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