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风貌通讯     
风貌通讯,有侧重于写自然风貌的,有侧重于写社会风貌的,更多的是把自然风貌和社会风貌结合在一起写。它在报纸,广播、电视中,被广泛用来反映一个地区或单位在发展变化中的新面貌,帮助读者、听众和观众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激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风貌通讯所反映的风情状貌,大多是概略的,轮廓画式的。其中不少作品,是作者旅途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于是往往也称之为旅途通讯。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日益发展,各地区、各单位都有日新月异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提起风貌通讯,使我想起初当记者时的一段经历——新华社国内部注意培养新记者独立活动的能力,一九五九年春,让我去黑龙江“闯一闯”。这次采访,既无老记者带领,又不背具体题目,我带上一些介绍信,想上那里了解什么,请当地有关单位协助。我寻思怎样充分使用“自主权”。如果去交通便利、经常见报的地方呢,跟老记者比赛,步人后尘“拾麦穗”,很难再有新发现。我想,不如去辽阔的森林和草原,或许那里还有记者足迹未到、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吧!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7,(10)
风貌通讯写作技巧文/上海·周胜林风貌通讯,是着重描写事物发展中的新变化、新面貌的通讯。风貌通讯往往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典型的、有特色的地区或单位,抓住最新鲜的迹象,加以突出的描绘,勾画出事物发展过程中日新月异的新面貌,以帮助读者了解变化、开阔眼界、增长知...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形式美应该包括内部结构的合理、协调、匀称、完整和新闻语言的准确、简洁、鲜明、生动以及排列组合上的对称、均衡、富有一定的音韵和节奏感这样一些东西。至于如何达到形式美,许多同志已经或正在积极的探索。笔者认为,罗开富以专电发出的“风貌通讯”,在讲求新闻的形式美上,颇有值得借鉴之处。罗开富,原是《经济日报》社驻云南省记者站记者,现任该报副总编辑。从一九八四年十月中旬起,他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徒  相似文献   

5.
(一)强调踏青采访。风貌通讯采写的关键,在于勤跑、踏青。习惯坐办公室,凭死材料是写不出风貌通讯的,而应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多问问。离开了踏青采访,离开了现场访问,离开了记者的耳闻目睹,风貌通讯是写不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风貌通讯是作者用脚板跑出来的。当年瞿秋白如果不跑到苏联去,就写不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斯诺不跑到中国来,不闯进延安去,也写不出《西行漫记》;范长江当年不到大西北去采访,《中国的西北角》也同样不可能问世。  相似文献   

6.
《银灰色的山城》被中国市容报1989年11月8日第三版采用后,又在全国10家报刊电台上发表,在罗田电台组织的《罗田沧桑40年》有奖征文中获一等奖。回想起来,这篇文章采访写作.主要体会是:突出改革,选准特点,着意创新,写好风貌通讯。 1989年国庆前夕,罗田电台组织了一次《罗田沧桑40年》有奖征文,我准备写一篇记叙县城凤山镇变化的稿件参赛,得知这一题材有几人在写,临时  相似文献   

7.
风貌通讯在种属上归于新闻体裁之列,这是已经没有争论的事实,但是很多风貌通讯作品的内容无论是从新闻定义还是从新闻价值上来衡量,却又找不到其属于新闻体裁的理由,特别是从风貌通讯的历时性演变来看,这一问题体现得更  相似文献   

8.
广播地理风貌通讯,在以往的教科书以及专业杂志中,鲜有提及。在李岩的《广播学导论》中,有这么一句:“通讯由于其描写手法的多样化,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几乎不受客体限制,因此,根据通讯的内容还可分出地理风貌通讯、工作通讯等”。但至于地理风貌通讯这种体裁的作品如何操作,由于不象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那样被普遍使用,一直尚未见到有关作的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9.
风貌者,风采容貌之谓也,引伸为事物的面貌和格调。风貌通讯是报道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建设工程的新成就、新面貌、新风尚的通讯,也称概貌通讯。风貌通讯题材广泛,表现手法比较自由,在写人、写事、写物、写景上比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更具综合性,是新闻媒体经常使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像人民日报今年8、9、10三个月相继推出的《草原牧区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礼、《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纪念红军  相似文献   

10.
风貌通讯具有多方面的写作特点。在人称的使用上,它也是颇有特色的。我们从报纸上可以看到,许多风貌通讯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记者往往都以“我”亲自出现在通讯之中,叙述“我”在某一地方的采访活动,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表现方法运用得当,读来能令人感到亲切自  相似文献   

11.
风貌通讯的表现方法具有多样性,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是其中之一。不少风貌通讯在报道某一地方新面貌时,还常要写到当地的自然景色、山川风光,如描述得当,既可丰富通讯的内容,还能增添通讯的色彩。一些有经验的记者都善于运用这种表现方法。引人入境风貌通讯中的自然景色描写,要有现场实感。能引人入境。通讯《万里长城一新境》,报道的是慕田峪长城的新貌。近年来,游览长城的人越来越多,八达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的新闻体裁中,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具有明显的故事性特征,而叙事学是以研究文本的故事结构为目的的,因此本文以故事和叙述层面的理论,来研究我国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是怎样建构其故事模式的.  相似文献   

13.
写风貌通讯,要注意掌握这类文字体裁的基本特点。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前些篇“漫谈”中已有所探讨。然而,要使风貌通讯写作达到优化,还需通讯写作的主体(作者)加强多方面的素养。这里,我们略谈几点。事业心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与基础,风貌通讯在写作上虽有其特殊要求,但离开了采访,它也难以成为一篇扎实的报道。许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用风貌通讯报道某一地方的新风貌、新气象,首先也必须在采访这一环节花功夫、下力气,要到新闻现场去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正如俗话所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是,风貌通讯报道的对象十分广泛,如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边疆高原,都市乡村、沿海城镇,以至世界各地等等。记者足迹所到之处,地方不同,情况各异。其中,有采访条件较为优越的,也有采访起来不怎么轻松方便的。比如有的地方气候异常,有的地方还缺乏或不能运用现代化交通工  相似文献   

14.
风貌通讯的写作形式,除了上一期介绍的“导游”型外,常见的还有以下几种: 观感型——叙议结合,纵横捭阖这一类型风貌通讯的表述线索,并不像“导游”型那样受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根据通讯主题的要求,将作者访问某地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起来写。既叙其所观,又议其所感。一般是先叙见闻,后谈感想,当然也有的是夹叙夹议。从其内容上看,既可反映这个地方的新貌,又可回顾昔日旧颜,还可展望未来;既可谈这个地方的经济、文化现状,也可谈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民间传统等,可说是叙议结合,纵横捭阖。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同志于1936年写的  相似文献   

15.
旅游通讯或风貌通讯,是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也是记者经常遇到的重要任务。旅游通讯是山水诗、风情画,风貌通讯以旅途见闻“窥一斑而见全豹”,为读者勾画某一地区、某项事业的新风貌,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过去有些作者认为。由于上述两种通讯的特点,一定要辞藻华美、苦心雕琢,否则便写不成“山水诗、风情画”,有的在写作中故弄玄虚、咬文嚼字,以至弄巧成拙,引起读者反感。其实这些人恰恰走进了一个误区。要想写好旅游或风貌通讯,除了“破万卷书,行千里路”,作者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及深入实际艰苦采访外,在写作手法上一般多用白描手法,语言要清新朴素,于朴素自然中见美,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美,一种能给读者以美的启迪、美学享受的美。  相似文献   

16.
通讯是一种比较详细、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发生的经过及结果或新闻人物成长的某一典型阶段的新闻体裁,具有新闻性、形象性、评论性等特点。只有正确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深入探讨通讯的美学品格。 这里所说的通讯的美学品格,是指通讯在审美意义上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及其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笔者认为,通讯的美学品格包括五大要素,即“时”、“实”、“识”、“史”、“势”。 一、“时”、“实”,两大基础要素  相似文献   

17.
论通讯文体的嬗变沈莉通讯,是我国新闻报道中一种常见的文体。但这些年来,随着新闻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宽,新的报道样式的层出不穷,像特写、专访、深度报道等等究竟是不是属于通讯文体,一直是有争议的。在新闻写作教材中,对通讯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是用通讯涵盖消息...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影视视觉化日益成为审美化主流;但审美化的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制着影视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  相似文献   

19.
风貌通讯属于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文体,它同样要向读者传播新的信息,向人们报道新鲜事实。与此同时,风貌通讯还应显示出所报道的某一地方的特点,这种有别于其它地方的新的、独特的东西,既是人们所关心的,也是感兴趣的。因此,富有新意和突出特色,是风貌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之一。许多优秀的风貌通讯,总是把报道某一地方的新的变动与反映这个地方的特色,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闻的本质真实问题,已经讨论了几十年的时间,虽无定论,但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基本趋于一致,新闻的本质真实是存在的,只是各种不同的题材、体裁有不同的检验标准。新闻本质真实的要求不仅仅限于消息,通讯更应做到本质真实。本文拟就人物通讯的本质真实,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