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静 《学语文文丛》2004,(11):11-13
如果语言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我们的思想,那么语言是强大的。  相似文献   

2.
谢静 《学语文》2004,(11):11-13
如果语言能淋淳尽致地表达我们的思想,那么语言是强大的。  相似文献   

3.
<正>《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后期的一篇著名杂文,文章举重若轻,嬉笑怒骂,亦庄亦谐,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高超的幽默艺术。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略谈鲁迅先生的幽默技巧。  相似文献   

4.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后期的一篇著名杂文,文章举重若轻,嬉笑怒骂,亦庄亦谐,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高超的幽默艺术。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略谈鲁迅先生的幽默技巧。  相似文献   

5.
虚词不虚,虚词既有重要的语法作用,又有特殊的表意作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虚词在行文结构、情感表达、句意理解、语句逻辑等四个方面的巧妙运用可谓匠心独运。通过梳理探究虚词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本文对<拿来主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本文对《拿来主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鲁迅关于批判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写过许多论著,《拿来主义》就是其中十分精辟生动而富有战斗精神的一篇。这篇杂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中华日报》的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收入《且介亭杂文》。此文发表时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相似文献   

9.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板书)。课前,大家自主学习了这篇文章,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老师看了大家的问题很高兴,  相似文献   

10.
11.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所在的专题,名称叫什么? 众:“文明的对话”. 师: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从时间来说,是现代与传统的对话.这我们已经学过.那么,从空间上来说,是什么与什么的对话? 众:中国与外国的对话. 师:对.也可以说是本国与外国的对话,或者说是本土与外地的对话.当然,我们通常研究得最多的还是中国与外国的对话.大家已经预习了《拿来主义》,本文说的是哪一种对话?  相似文献   

12.
我说课的主题是在新视点下开展《拿来主义》这篇课文的教学,这里所说的新视点指的是新大纲的精神。如何在新大纲的指导下,结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把这一篇课文上得更生动活泼、更有时代气息,是我探讨的主要问题。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应体现出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更多地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遣敏 《现代语文》2010,(2):89-9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比喻、类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  相似文献   

14.
《拿来主义》这篇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杂文名篇,堪称鲁迅杂文中的扛鼎之作:篇幅不长,字字千钧,短小精悍而又艰深驳杂。执教此文时,我们一方面必须对学情做好充分的调研,深刻了解学生在预习环节中碰到的各种困惑,另一方面还应在备课环节用尽功夫,探骊得珠,挖掘出该文中隐含的宝贵的有价值的信息,扫清学生理解文本过程中存在的重重障碍。  相似文献   

15.
这篇短文论述革命文化运动应如何对待古代和外国文化的问题.拿来主义,是鲁迅创造的一个词,通俗而准确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作风的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中华日报》付刊《动向》,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相似文献   

16.
张焕金 《现代语文》2007,(12):83-83
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一点也不过分,<拿来主义>就是这样的一篇典范之作.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发出由衷地赞叹.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相似文献   

17.
针对李玉山、张心科关于《拿来主义》逻辑问题的论争,使用语料库方法和关系比喻的逻辑理论对《拿来主义》后半部分的主要逻辑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大宅子"的比喻仅仅指向城外文化,与传统文化无关,也不会引发道德问题;喻体形象的选择不会违反同一律,"拿来"的意义中并不包含接受,因此用"不管三七二十一"修饰"拿来"不会...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树立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二)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三)能针对当前的某一社会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教学重点(一)从结构思路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二)从语法修辞入手仔细揣摩语言艺术。三、教学难点(一)作者为什么绕一圈先谈送去主义,最后才谈拿来主义。(二)第3段的类比。(三)第4段的“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只是送出去”的卖国主义行径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批判了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态度,指出只有采取“拿来主义”,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才能使无产阶级新文化不断发展。鲁迅先生自己在吸收外国文化、介绍和翻译外国作品方面,就做了大量的工作,是实践“拿来主义”的典范。今天,认真学习《拿来主义》这篇作品,对于我们如何吸收外国文化,向外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更好地为实现“四化”服务,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对  相似文献   

20.
【定位】比喻论证等论证艺术 ,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和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并能运用文中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本单元由一篇杂文、两篇散文和一篇悼词组成。背景距离学生较远 ,内容隐晦 ,思想感情含蓄委婉。教学应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揣摩 ,进而理解课文。【切入】1 .怎样走近鲁迅和这篇杂文 ?课前布置 :对于鲁迅 ,你了解多少呢 ?简要为我们介绍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他不少文章 ,你能分类列举一些吗 ?因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 ,结合这几个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