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致病性禽流感正在给人类带来严重威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 发病急,传播 快,致死率高,对养殖业可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在1997年香港禽流感事件中,H5亚型高致病 性禽流感病毒因其首次突破了种间障碍,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虽然该事件无法与以往的人流感的大流行或禽流感的大暴发相比,但却拉开了禽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并致人死亡的序幕 。不幸的是,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自2003年12月在韩国首次暴发以来,目前已遍及亚洲十 余个国家及地区,并在越南和泰国发生了人类感染并致死亡的事件。我国自2004年1月27日 在广西报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来,至今已在十余个省市陆续发生,形势非常严峻。 因此,对禽流感病毒的种间传播及致病机制、流感病毒的分子变异机理、新 型流感病毒的预测、禽流感病毒的快速诊断及人用疫苗的研制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迫在眉睫,为从根本上控制和防治禽流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同时叙述了人感染 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临床发病情况和日常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禽流感病毒与人类禽流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主要引起禽类流感。1997年首次证明禽 流感病毒(A/Ho ng Kong/156/97)H5N1亚型可感染人,其后在我国内地、香港及荷兰等地又至少发生了5起禽 流感病毒的人间感染。目前,禽流感病毒正在我国及亚洲部分地区肆虐,已造成很大的经济 损失和社会影响,禽流感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新发传染病。本文拟就禽流感病毒的基 因特征、致病性及特异检测等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叶淑英 《科教文汇》2012,(21):131-131,146
人类历史上曾暴发过4次流感大流行,即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7年"亚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和2009年"北美流感",每一次流感大流行都给全球公共卫生、社会经济等带来极大危害。本文从流感的流行史、流行的特点、死亡率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探讨,为全面认识流感,正确面对和科学防控流感大流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三种百合线状病毒的外壳蛋白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3对表达引物分别扩增侵染了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百合斑驳病毒(lily mottle virus,LMoV)和百合X病毒(lily virus X,LVX)的外壳蛋白基因,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原核表达。目的蛋白切胶后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表明3种病毒抗血清分别与目的蛋白起特异性反应.但与阴性对照无反应。3种病毒间无交叉血清学反应。对田间栽种的百合样品间接ELISA检测表明.LMoV和LSV均有发生,但没有检测到LVX。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10种天南星科作物DsMV和CMV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2P标记的cDNA探针对采集于湖南省永州等地的10种天南星科观赏植物和大田作物绿帝王(Philodendron sodiroi)、半夏(Pinellia ternata)、海芋(Alocasia macrorhiza)、马蹄莲(Zantedeschia aethiopica)、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尖尾芋(Alocasia cucullata)、白蝶合果芋(Sygonium podophyllum)、羽裂蔓绿绒(Philodendron selloum)、广东万年青(Aglaonema modestum)、芋(Colocasia esculenta)进行了芋花叶病毒(Dasheen mosaic virus,Ds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的检测,同时对部分样品进行病毒提纯、病毒粒子观察和内含体结构检查。结果显示:DsMV在10种植物上普遍存在.是最主要的病毒病原;同时首次在芋、绿帝王和广东万年青等3种植物上检测到CMV和DsMV的复合侵染。  相似文献   

6.
高龙 《中国科技纵横》2011,(18):117-117
网络病毒防范是确保网络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随着网络的扩充和应用系统的逐渐增多,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针对目前网络病毒特征、常见的病毒类型及传播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提高计算机安全的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继博 《现代情报》2007,27(12):222-223
针对目前图书馆局域网络频繁受到ARP网络欺骗型病毒侵袭,网络应用受到极大影响的现状,详细分析ARP型病毒的欺骗原理,提出了防范ARP病毒攻击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计算机病毒的频繁出现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生活,对医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并且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可以说,计算机病毒是实现医院信息系统现代化的一块绊脚石,一条拦路虎。目前,计算机病毒已对医院网络系统安全及应用形成了很大的威胁。我们在这里将了解各种类型的病毒,分析它们的来源。最后介绍针对各种计算机病毒,各个医疗单位应该采取的重要防护措施。以确保医院信息的安全与畅通。  相似文献   

9.
为躲避杀毒软件等安全产品的检测,密码算法通常被用于病毒攻击过程中。从病毒加壳技术、通信加密技术和加密勒索技术3方面对密码算法在计算机病毒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病毒常用的加密算法和攻击流程,并从病毒样本脱壳、加密流量识别和数据加密恢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病毒防御对策。最后,针对病毒攻击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和需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该文根据计算机病毒感染的一般特性,从计算机病毒的痕迹追踪入手,讨论了Windows下和Dos下的几种手工杀毒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分析高校中计算机病毒肆虐的原因,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分组防御和层级管理的模式来提高高校中计算机的病毒防御能力及处理能力,保障办公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代计算机病毒相关内容,提出了相应计算机病毒防范的措施,以及对计算机病毒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针对禽流感频繁发生和人感染禽流感新发病例不断出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专家论证,经过立项、公开申请、项目初评、答辩和委务会审议,紧急启动了重大项目"禽流感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历经4年研究,项目在禽流感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感染机制与免疫应答、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特点与传播途径等方面都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圆满完成了计划任务。通过项目的实施,课题组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团队,开展了与国内外同行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多次组织相关国际会议,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在北京举行的结题验收会上,项目受到专家组的好评,获得了特优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基于Nowak等提出的不带效应细胞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型,本文提出了由两个系统组成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该模型的动力学行为,最后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发现,该模型对慢性HBV感染的拉米夫定治疗效果提供了可能的解释,特别是可以解释为什么Nowak等人的患者的血浆中的病毒数目在停止免疫治疗后又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带来了无穷的资源,但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网络安全威胁,网上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网络的安全措施应是能全方位地针对各种不同的威胁和脆弱性,这样才能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文章重点介绍了局域网信息面临的威胁、安全控制与病毒防治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6.
郑官增  袁文平 《科技通报》1993,9(5):347-349
报道了用长爪沙鼠从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血液中直接分离到5株病毒,经直接荧光血清、单克隆抗体分型血清及电镜观察等鉴定,确定1株为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其余4株为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相似文献   

17.
介绍LINUX下的ELF头文件信息,以及LINUX调用ELF文件的过程。本文将介绍在一个病毒感染LINUX下的ELF文件时,会对ELF的头文件的信息进行的修改,以及介绍了常见感染ELF文件的病毒中的6种病毒技术问题,并对其进行了逐个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艳红 《中国科技信息》2007,(3):138-139,141
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是信息教学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制定规章制度、利用硬盘保护卡、病毒的防治和机房管理系统几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但又是一门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课。现有的大部分教学案例缺乏综合性,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针对这些问题,从课程群建设角度出发,设计一个基于引导型病毒的教学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汇编语言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介绍了案例的基本原理、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丰富汇编语言教学案例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入侵型、新发和重发昆虫传作物病毒病害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作物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因缺乏抗病抗虫的种质资源、育种周期长,虫传病害防治难度极大,目前我国农业处于几乎完全依赖化学防控媒介昆虫的被动应付局面,生态与环境成本极大。以往研究虫传病毒病害往往注重病毒和植物寄主两个方面,这些研究为理解作物病毒病害的暴发机制提供了基础知识,但尚未能深入到病害防控的关键节点——媒介昆虫介导的病毒侵染循环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导致目前在病毒病害防治实践上缺乏有效抓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组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以及微观生物学技术和理念对宏观生物学的快速渗透与交叉,病毒—昆虫—植物三者互作机制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在寻找病毒病害流行暴发的宏观生态学现象背后的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机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但为复杂生态系统多元互作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模型,也为通过人工干扰和操纵生物间互作关键节点,从而促进虫传病毒病害的持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的有效抓手,变被动应付为主动调控病害灾变过程。文章简要回顾了近年来病毒—昆虫—植物三者互作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并抛砖引玉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思考。建议国家组织研究力量,大力加强:(1)大田生产条件下病毒病害发生的多元生物体系互作机制及科学防控科技支撑能力建设;(2)前沿基础和新方法新策略探索及应用平台建设;(3)虫媒病害绿色防控的微生物组学颠覆性技术等方向的探索与突破,力求在虫传作物病毒病害绿色生态防控方面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