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久远的昆山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主要声腔形式之一,自明中叶以后统治剧坛历两百多年之久,清中叶以后才逐渐衰落下去。富有地方特色的湘昆,是昆山腔在湖南的继续与发展,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逐步形成了一个主要的支派。湘昆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成为湖南主要剧种的戏曲声腔之一,对湖南地方大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湘南桂阳、郴州一带,还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湘昆剧种。在昆剧的历史发展中,湘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四平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除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外,产生的又一戏曲声腔,是明末清初曾经盛极一时的古老声腔,清中叶后渐趋沉寂。位于闽北山区政和县杨源乡的四平戏以古朴粗犷的历史面貌保存至今,是四平腔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当前务必做好四平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青阳腔是明代中叶嘉靖年间继南戏四大声腔之后,兴起于安徽池州府青阳县一带的地方戏曲声腔,亦是安徽第一代影响全国的大剧种,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谨从青阳腔研究的基本情况、青阳腔若干问题研究的现状作一回顾与梳理.在此基础上对青阳腔研究作出整体思考,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些学术史资料,并提出几点仅供参考的研究构想。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在借鉴西方唱法和科学的训练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我国地方传统声腔,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本文从地方传统声腔中的借鉴内容入手,借助田野调查法从声乐视角考察地方传统声腔,具体阐述高校声乐教学与地方传统声腔的结合途径,并且进行价值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高校声乐教学工作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晚清的厘金制度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民办到亦官亦民再到官办的演化过程。具体而言,厘金从康熙后期的公基金性质,经过各种制度调试,最终演化为咸丰以后的新型商税。这一演化过程不仅实现了厘金属性的转变,也是清代中叶以来地方财政规模扩张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清朝统一新疆后推行的各项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8世纪中叶,在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全国大统一的局面。统一,结束了自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期(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到1759年清乾隆统一新疆)一个多世纪以来战争不休的状况;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边疆地区(从台湾、云贵、西藏至新疆天山南北)的地方割据与中...  相似文献   

7.
在康熙诗坛,宋荦尝一度与王渔洋并称诗坛盟主,声誉颇。然其诗史地位却难以从创作认知,而是主要体现于他对“江左十五子”诗歌集群的建设。“江左十五子”是考察清初诗坛向清中叶诗坛过渡的一个关键性诗歌群体,由他们与宋荦共同推扬的创作风气从正负两方面对清中叶诗坛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有声之诗”的地方戏曲的建构,与地方戏曲声腔音乐的形成密切相关。浙江的越剧、婺剧、绍剧、甬剧、瓯剧等地方剧种,自然地理空间、文化地理空间对地方戏曲和戏曲声腔音乐的文化心理结构,时空表达方式的形成,总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空间地理分布与地域文化印记,鲜明的地方性戏曲文化建构,成为一个地域戏曲音乐和地方戏曲的独特标记。  相似文献   

9.
祁剧弹腔北路,是传入祁剧中最晚的一种声腔,比弹腔南路传入的时间,至少要晚三十年。大约为明末清初之际传入。到清代中叶,这种新兴的北路声腔,便已十分盛行。自从北路传入以后,祁剧便成为高、昆、弹综合性的大剧种了。为了把来龙去脉搞清楚,有必要追溯到乱弹西皮乃至更远的秦腔,来加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清中叶文言小说在学界的评价不高,最主要的一个罪名就是强调小说的教化功能、充斥着大量封建正统观念的说教。其实,明清小说自《三国演义》、《水浒传》以来直至清末有许多作品都有着“教化为先”的特点(1),仅仅看到清中叶文言小说对教化功能非常强调是不够的,我们更应当注意这一时期强调小说教化功能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明中叶至清初,无论是评点还是创作,优秀文人们都很强调自情感的重要作用。从“容本”《批评<水浒>述语》所云“和尚一肚皮不合时宜,而独《水浒传》足以发抒其愤懑,故评之为尤详”,到金圣叹所说的“怨毒著书”,到张竹坡所言《金瓶梅》之创作  相似文献   

11.
声乐初学者只有建立正确的发声腔体,才能在歌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而建立正确的发声腔体,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需要,也是一个歌者必须经历的客观过程.从呼吸的正确运用、口腔打开的练习到正确的发声腔体发声,这是一个严格而又艰难的历程.但是,我们一旦胜利走完这段,歌唱就由必然王国发展到自由王国了.  相似文献   

12.
李绿园《歧路灯》从理学家教化的立场学习借鉴戏曲艺术,大量描写了乾隆年间从京师到河南首府开封的戏曲活动,在形成《歧路灯》内容与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加强并丰富了古代小说与戏曲两大艺术门类的融和交流。《歧路灯》作为一部章回小说,同时也是研究清中叶戏曲特别是河南中州地方戏曲艺术的宝贵资料。《歧路灯》的这一文献价值已经并必将更加受到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锡剧音乐的结构方式是板式变化体的唱腔体制.板式变化体是以一种曲调声腔为基础,经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的各种变化而产生出来的各种不同板式声腔的戏曲音乐体制.锡剧从其最初的单一唱腔曲调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具有簧调、大陆调和玲玲调三大声腔系统的各种不同板式的唱腔曲调.三大声腔系统的形成是构成锡剧这一主要地方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客家民系与客家方言是相伴生而同步形成的,其形成期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从社会学、历史学、族谱学、语言学等角度审视,客家民系与方言大致形成宋末至明初,而客家的成熟与稳定期则是在明末至清中叶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5.
清末湖南的团练和地方军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目的旨在通过对于湖南省团练活动的调查,使人们更加详细地了解晚清和民国初年地方军事化的自然特点。以湖南省作为范例研究地方军事化是一个有效的尝试。这不仅因为湖南是太平天国起义时军事活运达到高峰的南方省份之一;而且因为还是库恩(注)用来作为例子证明十九世纪的军事化一直持继到民国初年的省份之一。但本文的推论与库恩相反,本文将指出湖南的情况也不能证实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  相似文献   

16.
“山人”是我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群体,晚明和清中叶分别是明代和清代两个很独特的时期。独特的社会背景使这两个时期封建文人的思想和心态发生了极大变化,“山人”这个群体的内涵也与前朝有了很大不同,并逐渐从士人中游离出来,发展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本文以晚明山人徐渭和清中叶山人郑燮为例,分析比较他们矛盾的个性以及他们儒士心态和狂士心态的表现及形成原因,以此了解这两个时期的世风和士风。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叶开始就不时有人提出恢复古代的"乡官"制度,将国家职官体系延伸到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对其实施更为有效的控制。然而,"乡官"筹议始终停留在朝野话题的层面上,而未得到实施。时至晚清,随着西方地方自治思潮的传入,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将西式地方自治与传统的"乡官"制度嫁接起来,改善基层治理。  相似文献   

18.
客家文化的底蕴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根基,这可以从客家民系的形成以及诸如方言、礼俗、戏剧等客家文化事象中得到印证。闽西汉剧是清中叶在闽西客家祖地孕育形成的客家人酷爱的地方戏剧,在此,从闽西汉剧的形成、闽西汉剧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以及闽西汉剧演绎客家人的中原情节等方面分析中原文化在客家地区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八从十六世纪(明中叶以后)到十八世纪中叶(清乾隆年间),亦即昆山腔由盛而衰的时期,文人创作的传奇在当时剧坛占较大比重。在这一时期里,大体上以一六四四年明王朝覆灭为界,把传奇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现将每一阶段中的重要作家与作品作简括的介绍。第一阶段中又可划分两个小段落,即从明嘉靖年间到万历以前(一五二二——一五七二年)为第一小段落,从万历开始到明末(一五七三——一六四四年)为第二小段落。前一段昆山腔还没有盛行,后一段则大量由文人撰写的传奇剧本都已是供  相似文献   

20.
清中叶文人篆刻空前繁荣,其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他们借古开今,标新立异,给清代印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其中“印从书出”的邓石如与“刀笔相融”的吴让之,对清中叶以后印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从邓石如、吴让之篆刻实践与印学思想入手,来探讨“印从书出”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