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自我”、“本我”和“超我”,并提出作品是作家白日梦的观点。《安娜·卡列宁娜》作为托尔斯泰的一个白日梦,三个主人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恰好暗合了作家自己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的关系:安娜代表“自我”、渥伦斯基代表“本我”,而卡列宁代表“超我”,是作家自己人格三个层面的关系的人格化。  相似文献   

3.
弗罗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可以被用来分析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猪八戒、李逵等本我人格表现强烈,迎合了人任性作为的内在愿望而为大众所喜爱。孙悟空身上混合着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特征,被当作理想来向往和崇拜,显示出三种人格并存、此消彼长的格局。因为条件限制,现实中存在更多的是唐僧般虚伪的超我表现者,只有贾宝玉约略接近超我的境界。人内心对本真自我的追求是导致具有本我、超我人格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本我”如此强大以致不能从中摆脱出来。同时,他在尽力维护他的“自我”。他的不可抑制的“本我”导致了他最后致命性的毁灭,他的“超我”也最后崩溃了。只有“本我”、“自我”、“超我”保持平衡,个性才能得到正常发展,人格才能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5.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理论,分析《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在“本我”“自我”“超我”层面呈现出来的不同人格特征,探求其复杂的内心世界、自我意识与外部现实、宗教影响,明确他是如何在冲突中走向精神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的,从而对《老人与海》的内涵做出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论基础。“自我”是临床心理学上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疗界鼻祖、精神分析论的创始人西格蒙德&;#183;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论认为自我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它们分别反映出人格的三个层面,在人的意识中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甚至充满着矛盾与冲突。而这些矛盾和冲突若失衡,便可能导致人的心理状态的失衡。  相似文献   

7.
"奥登一代"包括路易司、司班德和奥登。其中奥登的成就是最大的。《名人录》是奥登的名篇之一。人格的内在冲突是了解这首诗的主要线索。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可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名人录》的主人公在本我和超我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所以冲突不可避免。这首诗对于现代社会有很深的启示意义。对于一个压力很大的现代人来说,只有通过自我的作用,来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才能达到心理的平衡,从而避免名人的悲剧,拥有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奥德丽·尼芬格的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在时间与爱的复杂交错中勇敢探索,发现自己的成长过程。基于此,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域探讨这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人格发展历程。在梳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小说主人公的三种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析了他们人格发展的过程,最终在本我和自我之间保持平衡,达到超我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分析《寄居者》中的女主人公玫在特殊年代下的人格缺陷及其不断完善成长的过程,来探讨小说中隐含的心理信息。玫生命进程里的三位男性,父亲、彼得、杰克布分别是她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外化,在这三位男性的共同影响下,玫的自我最终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弥补了人格里的缺陷,修缮了曾经不健全的扁形关系。  相似文献   

10.
邓雷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2):103-105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中唯一的男主角,他的性格有着不同于常人之处,因此也显示出巨大的魅力。通过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分析贾宝玉身上所具有的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可还原贾宝玉完整的人格结构,揭示贾宝玉对待众多女孩子时所呈现的人格特征:与生俱来、本能的、原始的喜欢亲近女孩的本我人格;为了满足自我快乐而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式亲近女性获得快乐的自我人格;恪守着本我,上升为无私无利无欲,从心底发出的对女孩子的一种爱怜与疼护的超我人格。  相似文献   

11.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人格分析理论,对《简·爱》的主人公的三重人格进行分析。从自我,本我,超我三个方面揭示出简.爱性格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与罗切斯特爱情的发展。其中,本我的载体是疯女人伯莎,自我则是简.爱本人,超我的形象则是上帝。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的心理小心经历了一个从超我情结到自我的尴尬,再到本我欲望的书写过程。“超我情结”是一种个人欲求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是一种高蹈的救世情怀的体现,“自我尴尬”是本能欲望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主人公的精神处于一种被围攻的尴尬境地。而“本我欲望”则是对“超我情怀”的颠覆,是个人化欲望的直接书写。在现实的自下而上原则中体现出的人的本真存在,才是学的使命,作家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文学前27年(前17年加新时期前10年)的发展历程中,王蒙经历了一个由否定自我(“非我”)到重建自我(“还我”)再到反现自我(“省我”)的痛苦过程。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王蒙无限度地夸大信仰,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审美个性;新时期伊始,王蒙呼唤人性回归。要求确立作家在作品中的自我人格形象;之后,新时期文学步入反思时代,王蒙大胆地对自我进行反观和审视,从而实现了作家人格形象的自我超越。同时,本文又试图从王蒙个人的“非我”——“还我”——“省我”发展历程中追寻中国当代文学所走过的艰难的生命足迹。  相似文献   

14.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新释《红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分析<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和海丝特,探讨霍桑对各自命运安排的合理性.过分压制超我和过分放纵本我,都会导致自我的坍塌.只有三者达到平衡,人格才能健全地发展并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5.
茹艺 《海外英语》2012,(19):196-19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之第三章《心理人格的解剖》阐述了个体"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明人冯梦龙所编《三言》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创造的故事人物也都极富个性。在分析故事人物个性时,必然离不开对形象的心理、人格进行分析,也就自然无外乎对分析对象"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杨赟  张晗  闻超 《考试周刊》2014,(96):25-25
文章利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结构分析爱伦坡经历对其整体人格的影响,从不同人生时期爱伦坡的成就及爱伦坡的个人表现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从中得出结论,即爱伦坡的早年经历从自我、本我、超我三方面对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坤 《学语文》2014,(1):49-50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从符号学、原型分析、主题学等各个方面对它进行阐释,形成了一门“呼学”。其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深层心理亦可以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人格心理学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比较重要的分支,根据人格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健康的人格需要本我、自我和超我相协调。然而《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却有着放纵的本我、焦虑的自我和矛盾的超我.这体现在她对希斯克厉夫扭曲的爱与挣扎。  相似文献   

19.
伯内特的《秘密花园》内蕴着“成长”这一永恒而深刻的主题.小主人公玛丽的成长贯穿于文本始终,是这一主题的集中体现.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域下,玛丽的成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最初锁闭世界下形成的扭曲人格;经过自我的找寻逐步实现生命的复活;在爱之魔力的作用下形成至善至美的超我,达成人格的健全完美.玛丽的成长也就是她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的形成和交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根据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哪吒人格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并对哪吒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进化过程进行分析梳理。从而进一步理解哪吒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