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好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课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受到课程目标、教师水平和风格、学生背景、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来看,多样的课程和具有“可拼装性”的课程是课程发展的趋势,为了达到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多种逻辑的课程组合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针对这些因素来看,“精品课程”的国家评选并非是科学的举措。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国家流行着一种战略概念,名为国家战略。据1979年美国出版的《军事及有关名词词典》表述,它是“在平时和战时,发展和使用政治、经济、心理、军事力量以达到国家目标的科学和艺术。”可见,国家战略是指动用国家各种力量,来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以维护国家总体利益的一种高级战略。它内含各种分支战略,诸如经济战略、政治战格、军事战略等。分支战略需接受国家战略的指导。战后,美国推行过三个国家战略,即“遏制战略”、“高边疆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本文就“遏制战略”的有关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遏制战略”是…  相似文献   

4.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统一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及其产生作用等方面来看.它是为了反对分裂国家,促进和保证国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而不是一部战争法,不是要以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与台湾关系法》是一部“和平分离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等方面来看,它是要维持两岸“和平”。强化两岸“分离”。该法对台湾问题产生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在蒋经国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离”(一个中国);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裂”(一中一台)。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台湾岛内。  相似文献   

5.
“俾斯麦国家社会主义”是19世纪末期,“俾斯麦王朝”利用国家权力实行社会改良,以对会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它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它的体系是资产阶级超阶级国家观、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大杂烩,它的思想来源是拉萨尔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拿破仑第三的波拿巴主义的社会政策、迪斯累里的“托利民主”--社会改革、“讲坛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它力图维护“俾斯麦王朝”统治万古长存,但最终还是挽救不了“俾斯麦王朝”的覆亡。  相似文献   

6.
“生成”是相对“预设”而言的词语,“预设”简而言之就是“预先的设定”,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生成”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任何课堂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活动下生成的过程,它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面性的特点,“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生成”.  相似文献   

7.
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极其特殊的社会,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内部30个省市自治区人均GDP美元值和人类发展指标的相对差异系数要高于世界各国的相对差异系数。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我们把它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构想在国家社会制度主体、国家形式和统一战线等方面,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将国际间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和平共处理论运用到一个国家内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并完整、系统地概括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邓小平用“一国两制”方式实现和平统一,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国家学说的继承,而且是一个伟大创造性发展。它不仅是解决我国统一问题的破天荒办法,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国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权”口号以及它所包括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等等,在批判中予以适当地肯定,在肯定中加以科学的改造。真正的自由不过是巨大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平等是相对的,“无产阶级平等的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民主总是和专政同存,“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提供真正完备的民主制”,“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民主将变成习惯,消亡下去”。平等、民主和自由,不能等同视之。平等是相对的,民主要消亡,只有“自由”的本性决定了它只能属于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是教学主体性的体现,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潜在的、隐性的)的必要条件。“因材施教?与“见机行事”是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辞海》中说,所谓动态即“运动变化的状态”。笔认为,课堂中的“动态”是指与“静态”相对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教师、学生、环境、资源等都是不断变化的,且多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比较复杂而多变的“场域”的过程。所谓“生成”,就是“在新的情境中产生”,它与预设相对应。它没有既定的、现成的目标,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宏观计划的基础上,基于当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基于本校实际而开发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它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周期长、缺乏灵活性、相对滞后于社会变革的缺憾;可根据当地实际不断更新课程理论,促进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采用不同的手段,实现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提高,并能激发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的自信心,拓宽其知识面,加强其适应与生存能力,而校本课程是这次高中新课改的重点。基于以上因素,我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实施的一项“关爱工程”,是国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集中人力物力改善边贫地区办学条件相对滞后问题的“民心工程”,是充分发挥学校建设投入效益,降低建设成本,使农村教育事业有序、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3.
这堂课,你准备教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教学内容”。 对于数学、物理等这些课程来说,“教什么”是相对比较清晰、比较容易确定的。一方面,它要“教会学生”的内容都具体体现在教材上,直接呈现在教材的章节里;  相似文献   

14.
“国家教育”与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化和完善“全球意识”是世界现代学校教育的一大趋势,强化和完善“国家意识”则是世界现代学校教育的另一大趋势。以面向世界为背景的“国家教育”,就是国家强化和完善“国家意识”的国民教育,它散布在国家政治、国家法律、国家道德、国家军事、国家历史、国家地理、国家语言文字、国家文学艺术、国家思想学术教育以及现代国民意识、国家意识教育等内容之中,它与现代学校德育有着不可分割的深厚关联。  相似文献   

15.
“国学”一词,出于《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周代的教育,有国家教育与地方教育之分。地方教育称“乡学”,学校类型有“校”、“序”、“庠”,设在地方的自治单位“乡”、“遂”之中,并由司徒和遂大夫职掌。国家教育称“国学”,设在王城,由乐师、大司乐等官职掌。可见,国学的原意,是指周代中央设在王城的国家教育机构和学校,它与地方的乡学相对。后代的国家教育,明显受到周代国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期座谈专家: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召集人,全国“十五”教育科学国家重点课题“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实验研究”分课题负责人。)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倡导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记:本刊前几期已经分别就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做了深入的访谈。您能否在此基础上谈谈,学习方式究竟指什么?余:我们认为,学习方式较之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手段等方法、技术层面的外在表现,而且还包括…  相似文献   

17.
师哲 《中学生物学》2008,24(5):62-63
中学生物课本里的“图表”是浓缩的科学结晶,是相对“稳定”的研究结果及由此而构成的知识体系,更是一个“动态”的教材组成部分,体现的是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奥秘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是科学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具有形象、直观、资源丰富、信息量大且富含“营养”等特点,很像教材内容的“压缩饼干”。在生物教学中充分挖掘图表资源,有利于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进而实现新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8.
周如俊 《吉林教育》2005,(12):18-20
我们知道,物理学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场”的概念,有重力场、电场、磁场,这些“场”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能量。这种能量是一种位置能,即“势能”,把这种场也称之为“势场”。“场”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奥妙之处在于物质之间无须接触就可以通过“场”的作用、将力和能量传递过去,从而在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情况下物质实现了相互问的力和能量的传递,打破了“眼见为实”的思维定势。这就是物理学中“势能效应”。同样学校也存在着一种“场势效应”,即由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校园文化和环境、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舆论氛围等形成的“学校文化环境场效应”,它是学校的一种气势,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校园心理现象,是一种学校精神、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国外的学界虽然不太常用“社会建设理论”这种提法,但在其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尤其是社会学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我们可以把这些思想综述为如下方面:一“、国家—社会”理论中的市民社会建设国外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首先包含在有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中,即所谓的“国家—社会”理论。作为西方学界广泛使用的一个研究模式,这种理论强调的是社会与国家相对的二元性质,关注的是那些不能与国家混淆或不能被国家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即市民社会。所以它又称“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可追溯到著名思想家洛克、…  相似文献   

20.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印度包括南亚次大陆上的所有国家(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等国家)与中国一样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1947年建国的印度曾经一度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因此人们用“大象”来形容其步履蹒跚的发展速度。但是近十几年来,这只大象则是健步如飞,尤其是它的软件业发展迅速,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软件大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