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合理确定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比例,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中必须做出的一个重要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发展战略、财政分权程度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投资占教育总投资的内部分配比例具有不同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高等教育投资占教育投资的比例就越高.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取赶超发展战略的国家的高等教育投资比例比较高,发展战略越是偏离本国的资源比较优势,高等教育投资比例就越高.  相似文献   

2.
消费在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完善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消费的伴随条件。基于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有助于拉动城镇居民消费,然而各地区存在显著差异性。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镇就业问题是城镇化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城镇就业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金融规模的扩大能直接拉动城镇就业,能促进城镇企业发展间接拉动城镇就业,并能通过教育和培训融资提高劳动力素质解决结构性失业。值得注意的是,实证分析发现,金融系统中存贷款比率上升对城镇就业具有负向的影响,表明金融系统效率提高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会对城镇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应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学校规模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引发了学生上学成本上升等诸多问题。要遏制我国中小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首先必须要弄清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因为决定中小学学校规模变动的因素不同,控制中小学学校规模的方法也不一样。基于1980—2008年全国范围内的省级面板数据所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总体而言,人口因素和教育政策制定者为追求学校规模优势而进行学校合并(简称政策因素),主导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学校规模的变动,这一结论与既有文献一致;但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实证结果还表明,人口因素和政策因素在不同时间段对我国中小学规模变动所起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而言,在2001年之前,中小学学校规模的扩大更多的是由适龄人口变化所引起的;而在2001年之后,则主要是教育决策者追求学校规模优势而大幅减少学校机构数——"撤点并校"政策所导致的。同发达国家一样,过分追求学校规模优势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对仍在进行的中小学学校合并政策必须要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破坏性影响,在这一影响下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则更加凸显.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文章将开放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就开放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开放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其次,基于2000-2019年31个省际...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世界上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16个位于中国,客观评价中国环境污染水平,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在测度1999-2009年我国各地区环境污染指数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环境污染程度模型,考察贸易开放、FDI、政府规制、产业结构、资本深化、路径依赖等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FDI、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污染路径依赖与我国的环境污染水平显著正相关;第三产业比重与我国大多数地区环境污染水平显著负相关;资本深化与我国大多数地区环境污染水平显著正相关;贸易开放虽然提高了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质量,却加重了中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环境规制对提高环境质量并没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技术进步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东中部环境质量的提升,但对于西部地区环境的改善则相对乏力。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提高外资准入的环境门槛,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绿色贸易战略,健全环境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7.
以1996—2018年省际面板为基础,构建博士生教育规模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运用机器学习的网格搜索确定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的最优阶数,预测到2030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13.82万人,年均增长6.44%,具有博士学历就业人员104.65万人,年均增长3.21%。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逐步发展专业博士学位,加强博士基础学科建设,加大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博士生教育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自主培养,做好未来高层次的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8.
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利用我国东部1981—200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东部十个省市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其中某些省市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情况下,整个东部地区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仍然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且出口和经济增长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1978-2008年间中国消费率及其变动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消费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且这一趋势由居民消费率下降所主导。影响消费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最终消费支出增长率、经济增长模式、居民收入水平、住宅销售价格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4-2016年间我国31个省份的相关面板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证明了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存在关联关系,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对我国东、中、西三部分地区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绿色资产证券化没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针对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不仅探究了绿色资产证券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同时完善了绿色资产证券化理论体系,为我国引导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培育科技型环保企业之路提供了有力参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2009年1—10月温州工业生产增速处在相对低位,但工业产能利用率得到提高,工业经济良性循环的特征有所显现。针对2010年工业经济形势的研究结论是:温州工业资本形成能力是左右工业经济增速的关键因素,而工业企业宏观风险预期分歧将抑制新增产能形成;工业产品的产销表现和存货水平左右工业产品价格走势,并决定工业企业效益;供给面景气度回升态势将在工业各行业延续,但增长的先后和速度表现不一;工业出口复苏态势基本确立,但至少在2010年底前出口难以恢复高速增长;如果没有外生性因素的作用,2010年温州工业整体指标将延续2009年的相对低位水平,累计比增速将呈现逐月平稳小幅增长。  相似文献   

12.
由于对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性问题的关注,人口红利问题近期又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在以往的实证文献中,由于在对人口红利的概念理解、研究方法、变量选择方面有很大差异,研究结论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基于经济收敛理论,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在控制了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前提下,考察了人口结构转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省级之间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983—1992年期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快于总人口的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占人均GDP增长的14.1%;而从1983—2009年整个时期来看,人口结构转变所引致的经济增长占整个人均GDP增长的6.9%。分东、中、西部考察发现,西部地区由于人口结构转变而带来的经济贡献要远远大于东部和中部。对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考察则发现,少儿抚养比与人均GDP增长是显著的负向关系,而老年抚养比的影响不显著。上述研究结果意味着,在人口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带来的人均收入的增加,这个值并不一定是正数,当人口转变进入到下一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退休年龄人口,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作用则转变为抑制人均产出。同时,这一增长效应能否在事实上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增长,还要取决于一国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以及教育政策。对于劳动年龄人口快于总人口的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这一效应有多大,需要谨慎地看待,片面夸大或忽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经济信息化与区域产业组织结构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活动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必然导致企业组织同时朝向大型化和小型化两个方向发展:多部门、多区位企业是区域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主导力量.它起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构造区域空间结构和提高区域扩张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作用;中小企业及其网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补充作用,双方共同成为区域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鞍山是沈大黄金经济轴带上的重要支点,其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空间布局是沈大黄金经济带中部隆起的关键因素。本丈分析了鞍山地区产业结构呈现的二元性、单一性、资源型、产业关联性弱、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特点,提出了鞍山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要建立以钢铁产业为主导产业体系链和以产业互补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群、做强矿产品精深加工业集群的思路,并提出了鞍山地区产业空间布局要以中部鞍海经济带为轴线进行轴带集聚,合理布局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矿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5.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1997—2010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和三次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提高具有不同的正向作用,FDI对三次产业增加只有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2005年后,FDI进入第二产业有减弱态势,而在第三产业表现增强势头。因此要利用有利时机加大FDI进入第一产业的倾斜性政策导向力度,引导FDI对第二产业的技术性和高附加值性输入,加强改革,加大第三产业对FDI的开放力度,发挥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总结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经济开放程度和政府规模的几个主要理论阐释。利用1992年到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检验了对外贸易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关系。我们发现,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省级政府的支出和收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我们认为,实证分析的初步结论支持了理论界关于对外贸易扩大政府规模的假说,并且反映了经济活动部门间转移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空间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根据CRn指数、HHI指数、产业空间基尼系数和E指数来分析评价中国汽车产业集中现状。经过计算和具体分析表明,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总体偏低,并且近年来有所下降。本文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较低主要是由于进入壁垒低和地方政府分割市场、需求多层次性和汽车进口政策、民间资本和产业政策等的影响造成的,并提出了提高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了陕西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陕西省改革开放27年来,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比重呈现为对数递减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现为一种不规范的演变;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为对数增长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三次产业结构与人均GDP的数值关系,提出了以第二产业为核心.促进陕西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升级;发展关中核心区域,辐射带动陕南与陕北边缘区域的省域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2001—2008年海西经济区20个地市产业结构相关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表明第一产业比重变化对劳动效率有负影响,对资本效率和经济规模则有正的影响,而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对资本要素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对劳动要素效率和经济规模具有正的影响。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