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与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国外高校招生制度的特点、高校招生录取模式,总结了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现状,就高校招生制度进行了中外比较,针对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存在的招生形式多样化、入学标准多元化和考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的高校招生制度的设想沈骊天随着教改讨论的深入,必须对桎梏人才发展的应试教育体系实行“釜底抽薪”式的改革——变革现行高校招生制度——越来越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然而,用什么办法取代现行制度,如何才能既革除原有弊端、又防止引发新的不利倾向,却是一...  相似文献   

3.
1976年,国家结束了持续10年之久的动乱局面。第二年,随即发生了一件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大事——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高校招生恢复实行入学考试。"文革"刚开始,高校招生制度就遭到了错误的批判,废除了以考试选拔新生这个办法。1970年起,虽然高校陆续恢复招生,但实行所谓"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结  相似文献   

4.
60年来中国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招生、毕业生分配制度有自身特点,并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就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包括: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录取办法的改革,招生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高校入学考试的改革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包括:就业模式的改革,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就业市场的形成,就业主体的转移等.  相似文献   

5.
一、现行高校招生制度评析现行高校招生制度是从1952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演变而来,其基本模式是;由国家计划部门制定年度招生计划,然后分解到各省市计划部门、都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每年举行一次全国统一的高校人学考试,然后由各省市招生部门根据招生人数制定并公布录取控制分数线;各高校按下达的招生计划指标和招生部门划定的分数段去录取新生。这种招生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统考。绝大部分高校新生必须参与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考试成绩是录取的最主要依据;第二,统招。计划部门和招生部门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处…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高考招生制度历经多次变革:由高校自主招生改为统一招生,后又因统得过多,出现将自主权还给高校的呼声。时至今日,对于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问题仍是政府和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总的来说,高校招生制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49—1952年,各高校由单独招生逐步过渡到全国统一招生;1965—1970年高考制度废止,并以推荐制代替统一招生;1977年以后,进入恢复与改革发展阶段。一、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949——1966年1.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1949年,全国所有高等学校都按建国前的办法招生:各高校自主招生、自行组织考试和录取工作,高…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国内外的招生制度及分析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的合理性,同时从制度、观念和教育资源等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就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回顾。结合新一轮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提出要坚持“三个有助于”的指导思想,大力转变思想观念,充分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进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实验,继续扩大自主招生的深度和范围,注重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实行自主招生。  相似文献   

9.
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敏 《教育发展研究》2004,24(12):60-62
高校招生制度是高校招生的目的、方针和实施办法的总称,是各个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招生政策、选拔形式、入学考试、录取方式等方面。本文通过介绍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不同国家的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招生制度,对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几点思考。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介绍(一)我国大陆高校招生制度我国大陆高校招生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高校统一招生制度。1.高校招生机构设置。我国大陆各个省市都设有招生、毕业生就业委员会,由其制订招生、就业政策,协调各方关系。同时在各个省市设立教育考试院,在…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生存在由来已久,但是高校贫困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凸现象出来还是最近几年。特别是1994年开始实行高校收费上学制度以后。从“七五”到“八五”期间,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从统一招生到双轨招生,然后过渡到并轨招生,并轨招生的核心是缴费上学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并轨招生是高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接轨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1.
<正> 全国各类成人高校实行统一招生考试已经六年了。它对保证入学学员的文化知识质量、确保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成人高校招生制度日益显露出一些弊端,已不能适应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因此,建立具有成人高教特色的招生制度已势在必行。一、现行成人高校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现行成人高校招生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体现出成人高教与成人的特点,致使成人高招普招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凭一次考试的卷面分数决定录取与否的招生办法,不利于大年龄、长工龄、实践经验丰富的在职人员和生产业务骨干入学,只有利于离开校门  相似文献   

12.
"状元"无顶尖人才的现象是对现有培养制度和招生制度的强烈冲击。高校招生不能以分数论英雄,唯分是举。应该把不同的学生招收到最适合他们发展的学校和专业,应改变"名校垄断高分者,高分者统统进名校"的考试制度,应取消把高校分成等级,取消按一本、二本、三本、大专录取的办法。我国的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专特长和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提高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招生咨询备受社会关注。高校招生咨询,不仅是高校服务考生的窗口,也是高校推介自身的途径和联系社会的重要纽带。高校要建立招生咨询立体型服务网络,把握招生政策,遵循求真务实的咨询服务原则,运用科学合理的咨询服务方法,努力提高招生咨询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首次自主招生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素质是高等教育的起点,招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第一环节,招生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十九条的要求,上海市高教局就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推出了三项措施:①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实施多样化选拔新生办法;②改变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逐步扩大招收自费生的规模;③积极稳妥地拓宽高等教育的生源市场。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制度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制度述略高耀明高校招生制度是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招生制度的形式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政治信念、经济基础、文化理想和教育水平。理解高校招生制度有助于我们认识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规律。民国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从简单模仿日、...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越来越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与障碍。本文在简要阐述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高校招生制度对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并从发展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国家教委从lop年开始在全国部分学校进行了招生“并轨”的试点,并于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这一新的招生办法。所谓“并轨”,即“公费生”和“自费生’合并为“收费生”,“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这一改革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制度进一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为人才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提供了广阔前景,同时,也给高校的改革和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证了高校招生制度适应大众化教育需要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实际,提出了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几条措施:1、加快高考科目设置和高考内容改革。2、录取中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查。3、高校要有选择考试科目的权力。4、在改革高考的同时,采用多种招生录取途径。5、在少数高校试行单独招生和”宽进严出”。  相似文献   

19.
改革我院招生制度的办法顾德华上海海运学院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高校人才的培养,乃至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新的经济建设形势需要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课题。招...  相似文献   

20.
《辽宁招生考试》2004,(5):11-11
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教育部在2003年22所高等学校实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今年试点范围扩大为28所高等学校。教育部要求自主选拔录取工作要坚持“严格程序、加强管理、接受监督”的原则,各试点高校要做到条件明确化、程序规范化、招生办法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