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前,网络舆论环境的多元化发展和网络思潮的复杂化,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提出了新挑战。通过厘清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原因,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加强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师生群体之间原有的话语权平衡状态被打破,这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诱发、发酵和扩散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为了防范网络舆情风险的扩散,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健全学生利益表达机制,阻断舆情扩散风险源头,构建全媒体校园媒介传播平台,提升校园媒体舆论引导力和师生群体媒介的素养,实现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的良性博弈,提升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在致信祝贺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强调:"以信息技术为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萌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互联网发展也给世界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非同小可,作为大学生群体,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文化的舆论导向,正是话语权中最能改变人心向背、力量对比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如此,谁真正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引导舆论,引导社会心理,引导思想理论潮流。大学生要在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指引下,明确加强网络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意义,不断规范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和引领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权的创新发展。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以文化自信为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使大学生网络文化话语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先导,成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引。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交互平台受到大量网民的追捧。但是,由于微时代背景下话语传播权的弥散,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变迁,主要表现在制度性话语权虚拟化、知识性话语权多元化和个体性话语权倾向受教育者等三大方面。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理念"落后、"微平台"缺失和"微内容"僵化是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重塑所面临的最大阻碍。为此,高校可从树立平等话语权的"微理念"入手,通过构建多元对话的"微平台",注重人文关怀并加以心理疏导的"微表达",以此来重塑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网络为大学生话语权的释放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伴随着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日益提升,话语权的行使与发展中也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理性与深度缺失等问题。高校需要从加强公民教育、优化校园氛围、发挥人才优势、引导学生自组织发展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网络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逐渐成为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场域,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越来越突出,也在话语主体、话语体系、话语载体、话语环境四个方面给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了挑战.建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对挑战,需要加强队伍建设与资本优化,增强话语主体在场感;塑造切实内容与亲民表达,开启话语体系新篇章;推动媒体融合与技术突破,提升话语载体可靠性;强化经济基础和法律保障,优化话语环境宜居性,全方位立体化应对挑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对传统文人操守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下,有些知识分子丢失了象征着自己身份的话语权。文章以知识分子池大为为个案,剖析了他丢失话语权的原因,进而表达了对知识分子话语权重构的期待。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与传播的最前沿。然而在网络平台中,面临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丧失的严重问题。尤其在多元思潮的影响下,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表达发生着深刻的转变。通过分析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化进程,探析其传播范式及建设路径,进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学的发展,从化创作层面来看,实现了学的多媒体艺术表达,在学创作的内在机制上,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其创作主体的虚位和分散及平等自由的话语权,这些变化给传统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从我国网络学的现状来看,网络学的进一步发展急需建构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被赋予政治功能和价值属性,日渐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再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逐渐在互联网上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借助于这一新兴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在当今社会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渐趋激烈的复杂情况下,又面临一系列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掌握了网络的主动权,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因此,先需明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涵、在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方面遇到的问题及成因、如何建构自身的话语权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在网络环境下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才能有力地回应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话语权是公民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基本权利,大学生作为参与网络活动的主要群体,其网络话语权的实现体现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随着高校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快速提升,话语权的实现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在对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构建网络话语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多元化发展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发展形式,开拓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成为新时期思政教育发展的重点。高校应在充分分析文化多元化发展对网络思政教育影响的同时,做好对部分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并针对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提升制定科学策略,确保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取得良好成果。  相似文献   

13.
谷羽 《文教资料》2009,(7):59-61
当今时代,"恶搞"作为一种交谈的栽体,成为一种混杂了大量不同性质的表达模式.本文对网络"恶搞"溯源、网络"恶搞"的文本解读、主流文化面临话语权危机、围绕网络"恶搞"的话语权之争、话语权的走向分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网络背景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和威胁,而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决定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关系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从意识形态安全视角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价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着力点,从而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策略,以防范化解重大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行使网络公民话语权具有注重自身体验感受、诉求内容千差万别、诉求理性参差不齐、集群性等特点,体现了网络公民话语权对提升大学生网络公民意识的积极作用.同时,因大学生网络公民话语权利意识扭曲、话语责任意识淡薄以及法律意识虚化而导致的网络话语失范,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对网络话语权的法律、道德、技术等方面的规制,是促进大学生理性行使网络公民话语权的应然面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进入网络空间,迈上了新台阶。与此同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话语权影响力不足、话语特性不突出、网络平台吸引力不够、话语隐性表达较少、学生网络素养不足等现实问题。对此,应通过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话语法律法规、提高教育者的网络话语引导地位、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吸引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等策略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论表达的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越了传统舆论表达,一方面,它在促进民众自由表达、推进民主进程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社会主流价值观、权威媒体话语权和司法公正判决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舆论表达的法律边界进行界定,使全体网民能够理性地进行网络舆论表达。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所塑造的网络虚拟空间,开拓了一个深不可测的观念和意识的世界,事实上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战场"、"主阵地"和"最前沿"。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困境之根本和实质在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流失。网络虚拟空间通过再塑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式,使得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表达、分布和实现随着传播机制、传播形式和传播路径的不同而改变,从而造成网络虚拟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与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流失,在公众的认同障碍中流失,在网络虚拟空间功能性建设的弱势下流失。有鉴于此,必须努力探索和进行互联网逻辑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生态重构:传播系统的"共生性"重构、媒介系统的"诗意化"重构、受众系统的"生命力"重构。通过坚守根本话语方式、锻造建设理念张力、增强传播认同效应、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等建设路径,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虚拟空间的吸引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微时代"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涉及诸多行业和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其话语权受到极大影响和制约。在此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重塑工作,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微语言、微表达、微信息的理解与渗透,以此提升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建水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20.
“话语权”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大家都在争论话语权,也在争取话语权。本文概述了话语权的变迁与网络话语权的兴起,阐述了网络话语权与传统话语权相比之下呈现出的社会性的特质,通过描述网络话语权的表现形式,分析总结了网络话语权的特质及出现的问题,最后希望通过采用法治和自律的方式警惕网民善用网络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