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马伯成 《语文知识》2000,(12):32-33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一副对联的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课本没有注释,许多学生不知道这一句话该怎样理解,朗读时应如何停顿。下面,根据本人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谈一点看法。落款中的“同乡”容易理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就是同一籍贯的人(在外地时说)”。“世教弟”是对年长的同辈的一种自称,表明双方是同学关系,双方的父辈也是同学关系。“勋袭”的意思是因功勋继承、承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进贾府》里有一乌木联牌,牌上有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穆莳拜和贾府同乡,自称世教弟。何谓“世教弟”呢?先说“世”。“世”多用于旧社会两家世代有交谊的人物称呼中,如  相似文献   

3.
《语文知识》1997年第3期有《何谓“世教弟”》一文,似有两误。一是将《林黛玉进贾府》中“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的人名“穆莳”误作“穆莳拜”,说“穆莳拜和贾府同乡,自称世教弟。”二是将“世教弟”拆为“世”和“教弟”,并引《应酬大全》“称呼种种”解释说:“朋友称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进贾府》写荣禧堂有一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有一行小字:“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对这副对联是谁写的,《何谓“世教弟”》(《语文知识1997年3期)认为是穆莳拜,但没作任何说明。《这处题字怎样解读》(《语文报》高中版170期)认为一种可能是穆莳,一种可能是穆莳拜,并认为作穆莳较  相似文献   

5.
小说中常可读到一些对联。如《西游记》第十七回:“又见那二门上有一联对子,写着:‘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对衬托环境、气氛和交待人物性格都起很好的作用。又如,《西游记》第四十四回:“殿门前挂一联黄绫织锦的对句,绣着二十二个大字,云:‘雨顺风调,愿祝天尊无量  相似文献   

6.
(一) 《红楼梦》“三家评本”护花主人总评中说道: “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只牍,爰书戏曲,以及对联扁额、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 《红楼梦》全书有尺牍九封,前八十回两封,后四十回七封,都各具特色,细细品味,也都是“无不精善”的翰墨。 (二) 前八个回中的两封信都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部分里。一封是探春  相似文献   

7.
礼多人不怪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1回:“横竖‘礼多人不怪’,多作两个揖算得什么!”意思是说,对人多行礼仪,人不会怪罪。意谓礼节还是不可欠缺。  相似文献   

8.
释“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句的“礼节”一词书中无注。南方五省(市)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释“礼节”为“态度”,许多古文译注之类的书,对此词均不加注,译文也照抄不译.这对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学是欠妥的。《说文》释“礼”为“祭神以致福”,《辞海》“礼”字的第二义项是“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辞源》“节”字的第八义项为“礼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辞海》“节”字的第五义项是“礼节”,引例是《荀子·乐论》:“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可见“礼”与“节”在  相似文献   

9.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百回本《水浒传》第十回。该回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教材要求让学生把握林冲性格特点,正确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但拙文这里探讨的是“酒”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所起的作用,以管窥豹,对《水浒传》中的“酒文化”作些诠释。  相似文献   

10.
《水浒》研究经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对作品的社会价值、思想倾向,研究者、读者基本上取得了共识。人们肯定了作品的进步意义: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朽,肯定了被压迫者反抗斗争。一部《水浒》,揭出“乱自上作”的现实,标出“替天行道”口号,提出“四海皆兄弟”的理想,奠定了它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价值。可作品中有些涉及妇女的情节却使人们皱起了眉头,如潘金莲的故事还曾得到一些人的同情,因此,有人将《水浒》的妇女观视为书中的白璧之瑕。  相似文献   

11.
左宗棠书联“敦”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4月,隆回县文物管理所袁百千同志在金石桥镇马过桥村古稀老人游永藩先生处收集到一幅左宗棠亲书的七言对联。上联:“有时出敦行芳草”,下联:“长日临池看落花”落款题“左宗棠”三字,并钤有“大学士章”、“青宫太保恪靖侯”两枚篆印。据游先生介绍,这幅对联是从他岳父那里得来的,他岳父原是左宗棠的部将。1990年5月31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这一消息之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争论,争论的要点是上联中的“敦”字。  相似文献   

12.
谈“核”字     
白居易《荔枝图序》中这样写荔枝的果实,说它:“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核如批杷”中的“核”字作何解释?很多书中未给注释,有些书把它解释为荔枝的“果核”。其实。此处“核”字的正确含义应为荔枝的“果实”,而非荔枝的“果核”。说明文最讲求说明顺序。作“果核”讲,则原文的说明顺序十分混乱。作“果实”讲,则原文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近年出版的《尚书译注》(下称《译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新见。书中每篇有说明、注释和译文,可视为“尚书学”的入门书。读后,受益非浅,但又觉得有可议之处。现就《盘庚上》中的一个问题探讨之。《盘庚上》中的“其如台”应该怎样理解?各家有各家的解释,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句读。就笔者所见,有如下四种: 卜稽日其如台!(辽师历史系《中国历史文选》) 卜稽曰台其如。(《古文选译》) 卜稽曰,其如台?(《尚书译注)》卜稽曰:其如台?(《词诠》第345页)不同的句读反映着不同的理解和释义。  相似文献   

14.
有些人看《红楼梦》都不注意第四回,其实这一回是《红楼梦》的总纲.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正确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才能批判地借鉴,做到古为今用.过去有人把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当作总纲来看.于是什么《红楼梦》是“淫书”啦,是演“色空”观念的啦,是“悲金悼玉”之作啦,谬说种种,或誉或毁,结论只有一个:《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把第四回还是第五回当作《红楼梦》的总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其中反映了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抓住第四回这个重要的纲,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  相似文献   

15.
本文涉及的《金瓶梅》词语,大略可分为三类:(一)辞书当收而未收录者;(二)已有诠解而不够允当者;(三)仅释意义而缺少例证者。现不揣浅陋,对这些词语试加诠释,并就其来源、使用范围、在方言中的运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和读者。信子《金瓶梅》第4回:“两个相搂相抱,如蛇吐信子一般,呜咂有声。”信了,称蛇、鸭等动物的舌。又径作“信”。清·高氏《正音撮要》卷3“虫蛇”:“蛇吐信,吐舌。”《西游记》第67回;“八戒道:‘原来是这般一个长蛇!若要吃人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毛宗岗的师承迄无所知。文章从《第七才子书序》的署名入手,考证“衣言堂”乃苏州彭氏祖堂“,浮云客子”是清初宋学家彭珑。而彭珑与毛宗岗有师徒之谊,他便是毛宗岗的业师。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材,有两篇节选自《红楼梦》。一篇是初三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第四回),一篇是《林黛玉进贾府》(第三回)。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可联系第四回所提及的那张“护官符”。这不仅是因为“护官符”中的史,贾、王三家中的某些人物将在课文中次第出现,而且,还因为作品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后的所见所闻,从封建剥削、阶级对立、派系倾轧、思想分歧等方面对贾府作了形象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梦湘先生”补说广东潮州仙美初中李来涛1987年11月14日《北京晚报》上《陶然亭的对联》一文曾写到“王梦湘雨中登陶然亭远望,留下秀美诗联:珠帘暮卷西山雨,阁道回看上苑花”。1989年第4期《文史知识》上有钱鼎芬先生《“明湖第一词流过客”——王梦湘》...  相似文献   

19.
名著《红楼梦》第八回,对红楼故事有着提纲挈领的意义。《红楼梦》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写封建社会上下尊卑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种种社会生活现象,是通过宝、钗、黛三人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具体讲是“黛死钗嫁,宝玉出走”这样一条情节贯穿线来展开和表现的。《红楼梦》第八回是书中这三个主要人物第一次集中活动,是“木石姻缘、金玉良缘”矛盾冲突和力量消长的第一次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对争取周围支持的不同前景的第一次显露,是他们爱情婚姻悲剧发展走向和结局的第一次暗示。因此,第八回可以说是《红楼梦》的总纲。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很多事物,都不止一个称呼。要想把事物的称呼说得准确,有情有味,可不容易。就说“死,字的称呼吧,由于时代的不同,死者的身世不同,死的原因和方式不同,其叫法也就迥然不同。《礼记·曲礼》中有这么一条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崩、、卒、不禄、死这五个不同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如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