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在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教师如果摘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意境都不见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悟体验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不是说让眼光在纸面上跑一阵。”要“潜心会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应该多留点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不能越俎代庖。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重感悟的课堂,一定会有情的震撼,而情的基点就在于对文本的解读。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散文被誉为“美文”,其内容可以囊括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一切事物,大至世界风云,小至花鸟虫鱼,均可入情入境,连缀成文。这么美的文体,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其美丽,领悟其价值呢?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散文为例,从文本、文献、文化、文论四个维度,探析散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该如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呢?一、读读是阅读课情感体验永恒的主题。它既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手段,又可表达情感体验的成果。读可入文、解文。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亦可入情、悟情。声情并茂的朗读本身就能使读者与听众都进入语言文字所构筑的有声有色的画面,进行积极、立体的情感体验。如《西沙渔人》一文中,描写虎鲨的句子“尖利的牙齿能一下子把一个壮年汉子咬成两截,猛烈挥动的尾…  相似文献   

5.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6.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5,(19):16-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所谓“体验”,是指阅读中对文本的情、景、理的联想,或所形成的独特悟性。具体而言,其一,它是一种激活了的注入生活意识的知识经验。体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  相似文献   

7.
每一位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个性特点。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  相似文献   

8.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凭借直观的感受去体会、感知和领悟各种道德现象,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去体验人、事、物中所包含的“知、情、意”等因素,通过情感的润滑和催化.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思想品德课只有让学生产生了相应的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阅读中的感悟学习要求在文本解读和知识掌握基础上上升为学生的生命感悟。我们应该把阅读活动看作人的第二种人生经历,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一种间接的生活经历或思想经历,读者在这种特殊的经历中,融入个体经验和情感体验,达到对人生和世界意义的领会,从而形成对事物更广阔、更丰富、更深刻、更个性化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阅读中的感悟学习彰显着人所特有的赋予  相似文献   

10.
建立基于深度阅读意义上的体验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何谓体验?体验是对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感悟,是领会的意思,即明白、意会了某种东西存在的意义。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悟是让学生亲历阅读,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感受作品,仔细体味,深入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 ,已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 ,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实质是意会 ,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 ,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因而 ,“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繁琐讲解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 ,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 ,才能实现“感悟”。这是不是说不要教师 ,学生就能无师自通、自我感悟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感悟”…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它所拥有的价值不仅是学习,掌握语言文字.还要丰富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文字中动情,在文字中共鸣。《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黄蕾 《考试周刊》2011,(62):57-57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要让学生用真情去读.把自己的“情”融进文中去: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要去揣摩作品的描写角度。体验作者的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心灵也会受到极大的触动.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潮”才能真正进发出来,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课堂的魅力之所在,真正地读出自己来。  相似文献   

14.
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引发、体验、投射、激励,促使品德主动化性内化。思想品德教学重要视情感的引发,开采情“源”,以“源”引情,以情催化,感动生情。教师要创设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情境、特定的气氛,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会同情、学会依恋、学会移情、学会自强、学会爱憎。教师要拓展情感投射的领域,重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向着积极、稳定的方向发展。如要善于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为学生情感投射提供广阔的领域,让他们亲自去实践,去体会,全验…  相似文献   

15.
梁昌辉 《师道》2010,(2):21-23
“情者文之经。”作为独抒性灵的一种文学形式,散文更是以情感为生命。作家在创作散文时,或在宏阔的历史中撷取一个截面,或于绮丽的山水中截取一幅画面,或直视内心体悟心灵千变万化。不管选取什么样的材料,他们所着力表现的正是自己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与体验。散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通过字词品析、朗读、倾诉等手段,与作者一起共同经历文章情感的浸润,从而体验社会、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自己长期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印象或体验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意会。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只有通过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真正教育目标不断被人们认识,并且不断地升级其重要性。语文学科的真正教育内涵就是教师创设最优化的教学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他自己思维水平的内心感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产生心灵的震颤,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表情答意的方法以及学会观察、分析、判断生活中人与事的是非。那么,如何实现语文学科的感悟,用思维理解语情信息,让学生潜心读书,自我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实现感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让学生读起来,放手让他们尽情地去体会,让他们确实走进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环境,零距离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达到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杜威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体验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然而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出现课堂是教师的课堂,不是儿童的课堂。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情感参与程度是他们能否沉浸课堂的关键。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儿童从形中、声中、情中去感知文本,用教师的情弦去拨动儿童的心弦,使他们用"心"去学习,促使他们  相似文献   

19.
我手写我心     
每个人的心灵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语言文字要想充分地反映这一独无二的心灵世界,我认为,需要教师大力提倡三个“自由”,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一、选材上的自由不一定非社会大事、好人好事才是可写的对象。一种自然景象,一件细微小事,一次小小风波,一丝淡淡愁绪,都可成为作文的素材。其实最可贵的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而我们恰恰在这里设置了不少“禁区”:这是消极的,那是无意义的……生活理应是丰富多彩的,作文也如此。二、情感上的自由作文应是一种心灵的释放,而绝不是外来压力下的一种负担、一种沉重。思想情感发自内…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审美”意为“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领会 ,既是智慧的参与 ,更需情感地体现和主动的探究。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胜境 ,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深切的体验语言文字的内涵 ,悟出言中之意 ,文中之情 ,这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以美的规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实践行为 ,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的语言学习活动之中 ,让学生“乐学、善学、博学、美学” ,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真切感受到读书是快乐的 ,写作是生活的写照 ,将内心的语言倾诉于纸上 ,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