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起被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甲骨四堂之一,学术巨子,国学大师。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观堂集林》、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2011,(Z2):29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是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均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3.
李俊征 《现代语文》2006,(11):92-92
清代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早年向往西学。深受康德、叔本华、尼采思想学说影响,曾两次东渡日本。回国后,曾任清华研究院教授。在《红楼梦》、词曲、史学、字学、音韵学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其作收入《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和《观堂集林》中。词论。《人间词话》倡意境说,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学无专师,自辟户牖,生平治经史、古文字、古器物之学,兼及文学史、文学批评,均有深诣创获,而能开新风气,诗词骈散文亦无不精工”(语见缪钺先生《王静安与叔本华》)。静安并未专注精力填词,其词作数量亦不甚多。计《观堂集林》(卷24)所录长短句二十二阕,以及《苕华词》所录九十二阕,总共不过一百十五首。然而,静安自视其词甚高,他说:“近年嗜好之移于文学,亦有由焉,则填词之成功是也。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简介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现代学贯中西的大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幼年时接受私塾教育,青年时受到康有为思想影响,曾在梁启超的《时务报》中工作。后来到日本留学,回国后从事美学、文学理论和戏曲艺术史的研究工作。著有《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等。辛亥革命后东渡日本,埋头著述。1923年成为溥仪的文学侍从。1925年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从事史学和古文字研究。内容梗概《人间词话》分上下两卷,主要是王国维对词及词人的评价。第一部分是对词的评价。首先,王国维提出著名的“境界”说,他认为,境界是判断词高下优…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官人,清秀才。我国近现代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  相似文献   

7.
静安先生的著作曾多次结集汇刊。20世纪50年代之前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振玉先生编《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和赵万里先生编《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1976年台北大通书局版《王国维先生全  相似文献   

8.
<正>王国维(1877.12.3—1927.6.2),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时人誉为"中国近300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80年来学术的开创者"。王国维出生在浙江海宁"双仁巷","双仁巷"因创立颜体书法的颜真卿与其兄颜杲卿而得名,那里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王国维自幼生性沉静,一心埋头学问,光绪九年(1883年),尚在幼年的王国维被送到邻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 (1877— 1927),浙江海宁人,字静安,号观堂。他是引进、吸收、融解域外学术思想,以及运用西方学术理念与方法诠释中国古代典籍的先驱,也是率先破除限制我国学术发展的古今、中西及新旧畛域的先锋。他除了在史学、文学、文字学等方面取得了出色成就外,还着力于教育学的研究。他翻译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 8种教育学著作, 1911年以前,翻译西方教育学著作之多,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他参与创办并主编了中国近代第一份教育刊物《教育世界》,并最早把西方近代哲学观念引入教育研究,成为教育史上第一位尝试在近代心理学、…  相似文献   

10.
论王国维及其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是我国近现代之交最杰出的学者之一,是有很大国际影响的学界巨擘。在短短的二十余年学术生涯中,他在文学、美学、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音韵学、版本目录学、敦煌学、西北边疆地理和哲学等多种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卓著的,不少还是划时代或开创性的成就。在美学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1877~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现代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以学术为使命,与学术时代同步,汇通中西之学,从旧学走向新学,开拓崭新的学术领域,推动了学术发展与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王国维学识渊博,为一代宗师。他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治学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考、订正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研究有开一代学风的影响。王国维先生治史重视史料考订,工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研究,尤勤于金文之学。所著《毛公鼎考释》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宁海人.是我国近现代之交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虽然,他怀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的绝望心情.自沉于昆明湖.但在他2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就在他34岁(1908年)脱稿的词论专著《人间词话》(据赵万里所撰《王静安先生年谱》确认)便是我国词学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虽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他一生著译之书达六十余种,批校古籍近二百种,其研究范围之广泛,成果之丰硕,在同代学者中,无有出其右者。他因“家贫不能以赀供游学”,因此,他的全部学历:在家乡读过十年私垫,在上海“东文学社”半工半读两年日文,在日本东京物理学校读了四、五个月,因“颇为几何学所苦”就返棹西归,回到上海,开始了他所说的“独学时代”。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与胡适的交谊,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曾有述及,而两人的论学,则未见于各种有关论著。《文献》杂志曾刊载胡适致王国维书札十三通,内容除学术研讨外,又详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聘请王氏任教事,可证、补有关记载之不足;近年出版的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界,由于中西思想文化的大交流、新史料的大发现,曾造就了各领域的一大批著名学者,各种学说纷呈,犹如春秋战国时的处士横议、百家争鸣。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风流人物已寂寂无闻,而在历久犹存、其学术仍为后人称道的学者中,当以王国维执其牛耳。 王国维(1877—1927),原名国桢,字静安,一字伯隅,号礼堂、观堂,曾以永观、人间、词山等自署,浙江海宁人。其一生大致可分三时期:1897年之前,为接受旧学时期;1898年至1911年,新旧兼蓄,从事哲学、文学研究; 1911至 1927年,…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传》(陈鸿祥著)以展示王国维的学识为经,以呈现王国维的修养为纬,为我们描绘了一代"国学大师""五十之年"用智慧和道义编织出来的人生全景。我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眼光来阅读《王国维传》,从中获得启示:做教师就应该努力丰富学识,提高修养,做一个有学养的教育人。做有学识的教师1906年,王国维回到家乡浙江海宁为父亲办理丧事时,当地乡绅奉县令旨意,派六七名代表来到他家,恳请他出任海宁学  相似文献   

17.
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里,我有幸随校潮韵文学社的文友去盐官参观王国维故居,探寻国学大师的足迹。一直都觉得“国学”是一门深不可测的学问,“国学大师”也必是学识渊博、深不可测的学者。对于静安先生,从前也只是知道  相似文献   

18.
以“国学”或“国故”、“国粹”为概念,对我国传统学术做整体性的论断,起于清末,迄于民国,约有200余种。近年“国学”再度兴起热潮,但迄今在众多诸如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经学史、儒学史、哲学史等类著作中,尚且缺乏一种对于近代国学史的总结和描述,故此有必要加以探讨。本人遂提议搜求1900-1950年间国学著作,重读而提要之。已刊出唐钺《国故新探》、蒋逸雪《国学概论》、钟泰《国学概论》、程树德《国故谈苑》四种提要,兹再刊出王易《国学概论》、徐英《国学大纲》、马瀛《国学概论》三种提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民国学术经典丛书”系列近日推出《国学问题五百》一书。本书以经、史、子、集为纲分为四编,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组成了五百问。书中以原典为依据,所设问题虽然浅显,但俱有所本。作者李时是民国学者,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著有《国学功用及读法》、《国学丛谈》、《增订国学丛谈》等。该书曾在1934年出版。  相似文献   

20.
我作《再为观堂辨诬》一文,发表于《扬州师院学报》,谭君佛雏谓王先生之被诬蔑“匪夷所思”。其时,我只知诬蔑出于某某人之口,还不详所以致诬之由,文写来有点囫囵。检陈鸿祥同志新著《年谱》(1991年齐鲁书社出版),远在我写文之后,才知观堂续弦潘夫人乃前室莫夫人之姨侄女,因而(扌长)触前尘;继见谱中述潜明姑丈去世时仲安姑追忆一段,云:“潘氏夫人乃前夫人莫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