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家煌是“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中的优秀一员,他以溪镇为自己着力表现的乡土世界。其笔下的乡土世界展示了文化风俗、人性与人的价值并表现出对人物细密的剖析能力以及“悲喜剧”相互交融等创作特色。作者通过对封建传统的批判,显示出小说内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湖光山色>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乡土小说.河南作家周大新以其对乡村深厚的感情和对乡村生活独特的理解,既书写了乡村表层生活的巨大变迁,又揭示了乡土中国人性的固守和蜕变.小说中蕴蓄着深沉的乡土情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返回乡土的理想主义;二是对乡村生活的平实描摹,既不神圣化,也不世俗化;三是对乡村人物人性的关注,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四是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历史与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的诸多创作主题此消彼长,又相互杂糅,相互渗透,在个别文本中不同的创作主题甚至相互依存,使得乡土小说呈现更加扑朔迷离的姿态。而作为社会最敏感的文化神经的乡土小说,其基本创作主题还是清晰可辨的,其中以理性的批判、自我意识觉醒的书写、现代农村探索精神的谱写、乡土家园的回归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现代知识分子的乡土姿态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鲁迅为主的强调文化批判的启蒙姿态;二是传承周作人的充满地域色彩的文化姿态;三是受茅盾影响的阶级意识先行的政治姿态。这三种乡土小说姿态各有特色,在现代文学史中相互交叉与流传,在不同的方面丰富乡土小说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都市小说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了与小说本身较为一致的流派特征。京派(京味)都市小说的代表作者是沈从文和老舍,研究者对二者小说中都市与乡土的关系进行了辨析,也对二者小说中的都市批判作出了分析评价。海派(新感觉派)都市小说研究成果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主题研究、现代性辨析、叙事研究、文化研究等几个方面。在左翼都市小说研究成果中,对茅盾都市小说的研究是一个重要部分,也有研究者探讨了左翼都市小说的成长主题和整体性艺术成就与缺憾。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现代都市小说的整体性研究论著,但数量较少,对各个都市小说流派之间的同质性挖掘还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乡土小说的文学传统基本是缺失的。完整的乡土经验进入小说文本,是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现代启蒙思想与中国社会现实相遇的结果。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土小说的分化基本都是政治形势驱动的结果,对政治的不同态度衍化出了不同的乡土小说流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时代呼唤出来的科学话语体系,确立了乡土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主流地位。新时期乡土小说打破了那种整齐划一的文学局面,20世纪以来的本土文学传统被激活,西方文学资源的大量引进催生了中国文学一波接一波的文学思潮。内外共振中,世纪之交的乡土叙事更加厚重、更加开阔、更加圆熟,也成为新世纪乡土小说最切近的文学传统。新的文化语境、新的表现题材、新的文学观念和新的叙事手法,使得“新乡土小说”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戴厚英的乡土小说,尤其是《流泪的淮河》中的第一部《往事难忘》与第二部《风水轮流》对淮河都有大量而又独特的描写。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戴厚英成长的文化和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体现了戴厚英乡土小说创作中艺术探索和美学追求。通过梳理淮河与戴厚英乡土小说创作的关系,可以开掘戴厚英乡土小说创作中淮河文化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乡土小说是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载体。甘肃作家雪漠创作的《大漠祭》和《猎原》两部小说,以甘肃农村为地域背景,用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西北农村的“风俗画面”。文章以这两部小说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和分析译者在翻译小说中乡土语言时运用的翻译策略及经验得失。研究发现,在翻译乡土语言时,译者灵活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既注重中国本土文化观念与表达方式的准确传递,使原文异域特色得以保留;也关照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惯习,对一些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语言表达淡化处理,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与接受性。  相似文献   

9.
在《陌上》中,作者付秀莹创造了一种"反传奇"式的乡土写作,整部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其反映出来的是付秀莹想象乡土世界的方式及其内在情感结构。她既无法阻挡时代的洪流和"乡土"世界的消失,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村民们的烦恼,因而小说以一种矛盾的敞开方式显示其无限的延宕状态。小说古典、诗意和内敛的风格背后是其结构的散裂与未完成状态。  相似文献   

10.
从乡土小说理论倡导,乡土小说文本示范,乡土小说作家队伍三个方面,论述了浙籍文人在"五四"乡土小说成长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五四”乡土小说自诞生以来,国民性批判就是其最基本的主题。从鲁迅以冷峻犀利的笔锋批判国民劣根性开始,“五四”乡土小说作家就汇聚起全部心智,展开了对乡土大地上老中国儿女们国民性的思考。他们既怀着对乡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抒写国民性中值得肯定的正面成分,又怀着清醒的启蒙意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了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城市意象。城市意象的书写既有着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还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面对着这一新的异质性的文学资源,只要乡村题材小说作家将其完美地整合到传统的乡土小说资源中,中国21世纪的乡土小说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李彦凤 《现代语文》2007,(12):53-54
废名的散文化小说既与20年代的乡土小说有关联,又和30年代的"京派"小说有着密切联系,于细密的描写中营造出一片抒情性的田园牧歌般的意境,蕴涵着生命的静美和对生命存在短暂的悲剧性感受。《浣衣母》堪称这种情绪和思想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典型的乡土作家,其乡土小说表现出了极大的现实热情和当下关怀。但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种分裂性。一方面,贾平凹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对农村怀有炽热的情感,对乡村文明或传统文明有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另一方面,他毕竟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具有受都市文明渲染的观念意识和价值立场。所以他具有乡村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因子,而这二者常常表现为矛盾冲突,使他常常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徘徊,这就造成了贾平凹主体人格的分裂性。主体人格的分裂性反映在其乡土小说中就造成了他的乡土小说的分裂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五四"以后乡土就成为一个文学母题,并历经时代变迁而经久不衰。乡土小说这一概念历经时代演变,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有关乡土小说的研究,一直以来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一些学者从乡土小说发展历史、主题形态、作家个案、专题形式等多个方面,运用多元研究视角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建构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乡土小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潘军长篇小说《日晕》是一部乡土题材的力作。重读这部作品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在同类题材中,小说较早对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乡土历史与现实做出深刻的反思,丰富了此期乡土小说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作品中个性化的心理独白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拓展了现代乡土小说的艺术审美空间。小说既有反观也有守望,寄托了潘军对乡土中国的某种深切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立足于乡土,从“乡下人“这一独特视角,分三个方面探讨了卢焚乡土题材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现代乡土题材小说思想内容乃至艺术成就中的个性所在.  相似文献   

18.
《乡土中国》与《儒林外史》进行比较阅读,是挑战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与难中之难的尝试,它旨在运用学术论著中的重要观点解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既加强了学生在实践阅读中对学术观点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也以崭新的视角去解构小说中的人物——王冕,其意义不仅为面对人生两难选择时的芸芸众生提供一个参考样本,更为他们树立了一个道德楷模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初由鲁迅先生首创和力倡的中国乡土小说,则至今日已走过了漫漫近一个世纪的路程,其间虽免不了曲曲弯弯,磕磕碰碰,却一直是中国文学中一股最鲜活、最跃动、成绩也最卓著的泉流。这当中充满了五四乡土小说侃派涂抹的一幅幅色泽凄历的中国乡村野蛮风俗及农民苦难响画幅,也飘荡着“京派小说“返归自然”的生命体验和田园牧歌的袅袅余音;既杂合了“革命乡土小说”、“乡土社会小说”、“东北作家群”及。“七月派小说”等各作家群体的成就和缺点、经验与教训,更充盈着“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表现新形势下新农民新生活的激情及某…  相似文献   

20.
司马中原是台湾一位著名的乡土作家.他的小说与台湾本省乡土作家的不同在于他小说独特的“野味”.他将自己最富有影响的小说统称为“乡野传说”.本文从他小说的主题入手,试图对他的乡土小说作一粗浅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