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领会以主体自我决断精神为核心的存在的“地平线”。存在论时间观的建立是植根于对传统物理学时间的批判之上的。正如物理学时间从事物的运动来领会时间一样,海德格尔从此在的存在来领会时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时间观,为人文精神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教育应该是正义的,这绝不是个不证自明的真理。教育与正义的结合需要被严格的省察。教育乃是对显现者的领会,显现者首先被领会到它的无限丰富性,对此丰富性的审度奠基于被重估的教育正义:对教育之本源含义的彰显。在教育本义中,作为显现者的世界存在、作为显现者的人这两个要素首先凸现出来。人与世界的交往显现为本真的教育:领会善好。对善好的领会乃是人的彰显,也即教育是人的正义。教育的彰显也即教育正义的达成要求世界正义、领会正义以及实践正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广义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十分重视时间和历史问题,因为一种后形而上学主体乃是在时间和历史中生存着的存在者。但是,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方法,在关于时间、历史的分析中,在关于现代人的命运及其存在意义的思考中,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却开辟了两种迥异而又互补的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4.
超人类主义将人类的出生和死亡当作现成的技术对象,一味追求“优生”和“永生”,其本质上以机械物理主义生命观和技术决定论为底层逻辑,侧重生物生命的增强,对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建构是冷漠的,因而暗含技术虚无主义危机。海德格尔和阿伦特对“诞生”和“死亡”的存在论分析,提供了对人类生命本质的另一种认知,同时从意义生成的角度对抗技术虚无主义。对海德格尔来说,死亡的悬临逼促此在“绽出而生存”,最终是要使世界之为世界得以建立;对阿伦特来说,诞生意味着人类通过言说和行动的自由能力构建公共空间和意义世界。因此,人类生命的重要能力是澄明和构筑意义世界,由此,存在者的可理解性和生命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这一视角有助于解构技术意识形态统治,敞开多重的存在意义,对技术实践有更透彻的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自古希腊以来,传统形而上学家们都试图证明世界及其存在物的实在性(Realit?t)本质,但海德格尔却认为,尝试去解答存在物的存在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荒谬的。从海德格尔的视角,传统存在论执着于证明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原因有三种:率先把世内存在者理解为现成之物,把世界理解为众多存在者的集合,跳过存在论而以认识论为先。在《存在与时间》第一篇,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人的存在)的生存论结构——“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分析,化解了传统实在论对外在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徒劳证明,而对“用具整体”、“世界之为世界”以及“在-之中”结构的分析正是理解海德格尔这一努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现象学视角探讨了孔子存在论教学观,重点分析了面向事情本身、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等现象学概念在孔子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并反思了现代教学.笔者认为教学应关注人的生命,呼吁教学论应由“生存论“转向“存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现象学视角探讨了孔子存在论教学观,重点分析了面向事情本身、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等现象学概念在孔子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并反思了现代教学。笔者认为教学应关注人的生命,呼吁教学论应由“生存论”转向“存在论”。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48):195-196
庄子关注生命的存在,希望通过自我的睿智寻求生命的存续之道,这其中又蕴含了丰富的人学思想,他的以人的存在论为起点的生命观、以生存论为取向的方法论诉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对人仍有重要的智慧启迪,依然闪耀着光辉。  相似文献   

9.
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海德格尔存在论中对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思想的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出发,进而阐发了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对后期存在主义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存的昭示。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特征“此在在世界之中”,将世界问题和人的问题联系起来,又通过此在这一中介把世界现象最终同存在问题勾连起来。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存在关系。海德格尔“言说观”:以词语创建存在。海德格尔的“言说”观是建立在对传统语言观批判的基础之上。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以“诗意的存在”重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有声的聚合与无声的聚合两个声部的奏鸣形成其语言之思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11.
由柏拉图奠基的传统形而上学是一套视觉性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使存在的意义这个属于存在论层次上的问题陷入存在者层次上的窠臼,一直隐而不显,处在被遗忘的状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借助以“Sicht”(视、看、见)为核心的一组视觉性的词,来表达作为Dasein(此在)的人在世界中与其他存在者打交道的情形。海德格尔试图赋予这些视觉性的词以更加具有开放性的意义,来突破传统形而上学语言的桎梏。最终,海德格尔意识到了这种努力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生存意识做出了如下解释:生命意志亦称生存意志,它是世界内在的本质。世上万物包括人都是生存意志客体化的显现,生命力是生物的特征,意志的本质特点又是求生存。因而生存与意志是合二为一、不可割裂的。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品以自己的方式打开了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的真理  相似文献   

13.
价值定义问题是与人本身紧密联系的,本文在梳理以往价值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其在哲学史上的理论根据,揭示了价值定义与哲学理论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存在论作为一种现代哲学思潮,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身的存在状态,因此从存在论的研究思路上将价值与人自身生存存在的意义结合起来探讨价值问题,更能揭示价值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教育本质已有比较多的成果,但主要着眼于教育结果的角度阐述本质,即使强调了人的发展是教育本质的观点,主要也是讨论人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事实上,教育是人的教育,需要从人的存在角度阐释教育本质,世界观不仅仅是“如何观”与“观什么”的问题,而且阐明人的生存是一种建构性的活动,人是在与世界互动中,领悟人的生存意义。因此,使人成为意义的存在者是教育本质的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5.
时间,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领会以主体自我决断精神为核心的存在的“地平线”,存在 时间观的建立是植根于对传统理学时间的批判之一的,正如物理学时间从事物的运动来领会时间一样,海德格尔从此在的存在来领会时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时间观,为人文精神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观念,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在他看来,“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源始的生存论结构是此在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对此在之空间性具有源始的建构作用,此在通过去远和定向的生存活动而获得了自己的空间位置。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海德格尔通过时间性来解说空间性在其思想架构中有其逻辑必然性,但是也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困境。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了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一空间”。在《艺术作品的起源》《物之追问》《筑·居·思》《艺术与空间》等后期作品中,海德格尔通过对位置和物这两个概念的析解,揭示了空间存在本身的意义,最终指出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存在论上的独特的生死观的分析和追问,揭示了"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所来、不知所往的"平均状态",意在使我们重新回到哲学的始点——通过存在者追问存在的意义,达到自我"领会",因为"在世总已沉沦"。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这样说过:“存在问题的目标不仅在于保障一种使科学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科学对存在者之为如此这般的存在者进行考察,于是科学一向已经活动在某种存在之领会之中),而且也在于保障那使先于任何研究存在者的科学且奠定这种科学的基础的存在论本身成为可能的条件。任何存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对意境进行阐发,以激活意境,使之作为一个哲学思想的辐射点得以在当前的人存在境遇中生成,并在西方哲学的"存在论"转向与"意境"所形成的"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的背景下,对"生存论"与"意境论"的互阐的可能性作了论证。正是出于互阐的目的,本文把意境定位在存在论意义上的"栖居",最后又对意境这样本真的生命样态的内部时空结构作了"生存论"分析。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观念与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海德格尔在现代性问题上的功过得失,必须结合他的时间性观念,并澄清对此时问性的浅薄领会.海德格尔所说的时问性,完全突破了西方哲学史上客观时间论与主观时间论的界域,在把存在纳入时间视野的同时,也把存在的意蕴赋予了时间,进而通过从生存论到存在论的分析,把时间规定为四维的空间.海德格尔的时间性观念深刻地涉及现代性,一定程度具有解构性,但同时又有构成的作用,并能够启发我们反思,推动我们的现代性研究更切近中国现代转型的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