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钦鸿 《出版史料》2002,(4):42-45
20世纪10年代末至20年代初,南通出版的《公园日报》上发生了一场关于白话新诗的奇特而重要的文学论争。说它奇特,是因为这场论争与一般情况不同,它是以转载的形式来进行的。然而,由于发生的时间正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勃兴之初,论争的内容又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重镇——白话新  相似文献   

2.
王文利 《新闻世界》2011,(12):17-18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电视学术界围绕电视深度报道展开了一场学术论争。论争涉及电视是否适合进行深度报道、电视深度报道出现的原因、电视深度报道的界定、电视深度报道的技巧等问题。这场论争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在我国电视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在新时期中国的人文思想界,焦点之一便是人文知识分子围绕舶来品文化研究所进行的论争,尤其是在文艺理论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参与论争者之多、论争之激烈,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表面上看,这场论争所关涉的是新生的文化研究的本体论面向,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资源等,但实际上所针对的却是文化研究的学科地位问题;更加具体地讲,  相似文献   

4.
林非 《档案天地》2012,(11):60-61
名家档案:荒煤(1913-1996年),生于上海市。当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电影艺术家。(一)接触荒煤先生已经是将近20年前的往事了,最初见到荒煤的印象,至今飘荡在脑海中。当时,听好多同事议论说,原来的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同志到文学研究所来工作了。  相似文献   

5.
布儒 《湖南档案》2013,(3):30-32
刘勰(约465—520),字彦和,南北朝文学理论家,祖籍山东莒县东莞镇大沈庄(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大沈刘庄),永嘉之乱后,刘家从山东逃难到南东莞郡长贵里村(侨郡,州治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到刘勰辈上已是传到第七、八代近100多年了。刘勰以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郑微波 《当代传播》2008,(6):115-117
本文以2007年媒体对三峡移民人权问题的报道为例,对报道中的策略做了比较分析。文中并不直接对不同新闻报道的传播策略的优劣进行判断,而是用学术的公平对待双方的报道,以此为基础分析这场论争的出现原因、论争的焦点、论争的不同价值判断标准,论争双方采取的报道策略及具体手法。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牛津大学出版社四卷本学术巨著《牛津美国文学百科全书》(Oxfo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Literature)近日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此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还与美国Facts on File出版社合作,同时在国内推出另一部四卷本的《美国文学百科辞典》(修订版)。这两部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8.
王鹏 《大观周刊》2012,(31):23-23
特奥多·卢德威格·威森格隆特·阿多诺(1903年-1969年)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主要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他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含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本篇文章将通过阿多诺对自然美和艺术关的看法入手,试图对其美学思想做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黄锐 《出版参考》2008,(8):36-37
2008年5月10日,由美国绿色出版倡议协会(GPI)和书业研究集团(BISG)共同委托开展的《环境发展趋势与气候影响》正式发表。文章一出,引发国内业界对美国书业在环保方面动态的广泛关注,有媒体撰文称“美国出版行业面临‘绿色革命’”。本文旨在对席卷整个美国书业的“绿色革命”进行溯源,以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革命”。  相似文献   

10.
今年初,一本厚达400多页的书送到笔者手中,是胡晓明先生编辑的《读经:启蒙还是蒙昧——来自民间的声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这本书记录了发生于2004年下半年、一直延续到2005年的一场文化论争中各方的发言。这场论争的主题是:儿童是否应当阅读中国儒家经典?反对读经,究竟是坚持启蒙还是陷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界对著名电影理论家、剧作家、导演张骏祥提出电影的文学价值等主张的评价问题作了分析 ,充分肯定了张骏祥电影文学观的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9,(12):50-57
延续大众媒体时代的"盲点之争",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劳动之争的核心议题是"受众劳动是否具有生产性"。这场论争已经发展成为相当复杂的理论辩论。为了更好展现社交媒体"受众劳动"论争的全貌,论文在厘清此次论争各方观点的基础之上,从"劳动价值论是否依然适用"、"社交媒体价值来源于受众劳动还是其他"、"受众是被剥削还是文化参与"三个维度梳理和分析"生产性还是非生产性"这一社交媒体受众劳动论争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3.
华尔街痉挛     
历时一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远未结束,反而以戏剧化的形式上演了一场更为惨烈的金融风暴:雷曼申请破产,美国银行收购美林,美国国际集团(AIG)获200亿美元“输血”;9月15日.周一,华尔街痉挛式的剧变以空前的悲剧程度考验着美国濒危的金融市场。 这场仅次于1929年金融危机的风暴将刮到何时?继雷曼之后,还会有多少金融机构倒下?这场风暴会不会刮到中国?  相似文献   

14.
美国“网络中立”论争的实质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美国网络中立论争的背景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对近年来美国网络中立论争的实质和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网络中立原则论争及立法进程将塑造新型的互联网传播格局和数字传播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中国电视研究领域曾经有过一场关于电视表达应以画面为主还是声音为主的激烈论争。这场论争缘起于业界和学界盛行的"画面崇拜"现象。当时,电视传播实践中实际遵循的原则是"以画面为主,声音加以配合",强调画面在电视表达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见于西班牙人F·D·翁尼斯(F·D·Onis)1934年编撰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尼亚加诗选》一书。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的主要理论家查尔斯·奥尔(Charles·Olsom)经常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于是,后现代主义渐渐成为一个在文学、艺术、哲学等研究领域内被广泛运用的时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网上采访:陈村(著名作家)王朔(著名作家)祥子(《械揽树》www.wenxue.com主编)马兰(诗人、作家,现侨居美国)葛红兵(知名青年评论家)sieg(网络自由撰稿人)主持人:伍恒山、雷默网络文学,严格意义上说,是网络媒介文学,网络只是作为一种发行、发布的媒介对于文学才有实际的意义,这就像图书、报刊印刷、电影\电视的制作一样,仅仅只是传播的工具。而作为这种传播工具强有力的支撑者是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它们使这个传播具有了快捷、方便、广泛、个性化的特征,所以谈到网络文学就必须谈到电脑的写作,电脑的写作其实也…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的文学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出版史不可忽略的一支,是党的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民主主义文学出版的高峰.作为"个人智慧、抽象形式和集体结构"相互融合的文化形式,延安时期的文学出版具有突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属性,文学会议、文学社团、专业院系和专业机构通过领导讲话、会议报告、创办报刊、编印书籍、引导创作、文学论争、文学教学和实践等方式组织起延安时期丰富多样的文学出版,促进了革命文学出版制度的形成,推动了文学出版的大众化、民族化和现代革命文学出版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一、与世界接轨:80年代的中国电影批评理论 邹赞: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介国外电影理论,如《(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等,同时尝试以当代中国电影的实践去挑战西方理论,这些西方理论资源涉及符号学、叙事学、精神分析等,这期间您经历了一次“语言学转型”。您多次提到过当时开办的电影理论讲习班,一批大师级西方电影理论家到中国传经布道,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段经历?  相似文献   

20.
一、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对象陈尔泰同志在1989年第4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发表的《试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一文,引起了一场论争。这次争论涉及到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问题,使这场争论具有了较为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