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语言从分类上说,应该属于新闻语言的范畴。但消息语言又不完全等同于通讯类、评论类等其他新闻体裁所使用的新闻语言。它们之间既有共性更有个性。笔者在这里探讨的主要是指用于消息写作的狭义的新闻语言。 既然消息语言是新闻语言的分枝和部分,那么就有必要先弄清楚新闻语言的基本概念。新闻语言是相对于“文学语言”、“计算机语言”等而言的,它和平时我们所说的“日语”、“汉语”、“英语”等不是同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的新闻语言,其实指的就是“新闻作品的语言。”  相似文献   

2.
当新世纪的曙光刚从热闹的石塘移到杭城上空,一场以新闻为切入口的荧屏“收视率大战”已吹响了号角:元月一日,浙江有线台全新改版后的“之江新闻”进行了6小时的直播;杭州电视台以新闻综合频道的姿态亮相;浙江电视台,西湖明珠台首推新闻强档“新闻六点档”,“新闻现场”,“背景”,“明珠60分”。与此同时,浙江台,钱江台以新闻为主要定位的全套改版方案也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之中。一时之间,杭州这块温柔敦厚的风水宝地上“荧屏之战”竟然狼烟四起。  相似文献   

3.
1、避免“文”而不“实”。并不是说新闻语言就不需要文采、不需要艺术,如果一味追求“实”而忽略“文”,新闻语言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新闻语言也需要创新、需要适合新闻语言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4.
说长道短     
一条优美的散文式新闻《看景下杭州,品瓜上兰州》(七月二十五日《新华社新闻稿》)是近期读到的好稿中出色的一篇。这条消息来自生活,从头到尾写的是兰州的瓜如何诱人,文笔风趣幽默,议论风生,而又注意锤炼语言,读来叫人脸上带着微笑。这条消息的导语就不一般:“‘看景下杭州,品瓜上兰州。’一入七月,兰州满城瓜香飘不散,醉入万家沁心脾。人们消暑、待客以瓜代茶。兰州人那股子自豪劲儿、幸福感,也到了高潮。”这里没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同样,新闻报道也要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它是新闻的“衣裳”。语言艺术的高与低,直接影响新闻的宣传效果。时下,随着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巩固,经济新闻在新闻中的分量逐渐加大。面对读者对枯燥、呆板经济新闻的抱怨,我们不得不从新闻的语言艺术着手去探寻。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已成为当今新闻界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语言贫乏的作品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品,语言贫乏的经济新闻不可能成为出色的经济新闻。目前不少经济新闻为何不吸引读者呢?原因之一是新闻语言死板,千篇一套腔,篇篇一种味。有人统计,各级党报经济新闻发稿量占报纸版面的一半以上。但是不少经济新闻是“时髦语句+事情经过+统计数字”,读者对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不满意。新华社曾做过调查,喜欢看经济新闻的读者,仅占20%左右。  相似文献   

6.
在报纸上、广播中、电视里不时读到或听到一些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新闻语言不符吾国家规定。出现这种情况,不利于正确反映民族区域自治,也不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下面就有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若干新闻语言的规范化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主体民族” 报纸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语言中出现“主体民族”和“以某某民族为主体”的提法屡见不鲜。言下之意,既然有“主体民族”,就有与之相对应的“非主体民族”。在发展我国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下,新闻报道中为了突出某一个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地位,把它分为“主体民族”,把同一个民族自治地方的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不适当地分为“非主体民族”,显然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7.
一、背景介绍 从2004年元旦开始,杭州电视荧屏上出现了这样一档新闻栏目:它以杭州本地方言为播报语言,采用非新闻播音员为主播,形式活泼新颖,内容贴近民生,评说尖锐犀利--这就是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  相似文献   

8.
平民新闻与新闻的平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这几年.“说”新闻的节目在全国各地四处开花。一档新闻节目只要冠以“说”字,带有“说”腔,便被称为平民新闻或者新闻的平民化。其实“说”新闻并不等于平民新闻, 因为“说”只是对平民语言的模仿或借鉴,语言又与思维方式习惯紧密相连,只有平民语言面貌而没有平民意识和平民立场的新闻不是平民新闻。另外,平民新闻也不等于新闻的平民化。平民新闻与新闻的平民化虽然都具有平民属性,但出发点不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互相逆动的过程。 一  相似文献   

9.
“言而无文,其行不远”。文章是以语言为基本材料的制成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得失。新闻作品也不例外。 但是,除极少数作家型记者外,多数记者重视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对语言的生动形象却重视不够。表现为:不重视锤炼语言文字,新闻作品没有文采,不少获奖新闻作品只是题材分量较重,新闻价值较高,语言文学则一般化,甚至较粗劣,原因何在呢?既有记者的认识原因,又与记者学习积累不够有关。 有的记者认为,强调语言生动形象就可能违背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这是不正确的。新闻与艺术作品在真实性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新闻作品要求语言生动形象与新闻内容是否真实是不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在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语言的运用最灵活,最丰富多彩,有时也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性、政策性、科技性的新闻,因为后者以说教或解释为主,其语言的政令性和规范程度相对来说较高。而社会新闻往往出自各种作者之手,特别是一些记者素质偏低,其语言使用上的差距很大,有些不地道、庸俗、格调柢下的语言表述,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要提高对不良语言现象的防范能力,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雅与俗的关系“雅”即“典雅”是一种蕴藉华…  相似文献   

11.
一尽管新闻传播媒介的形式早已经从报刊杂志发展到广播电视,传播新闻的基本符号却依然是语言文字,新闻虽然不象文学那样是以语言为本体而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却可以说是以语言为载体而传播的一种“信息”。随着新闻传媒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作为新闻载体的语言——新闻语体也面临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所谓语体,就是在不同交际场所中形成  相似文献   

12.
记者之间以“写本报讯”互相自谦,差不多已是一个“惯例”。自己也曾如此,所以见怪不怪。最近看了两本书,都说到新闻语言。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个“惯例”中隐藏着一个错误的信息:“本报讯”不难写,写“本报讯”没意思。 我看的一本书是《董桥小品》。这些小品都是董先生在报纸上发表过的,差不多全部是关于语言的,其中一大部分谈新闻语言。在谈及施蛰存的一篇文章中,说施老先生曾有过“古有春秋笔法,今有官僚词汇”的话,并列举了施先生看不惯的一些官僚词汇,计有“有一定的贡献”、“基本上是正确的”、“可能有些问题”、“有相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等等。董桥先生联系到报纸上的新闻作品,然后说:“新闻单位对语文的建树和摧毁,真的是‘有一定贡  相似文献   

13.
开展“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以来,许多记者在改革和改进新闻写作上有了明显进步。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能适应“现场短新闻”的高度凝练、掷地有声的要求。语言是记者采写好“现场短新闻”的一个基本功。好的语言要有性格光辉有经验的记者,在语言运用上不是走捷径,拾人牙慧,而是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获得二等奖的现场短新闻:《江泽民等节日慰问在岗职工》,运用同期声现场对话,其语言就很有特色: 总书记:广播员就坐在这儿?  相似文献   

14.
新闻反映的是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新闻语言应该是客观的。用客观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现在已为广大新闻工作者认识到,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新闻写作和新闻报道中仍大量存在主观性语言。新闻写作和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性语言有两种早已引起大家的重视:一种是议论、评价性语言。这种语言在“文革”时期的新闻写作、新闻报道中表现十分突出,“文革”后至今,已经得到了很大纠正,但也还一定程度的存在。那种表现很明显的,已不多见了,有的表现不太明显,却大量存在。如有一篇写某县发生一起多人食物中毒事件的新闻稿…  相似文献   

15.
一个女记者,“劝降”一个在逃杀人犯,引导并帮助他走向自首之路。这个故事,无疑是具有新闻价值的。这则新闻,经过当事人、女记者程洁和她所服务的杭州《都市快报》的精心策划,在报纸上刊发后已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最近,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等栏目也对程洁进行了专题访谈。尽管程洁“劝降”这则新闻事件不具有普遍意义,完全是一个个案,或者说纯粹是一次碰巧,但是,蕴藏在这则新闻故事里边及其背后的诸多东西,令人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媒,客观上是当今社会公众最易接受的一种通俗文化传播。鉴于此,新闻理应率先传播规范语言。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和人们思想的活跃,我们的新闻传媒也不时随意“制造”一些新词汇。比如近期,最先是以一些报纸招聘航空服务大嫂的新闻为由头,很快在全国新闻传媒中“演绎”出“营嫂”、“工嫂”、“农嫂”、“地嫂”等新闻,而且大有一触即发,不可收拾的势头。且不说什么这些“嫂”的提法本身欠妥,单说这些新词汇就有些令人费解。从词意上看,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语言要准确,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语言也需要“模糊”,似乎不可思议。其实,准确和模糊并不矛盾,有时采用模糊语言更能准确地表达事物。因此,我们在讲新闻语言时,不仅不要回避这一问题,而且应该对它加以研究。实际上,不管自觉或不自觉,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早已被广泛运用。远的不说,就拿毛主席写的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报道来说吧,全文只有200多字,文中就有“大约30万人”、“20日午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记者讲述了一个观点:某种意义上,正常的不是新闻,不正常的是新闻。——这是不少新闻理论体系中所开列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之一。中国的新闻教材一般也没有排除这一标准。(一)可以说,我们的记者还具备起码的职业修养和训练,大家在“常规”的理解上有着明确的共识,绝对不至于把“反常”简单地理解为“人咬狗”(虽然人咬狗也是新闻),这里所说的“常规”是:社会共同的规范。意识形态的社会规范有:共同的是非  相似文献   

19.
闫加吉 《军事记者》2010,(12):45-46
要让新闻图片在报纸上大放光彩,其拍摄质量固然重要,而它的配文也很有讲究。可翻开现在的军区军兵种报纸,新闻图片的配文多是“这是……”、“图为……”之类的干瘪语言,直接影响了新闻图片的报道质量。好图片如果配不上好文字,不但起不到传情达意、画龙点睛的作用,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20.
写出“新”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新闻特写的特性和本质。所谓“新”,在新闻特写上至少应体现三层意思:一是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的故事,也就是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二是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现的新闻故事和新闻事件,或者虽然不是最近发生的,但却是最近才被发现的;三是写作方法、技巧、结构、语言上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