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国时期公文以盖印和署名双重要素示信,这是中国公文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现象。通过研究发现,盖印和署名规定是民国时期公文程式的重要内容,并且是引起公文程式多次重新修订和发布的原因之一;自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确立了盖印和署名双重要素示信模式以后,北洋政府时期及国民政府时期多次在具体操作上做出调整;这种模式既是兼受中国传统官印文化和西方文契示信方式影响的结果,也是长官负责制的行政方式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一般公文应在正文之后署发文机关名称,并在其上加盖印章。署会议名称的一些公文无相应印章可盖和受传统规范格式限制的会议纪要无发文机关署名没有盖印,但仍受人信任。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某些普发性公文因有盖印不便而未盖印,由于其普发,使需执行的机关均有,可据以辨明造假公文的真伪。传真电报因其为事先联系好后点对点发送,即使不盖印,也不存在真实性受质疑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民国江苏省立医政学院筹备档案为例,从公文处理机构与人员、公文文种、公文处理流程三个方面分析了国民政府时期江苏省政府公文处理的基本流程,并分析了其公文稿面、盖印与署名、公文缮写、一文一事、处理期限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府院之争是民国初年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这一事件主要起因于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在对德宣战问题上的分歧,它改变了民初的政局,为张勋复辟创造了条件,最终使得国务总理段祺瑞大权独揽.  相似文献   

5.
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文本表述、党政机关公文的强制属性和伪造公文的司法判定等多个角度,分析无发文机关署名公文、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和电报不加盖印章情形的不切性,并从历次规定中申明会议纪要不属党政机关公文的主张。借鉴我国台湾的公文程式规定,着眼党政机关公文的多重属性,提出党政机关加盖印章应该成为铁律上升为国家法规。  相似文献   

6.
1912年3月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直到1916年6月败亡时止,为适应其独裁和帝制的需要,北洋政府的文书工作制度,几经变化。兹概略介绍如下: 一 公文程式的几度变化 袁世凯上台之后,开始时仍沿用南京临时政府的公文程式。直至1912年11月6日,才公布了新的《公文程式令》,规定公文的名称有令、布告、状、咨、公函、呈、批七种。其用  相似文献   

7.
130多年前,在美丽宜人、碧波荡漾的微山湖畔,曾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族资本独资经营的大型煤矿公司,曾显赫一时。北洋政府的两任大总统徐世昌和黎元洪,先后出任公司董事会会长;内阁总理、摄行大总统周自齐曾任公司财务总监;代理国务总理朱启钤曾任公司总经理;著名的爱国将领  相似文献   

8.
一个时期的档案文书,包括文体、内容、署名、盖印,小到用纸格式、版头等细枝末节,总是反映此一时期历史的特点,带着特定的色彩。反之,通过表现在文书内容和格式上的差异,也可目睹彼时社会总体情形之一斑。甚者,堪足印证某些特定的事物或事件。辛亥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措施,改革文书工作,于民国元年(1912)公布条例,废除沿用几千年的“制、诏、诰、敕、表、奏”等类封建公文名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上台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在公文名称和用法上曾作了多次修订,一度使用带有浓厚封建气息的名称。如…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我国公文称谓格式的演变是一个由繁趋简的过程,一个由各行规则到趋于一律的过程:公文称谓词大量减少,公文自称被划一;公文署名程式也逐渐走向统一。这个趋于一律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公文礼仪让位于效率的实质,折射出我国公文工具化、平等化的现代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任命状是任命官吏时所用的一种公文。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公文程式》中规定了五种公文,第五种就是"状",其适用功能是"委任职员及授赏徽章之证书",但授赏徽章所用极少,所以当时的状主要指委任状。北洋政府1912年11月公布的《临时大总统公布公文程式令》中,将委任状正名为任命状,并与委任令同时配合使用。委任令用于公开发布,并作为档案保存于所在的机关档案室,而任命状则颁给受任者本人。所以在现今保存的档案卷宗里,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