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天地》2006,(7):44-45
辞海云:“爽”意之一是畅快、舒适。人生有许多畅快,舒适之事。当十年寒窗苦读,拿到了通往神圣殿堂的“通行证”,那种爽劲叫人终生回味;当赏心悦目的秀色美景入眼入怀,进入超凡脱俗之态时,那种爽味让人乐道;当与心仪人洞房花烛夜,沐浴在爱河中时,那种爽味让人终生不忘……人人喜欢爽,人人都有喷发爽劲时,只不过,爽劲、爽味、爽意有大小、峰高峰低之分罢了。阳春三月,万物朝阳日,我与几位“老记”逮粉丝的爽劲令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等爽劲相形见绌,黯然失色。当细嫩绵软的粉丝被“老记”们大口吞下时,表现出的那种畅快、舒适的爽意,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融融春意,把张家界的奇山秀水装  相似文献   

2.
武礼 《报刊之友》2010,(1):64-64
若干年前读报,最初看到“粉丝”一词,我还误以为是平时吃的“粉丝”,后来联系上下文觉得意思不对,问了别人后才知此处“粉丝”是网络用语,意为“追星族”之类。后来读多了,其意也更明了了。最近读报又一个词被卡住了,即“偷菜”,而且这个“偷菜”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词(文章题为《做贼偷瓜起早偷菜》当休矣——请见11月20日《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3.
也许是近几年社会对当下的明星们极度不满,于是便开始大张旗鼓地举办浩浩荡荡的选秀节目.什么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第一次心动、我型我SHOW……每天都有这样的节目充斥于观众眼前,而每天也都有大篇幅的相关报道紧跟其后。在“选秀”、“PK”等词汇的大量频繁出现中,“粉丝”算是最高频率的词汇.而粉丝的行动也确实逐渐抢过了明星们的风头.与此同时.媒体和社会也给了粉丝们以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用时下的话说,我是王洛宾先生(按我母校北京大学的“方言”,“先生”在这里的意思是“老师”)的“粉丝”,这要从1956年在山东胶南上高中第一次听到他的《跑马溜溜的山上》算起。  相似文献   

5.
《视听界》2011,(6):17-17
点评: “粉丝电影”是近年来我国电影圈中的热词和新话题。它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简言之,即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粉丝电影”严格说来只是一个电影营销的概念。电影也是商品,有的卖故事,有的卖情怀,有的卖特技,“粉丝电影”卖的是偶像。虽然“粉丝电影”凭借人气偶像的出演,大多赚来了可观的票房收入,但并不意味着都能赢得好的口碑。当下的“粉丝  相似文献   

6.
刊中报     
王占中我本书痴,惜书如命,珍书为宝,情愿与书终生相守。书是益友,是良药,是精神的食粮,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钥匙,是进步的阶梯,是情感的林莽,是心灵的阳光,是思想的录像,是人生的翅膀,是时代的生命,是智者的遗言,是修理自己的工具是真正的大学。书屋,是热爱的港湾,是激情的产房,是梳理思绪的妆台,是培养执著的熔炉,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投资,是生命的最佳宿营地。先贤圣哲,最早升起读书的旗帜。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孔子深谙读书之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能够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7.
王昕 《青年记者》2016,(3):66-67
“粉丝”是最为积极的一个群体,是积极受众的典范.正是由于这些特定的“粉丝型”积极受众的存在,我国众多影视企业开始专门为粉丝群体拍摄电影作品,使得新一类电影类型——“粉丝电影”得以诞生. “粉丝电影”的受众特点 根据学界对于“粉丝电影”的几点共识,可以将其概括为:依据名IP、明星主演或主创人员(包括导演和作者)的社会关注力,为其特定粉丝受众群拍摄的新型电影.这类电影受众细分程度高,先天具备“明星效应”,广受粉丝群体欢迎,票房不断刷新.近几年,我国电影市场推出的《小时代》《后会无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影片都是“粉丝电影”的代表作,其受众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8.
媒介文化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娱乐作为媒介的一种功能,出乎意料地急剧膨胀。作为一种媒介景观,“粉丝”群体在不断壮大。而“职业粉丝”的出现更是这个“娱乐至死”时代的突出表现。本文就“粉丝”的自我性、群体性和商业化,以及“粉丝”文化的过度娱乐化等几个方面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七十四年故宫情——单士元与故宫的终生之缘"我这一生看过五种旗帜在故宫飘扬:大清的龙旗,共和的五色旗,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日本的膏药旗,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单士元回顾其在故宫工作的70余载,寥寥数语便拂掠过纷乱兴亡,落定在新时代[1]。这就是我国著名历史档案学家单士元与故宫相守的一生。当然,岁月贻留给单士  相似文献   

10.
“我的影片是我终生漫长的、连续不断的一场演出。”——费德里柯·费里尼  相似文献   

11.
胡岑岑 《青年记者》2021,(19):12-15
互联网赋予粉丝的话语权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话语权,粉丝利用现行话语规则,采取了“提高音量”“降低噪音”“‘正确’发声”等话语策略。然而在不平等的话语规则下,粉丝试图争取的话语权是虚无的。与此同时,粉丝的话语策略变成了一种新的话语规则,对粉丝之外的其他网民群体形成了话语霸权。由此,粉丝陷入了争与不争都是问题的话语困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粉丝文化呈现爆炸式的发展势态,产生年均数万亿元产值的平台化“粉丝经济”效应。论文考察粉丝数量暴增现象的辩证性反面——粉丝分化、迁移和抵抗,为粉丝群体与平台资本之间的关系提供解释。基于日本虚拟主播社团“彩虹社”的粉丝调研,指出:网络亚文化粉丝个体间的言语摩擦与利益纠纷不足以解释整体性的粉丝区隔;而平台在市场战略层面的“出圈”,在日常实践层面的数据化运营,在文化塑造层面的主流化生产逻辑,是造成粉丝群体迁移的直接原因。在平台迁移过程中,粉丝群体虽遭遇了不可弥补的文化折损,但他们仍通过在线抵抗、边界守护和符号创造,抵御来自商业逻辑的侵蚀,维持文化认同,并表达对平台内容“去二次元化”的失望。  相似文献   

13.
李晓云  王锋 《传媒观察》2024,(1):96-106
本文从德勒兹的情动理论与生命哲学出发,将“小作文”视为一个透视粉丝生命体验的透镜,通过考察粉丝在日常生活中所书写的小作文文本及其书写实践,照见粉丝在研究视角不可见处的情感流变和情动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理解粉丝主体性的另类视角。研究发现,小作文不仅是粉丝在能动的书写中修补自我的情感载体,亦作为“树洞”使得主体在书写情感的过程中获得生成自我的力量。粉丝个体不仅在小作文所记叙的“观看情动”中通过对偶像身体的欲望观看满足着自身作为“人”的原始爱欲能量,亦在小作文生成前的书写间隔区间中通过在“粉丝身份”与“社会身份”之间的顺滑切换显现出自身作为“人”的生命冲动。本研究将粉丝主体性定位在粉丝身份与其他身份的交界处,定位在多重身份的消解、重叠、冲突与切换的张力之中,从中我们得见一个多元的、流动的、真实的“人”。  相似文献   

14.
“占有”作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心理现象,展现了粉丝与明星之间情感关系的重要面向。粉丝的身份伴随着“心理所有权”的产生,深刻地影响着粉丝的情感实践。本文从粉丝心理所有权切入,通过访谈22名粉丝,探究明星粉丝心理所有权是如何动态地生成并进而通过影响行为进行表达。研究发现,这种认知情感结构体现为粉丝对于明星及其符号体系的占有欲,并通过“双重过渡”的行为逻辑外化出来,由此推动粉丝消费行为和粉丝公民行为的产生,促进一种占有的情感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粉丝研究核心概念历经“追星族”、“粉丝”、“迷群”、“饭圈”等翻译或演绎,概念变迁成为粉丝研究近三十年发展之缩影。本文采用建构主义诠释包裹框架分析法,结合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围绕核心概念提炼出学术话语框架演变,并探讨学术话语与社会关键节点之互动。研究发现,《超级女声》激发的“粉丝”与“迷群”话语超越了“追星族”的疾病隐喻,建构出文化政治行动与平台经济双框架竞合。“饭圈乱象”隐喻则标志着社会治理框架及国家管控显现,饭圈被再度界定为社会症候。文化政治行动框架阐释力衰微,印证了费斯克以降西方粉丝研究聚焦“小政治”的固有缺陷,粉丝研究由文化主义向结构主义的重新敞开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网络赋权国漫粉丝成为“生产型消费者”。这些“生产型消费者”以Bilibili网站为主要平台无偿分享与传播其再生产的同人作品,促进了国漫粉丝网络社群的繁荣。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从礼物交换视角探究国漫粉丝社群中UP主与其粉丝间的礼物交换机制。研究发现,首先,连接UP主与粉丝间的同人作品具有显著的礼物属性。其次,回礼不需要以实体物品作为精神价值的表意工具,UP主从粉丝点赞、转发、打赏等回礼行为获得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资本是重要的回礼形式;最后,UP主与粉丝借助“馈赠-接受-回礼”互动链来建立与维系关系。此互动链得以展开的基础为“互惠”,得以巩固的“粘合剂”是“信用”,得以维系的关键在于“回礼期望满足值”。  相似文献   

17.
施金东 《军事记者》2005,(12):50-50
每一位爬格子的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处女作”。作为一个带过兵、半路出家的宣传千事,我的“处女作”有幸在军报发表,实在令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平台的涌现使得受众话语有被听得见的可能,搭借流量热度,粉丝群体的诉求和意见逐渐被关注和采纳,粉丝的主体性与“偶像人设”开始交汇,但粉丝群体再中心化建构的“偶像人设”其合理性还有待商榷。新媒体视域下,资方在偶像人设的建构与运营过程中影响力依旧庞大,但粉丝对人设建构的主导性潜力却愈发不可忽视。本文将转变视角,立足于粉丝内核,从粉丝文化角度运用案例分析法来研究偶像建构与崩塌过程之中“人设”问题,试图概括这一过程中背后的粉丝特征的和深层粉丝文化社群逻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劳动场域”得到进一步体现,产消合一的资本主义通过社交平台运作的规则设计,在“偶像”生产机制中对粉丝群体进行着剥削与异化。研究认为,在资本逻辑下,商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服务于“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和目标产品”的商品化,进而设置“产消合一”的偶像传播制度,将粉丝行为纳入“集体协作生产”框架,使粉丝成为资本创造性的工具,并赋予他们“自由与权利”的错觉。资本“产消合一”的规则背后是从“粉丝的需求”这一最高层次进行剥削,从而实现“产品的异化”和“过程的异化”,打破了粉丝原有的社会化性格和平等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偶像还是粉丝都意识到剥削的存在,却难以“脱域”,反而在“去异化”过程中被进一步剥削。在“产消合一”生产逻辑的引导下,“饭圈”行为通过互联网的孕育已扩散到更多的社会性议题和领域,让整个社交媒体中“饭圈思维”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20.
粉丝文化经济的威力在娱乐产业和文旅产业中得到彰显,粉丝力量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在以偶像为中心的文化经济模式下,粉丝位于产业链的末端,被视作被动的消费者,他们作为生产主体性的位置遭到忽略。“粉链经济”以粉丝为中心重新考察“偶像-粉丝”的关系结构,发现粉丝不仅有着极强的文化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而且具备养成偶像、制约资本和平台、影响地方发展的能量。由粉丝立场来考察,“粉链经济”是将粉丝视为独立的、不依赖于明星、以满足自身需求为前提,并在与产业链上其他经济主体相抗衡、相博弈、相妥协中发展起来的新文化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