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坐车     
父亲好不容易进一次城,我陪他看过高楼大厦后,又打的去一处风景区玩。下车时,父亲看见我给了司机20元,就说:“坐一阵车怎么要这么多钱?”我说:“不多,这已经是最便宜的了。”从风景区出来后,父亲不肯坐车了。从风景区到家有10公里,走回家那还不得累死?我还是叫了一辆的士。父亲见我不听他的话,就生气地自己走了。我问司机要多少钱,司机说最少要25元。我预先付钱给司机说:“等一会儿见到我父亲,你就说只要两块五毛。”司机问我为什么要骗父亲,我说:“我父亲刚从乡下来,他心疼钱,死活不肯坐车。”司机愣了一下才说:“好吧。”司机把车停到父亲…  相似文献   

2.
曹明法 《阅读》2010,(4):13-14
台湾作家林清玄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小就跟着父亲下地干活儿。有一次,干活累了.他跟父亲坐在田埂上休息。他一言不发,呆呆地望着远处出神。父亲看见他这个样子,问他想什么。他说:“等我长大了,不种地。也不上班。”“那你干什么?”父亲问。  相似文献   

3.
我以前曾看过晚清学者俞樾写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富翁的儿子问老师:“‘一’字怎么写?”老师说:“一划。”“‘二’字怎么写?”老师说:“二划”。“‘三’字怎么写?”老师说:“三划”。他恍然大悟:“原来天下的字是这样一划一划地连下去的!”这时,他父亲正好要聘请一位能抄抄写写的人,他连忙阻止:“何必要花钱雇人呢?这事儿我完全可以干好。”他父亲听了当然很高兴。一天,他父亲要他写请柬请一位娃万的人来做客,等了好久.他也没写好。他父亲几次派人催他,  相似文献   

4.
“身份混淆”被认为是李尔悲剧根源。这种观点忽视身份多样性;忽视李尔“国王身份”和“父亲身份”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可以兼容的;忽视隐藏在身份后面的是主体自我。在悲剧中,高纳里尔和里根没有拒绝赡养作为普通老人父亲的责任。她们不是反对作为父亲的李尔,而是反对作为退休国王的李尔。也就是说,矛盾双方的“自我”相互矛盾。“自我”是个体依据生活方式以及在生活方式之中相互转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内在需要建构的社会建构物。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是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幅画问世以后,即引起评论家的注意,有贬有褒,争论不休。但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整个作品的好坏,而是集中在对其中所画的“雪中芭蕉”应如何看待的问题上。诋之者谓其“不知寒暑”,辩之者称其“不拘四时”,誉之者美其为“得心应手”、“造理入神”,是“艺苑奇构”。争论热烈而持久,从对一幅具体作品的品评演进为对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雪中芭蕉”因此成为讨论南宗画和神韵说的著名例证。历代关于“雪蕉”的争论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通过对雪中有无芭蕉的考证,推断这幅画的得失;二是对雪中芭蕉寓意的辨析。分别略述如次: 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引唐张彦远《画评》谓: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  相似文献   

6.
元代观画理论承继宋代而来,在探讨如何欣赏“高人胜士”画作的问题上,汤垕《古今画鉴》标举“天真”之说,对宋代的士人画精神进行了有力弘扬,并初步建构出中国绘画史上追求“逸趣”的流派统绪。元人的题画艺术将诗性思维融入绘画欣赏中,在人品胸次、人格境界以及艺术精神等层面进行解读。题画艺术的情感性与观画品鉴的理论性相互辉映,共同推动着元代文人画的趣味发展与艺术诉求。  相似文献   

7.
叶小沫 《阅读》2023,(Z7):4-13
<正>幼年和童年1894年10月28日,爷爷出生在苏州城悬桥巷一个平民的家里,他的父亲叶钟济是账房先生。爷爷出生的时候其母亲30岁,父亲已经47岁了,后来又有了两个妹妹。家里的生活清苦,常有衣食之忧。然而父母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家庭温馨,为爷爷幼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块优良的土壤。爷爷说他从懂事起就很佩服父亲的为人,佩服父亲的“孝道”和“仁心”。  相似文献   

8.
学生学习构图时 ,要注意“画有法 ,画无定法” ,既要注意学习有关构图的规律、法则 ,又不要被这些“规律”、“法则”所束缚 ;既要勇于创新、突破 ,又应以构图常识作为基础。摄距不同 ,画面的景别变化也不同 ,拍摄方向不同、拍摄点高度不同所引起的摄影效果也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作品一问世立即引起很大反响;有的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艾青一九四一年写的长诗《我的父亲》,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我的父亲》是一首自传色彩很浓的抒情诗。作者以“我”和父亲的关系,采用横向多侧面和纵向的多层次相交错的手法,描绘了父亲——处在动荡时代而要固守他那永世不变的王国的可悲下场,同时写出了“我”所走过的曲折坎坷的道路,抒发了作者追随时代而前进的战斗豪情。毫无疑问,这是一首感情炽烈的好诗。对于我们了解诗人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认识“父亲”所处的时代风貌以及那些顺从潮流却又回避冲击的  相似文献   

10.
据说毕加索画牛,先画了一头很具体形象的牛,就是说,是“这样的一头牛”。毕加索不满意,又画第二头,仍然是一头形象真切的牛,只是细部有所简化。他仍不满意,于是又画第  相似文献   

11.
意境创造是一个双重主体作者与“味”诗观画者同向构建的过程.在作者这一主体它经历了物我相亲,物我同化,超越自然(意境)的历程,在“味”诗现画者这一主体来说同样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这是由意境创造的同向构建所决定的,但是其又有不同的特点.其一是物我相亲的“物”的不同;其二是物我同化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变为寓情于诗(画),情诗(画)交融;其三是超越原诗画的意境,进行原诗画意境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2.
有唐一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并互相影响,题画诗创作兴盛,爱好绘画艺术的诗人杜甫,被公认为唐代题画诗创作的“第一人”。从盛唐到中唐,政治与社会、文化都经历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精神也同步发生重大变革。杜甫身处这一时期,高度关注绘画,以“诗人之眼”赏画、论画,其题画诗体现诗、画会通的美学思想:以“神”“气”论画,追求“传神”,强调“立意”;以画“遣兴”,在题画诗中表达山水隐逸的趣味与立意。杜甫的绘画艺术理念,体现出诗歌思想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实践变革的动向。杜甫题画诗及其绘画观念入宋以后深得推崇,不仅影响了唐代画史的建构,也对“文人画”理念的生成与绘画创作实践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周飞 《阅读》2023,(43):38-43
<正>相传在宋代,有一次画院组织考试,要求考生根据“踏花归去马蹄香”作一幅画。香味无色无形,能闻到,但看不见,怎么画呢?有些考生在马蹄上画了一些花瓣,有些考生在骏马归去的路上画满鲜花,这两种构思都显得平淡无奇。然而,有一位考生却别出心裁,画了一匹奔跑的骏马,几只蝴蝶绕着马蹄飞舞,借助蝴蝶巧妙地说明马蹄上留有花香,契合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蕴,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14.
芸芸 《阅读》2023,(26):44-47
<正>春天,柳树从睡梦中醒来,抽出翠绿的枝条,吐出嫩绿的芽儿,春风拂过,柳枝长软,随风飘扬。中国画家在表现春柳时最强调用笔要缓,笔势连续不断、柔中带刚,蓬松而富有变化,因此有“画树难画柳”的说法。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几幅近代名家笔下的春柳图吧。傅抱石(1904—1965)是“新山水画”代表画家,江西南昌人,擅画泉水、瀑布,雨天、雾天景色。  相似文献   

15.
克洛齐的“直觉说”在前卫画家中影响巨大,尤其对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各种流派发生重要的影响。“跟着感觉走…”的歌声回荡在年青人的心扉之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提倡“直觉就是一切”“绘画完全靠直觉”,“你感觉什么就画什么”等等。甚至在学生中提倡“绘画要在情绪好的时候才能画”“学生不想画时可以不来上课,这是艺术的特殊性。” 在许多高等艺术院校中,这些观点颇为流行,笔者曾和一些艺术院校的教师交谈过,他们很为奉行“直觉说”。至此,我想到,全国很多高等艺术院校之学风日下,实为令人感叹!如有的学院“一个班竟有95%的学生不到课堂上课,而封闭在宿舍和家中完成作业,”《艺苑88.4“我院教学管理初探”》我校美术班按学校规定,要能够维持正常之上课也很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三个青年跟一位画家学画。有一天,画家要三个青年以“骆驼”为题各作一幅画。一位青年在纸上画了一群骆驼,一位青年只画了一个骆驼头,最后一位青年却先勾了两座山峰,再画从山谷里走出一头骆驼,后边又一头骆驼走出半截身子。画家看了三幅骆驼图,认为第三位青年画得最好。为什么呢?原因是第三个青年的骆驼图构思新奇、巧妙、寓意深远,能唤起欣赏者丰富的想象。我们写文章“文贵于新”,和画画一样,也要力求创新。好的,具有新意的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讲求意境和性灵,非模糊语言难以完成表达的使命;中国文学是“诗中之诗”和“画中之诗”,这使使用模糊语言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宾雍在诗学方面的造诣,直接影响着他对中国画的理解以及对诗画关系的思考。宾雍将“节奏”视为诗歌与绘画的基本原则,以弥合诗画形式间的差异。他又从诗学的视角对中国画的“气韵”作出了丰富的阐述,并从华兹华斯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中发现了中西艺术有着沟通的可能性。宾雍对中国画的认识没有局限于艺术史的概述,而是在研究中体现出了一种跨文化的诗画关系思想,不仅为欧洲人欣赏中国画树立了一个新的审美和思维方式,同时也以独特的视角为中国画研究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实践范本。  相似文献   

19.
绘画对于学前儿童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这是基于自我需要的主动外界认知与内部体验的个性表达。本文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幼儿绘画的学习品质,回归幼儿生活,创造支持性的环境,鼓励幼儿“说”画并“听”画等,达成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让儿童画成为真正的儿童画,成为充满灵气的儿童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作为电影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太奇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多有凸现,在他的代表作“三吏”、“三别”中的许多诗句都可看作声、画俱佳的蒙太奇手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