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钟嵘《诗品》把鲍照列于中品,钟嵘认为鲍照有张协、张华的长处,又有胜于谢混和颜延之的优异之处,“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这种评价是允当的。钟嵘还看到因为鲍照地位低下,因而“取湮当代”,这也是正确的。但他认为鲍照的诗歌“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险俗”,这种评价就有些限于评价者的个人标准和当时的时代环境。而从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这种评价就过于片面。  相似文献   

2.
钟嵘的诗歌批评与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诗歌批评的基本思路是认为当下诗坛问题很严重,公认的大师并不高明,时人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创作队伍的急剧扩大,则造成了水平的普遍下降。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向历史上优秀的诗人学习。钟嵘对于以谢Zao、沈约为重要代表的“永明体”的两大特色:讲究声律和追求警句都有相当的保留,对他们通俗化的倾向也不以为然。对于当代诗人热哀模仿的鲍照,钟嵘作了一分为二,不赞成他“俗”的一面。钟嵘提倡高雅的审美趣味,主张兼用赋比兴而以比兴为主,以达成“风力”与“丹彩”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鲍照是南朝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人,其作品以文、赋以及乐府诗见长。他的文、赋词采华丽,构思巧妙;他的诗歌在当时的文坛上别具一格,尤其是乐府诗对后人影响甚远。钟嵘的《诗品》作为中国文学理论作品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对鲍照的评价势必会给后人评鲍照诗歌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将结合《诗品》中关于鲍照诗歌的评论以及相关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钟嵘认为诗歌既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又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在重视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文采,做到文质兼备.钟嵘认为曾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对其评价极高;对"其源出于曹植",重视辞采藻饰的陆机、谢灵运,也评价很高.这些具体的品评,体现了钟嵘论诗重采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5.
在文论史上,首次从纯文学的角度探讨诗歌艺术创作规律的诗论专著是钟嵘所著的《诗品》.他在《诗品》中提出了"穷情"的概念,其所论述的一系列诗歌审美标准也都是以"穷情"为核心展开的.钟嵘认为只有"穷情"的诗才"有味"."情"出现于他对上、中、下三品诗人的评价中,可见钟嵘对诗歌"穷情"的重视.以"穷情"为核心,分别从创作和接受角度阐述"穷情"要"自然",有"滋味"."穷情"理论的产生,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张扬和"审悲快感"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钟嵘的《诗品》对于曹操的诗歌有着一句这样的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在今天的诗歌评论家看来,这是对于曹诗的很高的评价.但是同时,曹操的诗歌被钟嵘归于《诗品》所列“三品第”中的“下品”——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在对于曹操诗歌的整体阅读基础上,结合对于钟嵘《诗品》的理解,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知人论世"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批评方法,它作为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不断流传和发展,在中国古代许多文论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批评方法的运用,钟嵘《诗品》也不例外。本文结合"知人论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发展状况,从诗歌发生、诗歌本质、诗歌风格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钟嵘对这一批评方法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钟嵘在《诗品序》中对西汉诗歌的描述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现象的产生,一是钟嵘理论观点的游移,二是因为个别文字有错。作者对此进行了扼要剖析。  相似文献   

9.
自孔子提出"诗可以怨"以来,"怨"不仅成为诗歌的功能,也逐渐成为诗歌审美的标准。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诗歌时,"怨"亦成为重要的因素。本文旨在分析钟嵘"怨"的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是继承了文学传统,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所著的《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其中宋征士陶潜被列入中品诗人之列。本文将就《诗品》中"宋征士陶潜"进行详尽的解析,以揭示陶潜在诗坛的功绩地位以及诗歌的艺术成就,并结合陶潜的诗歌创作、南朝时期的诗坛文风以及各家对陶潜的评论,对钟嵘在《诗品》中对陶潜的定位是否有失偏颇的问题略抒管见,以祈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1.
Comments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