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治顺 《传媒》2002,(12):29-29
今年9月13日,《华商报》第20版以大半个版面,登了一条新闻:《龚德银当了环卫工》,同时配发了6幅照片。历时半年的跟踪报道,终于使这位山区农民拾金不昧的  相似文献   

2.
史学研究领域,有些学者主张"史有定法"。这是由于每个学科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赖以生存的研究方法,如搜集和考证史料乃是中国历史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所以"史有定法"是毋庸置疑的。"做学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忠实于资料"(179页),而且资料越准确越全面立论越可靠。所以,余先生的著作,一般主要是直接去找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3.
1994年10月5日,我在陕西日报《学习版》发表了一篇题为《行政“三陪”也堪忧》的评论稿。但没想到这篇稿子,不仅荣获94年度“陕西新闻奖”新闻言论一等奖、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短论二等奖、全国党报新闻奖三等奖,而且还被中宣部新闻局办的供领导同志参阅的《新闻舆论动向》摘要转载。这篇千把字的小稿子,为什么能获如此殊荣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此稿抓住了当前在各级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下级对前来检查工作的上级陪会、陪吃、陪玩这个焦点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其一,我为什么会想起写这篇稿子。这是由于在《机电日报》和《半月谈》杂志上看到的两则消息触动了我。一则是安徽省人大代表、朱庄矿矿长苏德鑫,成年累月不断有人前往他们单位检查参观,他既要接待、汇报,又得陪吃陪喝,有时一天就有七八次,这使他见酒就发抖。万般无奈,只好在酒杯上做文章,出钱请人将酒杯钻了一个小洞。一则是安徽某乡政府为了从应酬  相似文献   

4.
安宁 《新闻窗》2009,(4):57-57
时下,有的新闻越来越像小品,小品越来越像新闻。小品是戏,新闻求真;小品收获票房,新闻传递价值。这两者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居然在一些媒体上进化得不分彼此,难辨雌雄。自从眼球成为经济以来.为了牢牢抓住这一面部器官,礼教退居二线,本能闪亮登场。火爆一点,肉麻一点,暧昧一点。点石成金。如此三点式在聚先灯的催情下,登堂入室,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阴阳裂变,乾坤挪移。媒体求新求变.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地把眼光聚焦在灰色、暧昧、甚至是丑恶,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5.
一、诸子百家——知识浪人 中国的战国时代,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约150年间,出现了诸子百家,从而成为中国思想史上非常有特色的时代。为什么在那个时期,这些多彩多姿的思想家能一下子出现,并能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呢?简言之,因该时代出现了大量失业的知识分子,即文化浪人。 公元前十一世纪成立的周王朝建立了分封制度。后来,周王室势力衰落,诸侯国纷纷独立,带来了春秋战国的乱世。 诸侯国迅速减少后,服务于诸侯的官吏成了亡国的失业者,即所谓的浪人。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在哪个国家的战国时代都出现过。日本战国时代的浪人,都是持枪的武士,而中国战国时代的浪人,却是知识分子,是以一张舌为武器的说客、辩论家。这些知识分子们,周游列国,寻找职业,但不是象日本浪人那样卖武艺,而是以自己的知识向诸侯游说政治观点和经济政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国家经营学为专业的顾问。所以,被称为诸子百家的人们,是知识浪人,是国家经营学的顾问。第一号顾问是孔子,以下是孟子、荀子和孙子、韩非子等。  相似文献   

6.
人们翘首以待的1994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已经揭晓。其中部分入选电视剧(片),自10月24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里陆续展播。  相似文献   

7.
董占山 《青年记者》2016,(24):83-84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给中国文化传承带来了一系列文化认同的危机,但也有人在变革浪潮中坚守文化本真.六集大型人文生活纪录片《传家》于2016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是一部展现中国人生活智慧和中国式生活情趣的作品.该片紧扣中国人最重要的六个话题——喜事、新生、团聚、交情、闲趣和传承,在传统文化中对应找寻具有当下生活贴近性和应用价值的人、情、事、物.通过有品质的文化物件、有品位的乐活之人、有品格的家道精神,来挖掘中国人的传家智慧.本文对纪录片《传家》所传达的文化符号与叙事方式进行解析,深度挖掘纪录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从中得出中国传统传家文化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当改革步步深入之时,流通领域的“倒爷”、“官倒”等也活跃起来,造成了混乱,干扰了改革。新华社记者杨继绳采写的报道《“双轨”现象》(新华社8月19日播发),深刻地揭示了目前社会环境里客观存在着的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双轨”现象,以大量的客观事实说明“双轨”现象的由来、作用,困扰及其出路,使人们了解到“双轨”现象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制过渡时,必然产生的现象。它活跃了经济,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待新的体制完全确立,“双轨”变为新的“单轨”,流通领域的一些混乱现象就会随之消除。这篇报道不是主观议论和空洞说教,而是运用了大量客观事实来说明问题。材料丰富扎实、阐述透彻,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记者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双  相似文献   

9.
江苏《徐州日报》发表的《“棋村”行》,是一篇展示农村精神文明的好通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生产蒸蒸日上,生活显著改善,许多农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不仅在物质方面,而且还有文化方面。《“棋村”行》选取“棋村”这个题材来展示祁家村农民的精神世界,使人感到新鲜。这个村以前也有“棋迷”,但那时在穷  相似文献   

10.
章辉 《中国图书评论》2009,(11):124-128
美学原理需要不断地重新书写。美学原理的重写,一是基于新的时代对于前人思想的新知,二是基于新的时代提出的新的哲学观念,三是基于新时代的新的艺术体验,这三方面的综合不断地推动着美学基本问题域及其解决的新变。美学原理似乎仅传达美学的基础性知识,  相似文献   

11.
提起大庆的“三老四严”,不仅记忆犹新,而且也有深刻的体会。在大油田创业之初,我曾有幸去参观学习过。对他们当时提出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敬佩不已。他们为选好一口井位,硬是要拿到成千上万个数据,所以都能“一箭中的”。那种实事求是、按科学态度办事的精  相似文献   

12.
这边,公园里老爷爷轻轻拉过孙女掐花的小手,那边,几个鬼头鬼脑的人正大车、大梱地运走公家的砖瓦、木材;这边,公路上清洁工人正含辛茹苦,那边,一些行人随地吐痰,乱丢杂物;这边,商店里素不相识的姑娘扶起突然倒地的老人,那边,汽车上1米7高的汉子却不肯让白发大娘一个座位……美与丑,善与恶,泾渭分明一目了  相似文献   

13.
<旧唐书>具有保存史料原貌的优点,但在编纂与传刻中多有文字讹误,虽有中华书局点校本,但疏漏甚夥.<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中之<<旧唐书>辨证>,是武秀成花十馀年工夫完成的,分九个专题,共三十馀万字,多有独到见解和重要发现,例如改正该书系时讹误约四百条,订补<旧志>讹脱近百处,以及对点校本误校的分析等,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今后研读<旧唐书>者所必备.  相似文献   

14.
《阿汪茶馆》是我台戏曲频率开播的一档用绍兴话播出的方言节目,播出时间是每天下午2点到4点,傍晚18点到19点。它以方言主持,平民视角取胜,集市情民意、休闲诙谐于一身,很受老百姓喜爱。  相似文献   

15.
慢综艺是当前比较热门的综艺节目形态,其特点是节奏舒缓、无竞技性、没有过多剧情设置,对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们颇具治愈性。《你好,生活》与《向往的生活》是生活类慢综艺中较为成功的两档节目,在叙事方面呈现了文化性与商业性的不同偏向:叙事主体从明星为主到星素结合;叙事主题传递共同价值观;叙事空间从固定到流动;叙事手法采用留白镜头与拟人动画。两档节目也存在如价值输出生硬、过度追求商业化、消解真实乡村形象等问题。慢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应避免严肃说教,多用人民喜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杜绝唯流量论,避免虚假繁荣;注重纪实呈现,表现真实的乡村生活。  相似文献   

16.
我发表在1995年3月27日《西安日报》一版的通讯《“凉皮”议员》,继获得第四届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好新闻二等奖后,最近又获得1995年“陕西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这篇小稿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觉得关键得益于以小见大,开掘较深,从特定的角度贴近了反腐倡廉的大气候,顺应了民心和民意。 1995年3月,我参加西安《税收与社会》杂志创刊10周年纪念会,听到一位农民作者朴实生动的发言,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向身边的人一打听,方知农民作者叫蒋普权,是个蓝田县卖凉皮的个体户,他因爱提议案出了名,被十里八乡称为“凉皮议员”。当时我就萌发了要采访一下这位农民作者的念头。当天中午,蒋普权就要赶回去。临走前,我和他匆匆交谈,采访了他提议案的一些经历。后来,又到蓝田县城他的凉皮摊点和家中去了一次。  相似文献   

17.
电视如何把宣传先进典型人物的主旋律节目做到好看、感人,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2012年3月4日,辽宁广播电视台推出向当代雷锋郭明义学习的大型电视特别节目《把幸福给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超越脸谱化的说教模式、整体化的宏大叙事,《把幸福给你》首次创造性地将访谈节目与综艺节目跨界融合,以平实的风格、纪实的手法、碎片化的结构,呈现出一个  相似文献   

18.
安徽科技出版社主办的《保健与生活》杂志创刊于1993年,当时全国公开发行的同类期刊已达一百余家。作为起步较晚的医学科普期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该刊选定的切入点是:面向群众,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9.
学术研究的灵魂,不但在于研究者能够以新颖的方法论去观照研究对象,更重要的在于能够于化境之中去把握研究客体的精髓。谢昭新的新著《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即是如此。众所周知,以往对小说的研究,偏重从单一的社会学的角度去评价其优劣,对小说艺术本身规律的探讨却时常被忽略。而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艺术活动现在虽时有所见,但对老舍研究来说却只有一些零散篇章,如谢昭新这样系统研究还是首部。  相似文献   

20.
西亚两河流域是西方星占学的发祥地,到迦勒底王朝时,那里的星占学臻于如日中天之境,迦勒底星占学家遍布于欧亚大陆众多的宫廷中,从王朝盛衰到个人休咎,无不预言。因此在后世的西方语言中,“迦勒底人”就成了“星占家”的同义语。在唐朝,著名的大和尚一行正是这样的星占家。 关于一行的形象,在以往不少普及读物中已有固定模式。他首先被描述为一位“天文学家”——他撰制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衍历》,主持了一次天文大地测量,并建造了大型天文观测仪器“黄道游仪”。虽然专家们的研究已经一再否定了先前关于一行是恒星自行(Proper mo-tion)发现者的说法,但这对于他的“天文学家”形象并无影响。然而,一行的上述天文工作固然都是事实,他实际上——或者至少在当时人心目中——却完全是另一种人。 关于一行生平事迹的主要记载并不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史籍中,而是见于宋代赞宁所撰《大宋高僧传》卷五的“唐中岳嵩阳寺一行传”。这本不足怪,因为一行首先是一位高僧。至于这篇传记所依据的材料来源,极可能就是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的第五条——整篇传记几乎就是该条的改写。在这篇传记中,记载了一行“天文学家”之外的各种方面,这些方面也是当时人心目中一行其人最重要的方面。 一行最先登场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