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震后灾区学校新增的大量课程资源对灾区学校课程重建有着重要的价值。灾区学校"地震"课程资源开发要实现从被动接受到积极回应的转变、从知识取向到生态取向的转变、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转变,要注重课程资源开发程度的控制,做到审时度量。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文化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课程本身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课程开发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因其开发主体、价值取向和文化基础而表现出与普通教育课程开发不同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3.
地震勘探新方法是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处理课程的深化和延展,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地球物理专业课程。它和目前油田勘探开发生产联系紧密。该课程包含的内容广泛,涉及大量地震勘探基本原理、数学理论和公式计算,同时还包含了油田勘探、油藏开发等相关内容。作者从课程特点出发,重点考虑授课对象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年级同学,充分分析高年级同学目前存在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特点,认为授课时应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及相关材料,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建立问题导向式的课堂氛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力求让其在较短的课程时间内了解地震勘探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是密切相关的过程。宏观的课程开发包括课程实施环节,课程实施是以课程开发为前提的。我们知道,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它们的开发都是以教材的开发为载体,如果教材尚未开发出来,课程实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课程开发是民主开放的过程,能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教育制度内权利与资源的重新分配,也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及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和高校自身改革的良好机遇,同时也遇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观念、师资队伍和课程开发能力等现状的严峻挑战。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为明确教育哲学、办学宗旨、改善学校组织、强化教师培训、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投入以及加强课程开发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关校本、校本研究、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等概念已经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当数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面临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环境完全不同的“课程环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评价者,这意味着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面临着如何发展自我,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广义地讲,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就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来讲,教材、教师、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学校以校为本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也主要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就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来讲,课程资源主要是围绕着课程开发的主题来进行的,其选择空间更大。我们发现,学校在课程资源校本化开发与利用的认识与实践上。不管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拟从研究、培训机构角度谈谈对课程资源校本化开发与利用进行区域性推进的认识及实践。  相似文献   

8.
反馈是控制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具有自动修正偏差的作用。针对目前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课程开发形式化、课程开发内涵及术语理解的歧义化、课程开发主体单一化等问题,应从课程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引入反馈机制,以优化课程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如同课程开发具有多种程序一样,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也具有多种观点,但无论采用什么程序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都是关键所在。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大体可分为开发参与者因素与环境因素两大类。开发参与者因素包括教师、课程专家、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学生及家长等、环境因素包括物理性和政治制度、领导、文化等软环境。  相似文献   

10.
牛丽红 《天津教育》2001,(11):10-12
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广泛重视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由教师为决策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1973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最早提出开发校本课程,之后,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我国是在90年代后期,逐渐有学者提出“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设想,“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利的一次再分配。它的具体含义是:学校的领导、教师、…  相似文献   

11.
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特点入手,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的经验,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杨予  傅军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45-47,51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中,通过结构模型实验来揭示抗震结构设计的内在规律是个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合理的课程实验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震影响系数这一重要的动力学概念。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与模型制作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简易加载设备对学生制作的结构模型进行加载,从而揭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各个相关物理量的作用。实践结果显示,由于课程实验设计与课后练习配合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学步骤合理安排结构模型的运用,能起到促进师生交流、加深学生对抗震知识理解的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方法,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结合行业财务会计课程特点及现状,指出实施案例教学法是解决该课程教学困境及优化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通过对案例教学法在行业会计比较课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情况进行讨论与说明,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为该课程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要,本文结合笔者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体会,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地方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效果差的现状。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着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为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授课中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发挥师生的情感因素,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汪勇 《中国地质教育》2012,21(4):108-110
地震勘探专业是一种涉及地质、物理、信号处理及计算机等多种知识的交叉学科,并随着各种学科的发展,其教学内容不断得到更新。利用Matlab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作为实践教学有益的补充,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动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原理和方法,从而将理论和野外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此外,学生通过Matlab编程实践,也能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标,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各种知识。  相似文献   

17.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一门时效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必须遵循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根据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自身特点,探究保证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必要的教学方式方法,包括教材开发、法规教学以及案例教学。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石油勘探难度不断增大的形势下,研究地震勘探基本理论的相关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尤显迫切。本文从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工科硕士研究生地震波理论课程授课重点的定位、学习规律的研究、授课方式的改革、考核制度的完善以及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对该课程教与学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教材编写方面,突出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全面涵盖不同层次读者等3个特点。最后,对课程的教与学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雷达是现代情报侦察监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国防军事和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雷达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代表性课程,如何提升该课程的授课效果一直是教学中值得探讨的热点。在分析当前本科生“雷达原理”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结合对一线教学实际的思考,从三个方面提出可行的教学建议,显著改善了“雷达原理”课程的教学成效,也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实践中,随着电力电子新器件的不断涌现以及各种变流电路的不断发展,该课程始终呈现高速发展态势,这就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动态变化。因此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