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璐 《新闻爱好者》2006,(5S):36-37
贾祖璋(1901年~1988年)是我国科普小品的开拓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一位科普编辑家。他一生以卓有成效的编辑实践,在繁荣科普书刊出版、培养青年科普编辑和科普作等方面,为我国近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天,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普出版工作的大环境下,研究和学习贾祖璋先生的科普编辑实践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陈江 《出版科学》1999,(2):20-21
胡愈之是一个伟大的文化惊叹号,一个响亮的名字。然而这位前辈有着今天聪明人看来很不合时宜的脾气或个性,他“是默默奉献的长者,多做少说,乃至只做不说”(该文集编者戴文葆先生语);“他为邹韬奋,为许多作家编刊了文集,就是没有考虑他自己的文集”(其亲属胡序介先生语)。不过,历史终究是公正的,它有着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者说很会捉弄人的机制:有的人生前尽管多么威风,拼命为自己树立丰碑,可惜历史仍然把他忘了;有的人倒并不想名垂青史,历史却记住了他,而且永远永远地。《胡愈之出版文集》的编辑出版,正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3.
要提笔写许淇先生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在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心中,用“大师”、“大家”,甚至“泰斗”来喻其分量毫不为过。作家、诗人、画家,60年的笔墨春秋,许淇先生在咀嚼塞北风沙的日子里,汲取草原天地之精华,倾洒腹胸经纶之荟萃,成就了他著作等身、画页满廊的文学艺术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艺术界知名作家、画家的坚实地位。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王金玉档案学论著》。当我捧读这本书时,平静的心绪不由得翻腾起来,王金玉教授的音容笑貌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是1986年暑期过后,我刚刚研究生毕业留校,郑大历史系领导安排我和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毕业的黄俊琳同志协助王金玉老师共同创办档  相似文献   

5.
朱德、罗瑞卿都以曾是先生的学生而为其荣。  相似文献   

6.
刘冬梅 《出版参考》2005,(11):37-38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阖然长逝,留给人世间无尽的追思。中华大地,人们不约而同地缅怀着大师正直、真诚和高尚的灵魂,重温着《家》《春》《秋》里激流般青春的浪花,回味着《随想录》朴实的语句中的深沉反思情怀……而我,身为一位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回眸凝望从一个世纪的风雨中蹒跚走来的身影,追溯巴老在文学出版舞台上曾经纵横驰聘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7.
叶至善 《出版史料》2006,(2):64-64,65
百年寿叶至善亲朋多慷慨,赠我百年寿。百年亦复佳,还须惫累酬。事事挂心间,并驱脑共手。自苦何乃尔,戚戚习已久。1998.11.11蝶恋花叶至善乐在其中无处躲。订史删诗,元是圣人做。神见添毫添足叵,点睛龙起点腮破。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怎解眉间锁。句酌字斟还未妥,案头积稿又成垛。1998年4月底致贺龄华的信(2004年9月22日)龄华妹:祝贺您父亲的文集终于问世了,我由衷地替您高兴,替您的父亲和母亲高兴。十多年来,也许二十多年了吧,您放不下心又放不下手的,就数这一件艰巨的工作了。您满心怀着成功的喜悦来看我,我却睡得如此之酣,醒来看到放…  相似文献   

8.
严文井先生     
严文井先生走了。孩子们永远地失去了一位熟悉的老朋友;我永远地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前辈和老师。我对严文井先生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喜欢他的童话,也不仅因为景仰他的为人;我怀念严文井先生,还因为在我前进的路途上,曾经得到他的帮助。他不止一次地给过我支持和鼓励。1978年夏天,我所在的研究室(国家出版局设在版本图书馆内的审读处)解散。老同志各自归口到原先所在的文化、新闻或出版机构,而我们一些从大学分配来还没有几年的年轻人,则面临一个重新找工作的问题。在这个岔路口上,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因说来也很简单:还…  相似文献   

9.
今年正值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七十周年,长征这一史诗般的英雄壮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长征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北京,有一位从革命老区走来的钟情于红军长征题材的作家,他就是中国工人杂志社名誉主编郭晨.几十年来,郭晨一直勤恳耕耘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传记和影视创作领域,出版过<贺子珍>、<万水千山只等闲>等12部长篇传记作品,编剧了<特殊连队>、<遵义会议>等十多部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0.
关于梁思成和林徽因,坊间各种版本的图书太多太多。或是聚焦他们的婚姻,或是重绘两人的才学。但如果真正走进梁思成学术,翻阅一本本翔实的《梁思成全集》,就会感到,还有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该被低估更是不该被忽视的。梁先生学术思想之所以能够如此真实、全面、系统地披露于世,正是这个人不辍努力的结果,她就是林洙。  相似文献   

11.
翻开现代文学史,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鲁迅、茅盾、巴金、叶绍钧、林语堂、郑振铎等大家的名字。他们都是著名的作家,同时,也都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们在勤奋写作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又编刊物、办杂志。为培养文学新人不遗余力。他们一人兼具创作与编辑两种技能,同时使用着两种武器。  相似文献   

12.
相声大师马季不幸辞世.举国震惊.不少人闻噩耗泪如泉涌,不少人赶去为他送行。在这令人哀痛的日子里.勾起我对一段尘封历史的回忆.那就是29年前我采访马季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13.
2003年9月11日,正值中秋佳节,我拨通了刘白羽先生家的电话.小汪秘书说:"你也好吧,我听出了你的声音,你是通州区政府的杜大夫,请稍等."一会儿听到先生的声音,我赶忙说:"刘老,今天是中秋,首长委托我去拜访您,您看何时方便并再一次正式邀请先生您来通州,来张家湾,来家乡看看."  相似文献   

14.
15.
辛之先生的艺术和文学成就,举目共仰,无须我再赘述。此文记述的仅是我与辛之先生十多年交往中留下的一些难忘片断的回忆,虽然多是一些琐事,但从其中却能窥见先生超凡脱俗的风范与人格。  相似文献   

16.
资中筠是当下不多的可以被称之为“先生”的女性学者,在采访她的时候,我处处体味到“先生”特有的温雅和涵养。  相似文献   

17.
荣根满不是专职新闻工作者,只是业余报道员,却荣获了上级授予的“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他也不是干部,只是医院药厂的一名药剂员,却被《新闻三昧》评为优秀新闻干部候选人。奇怪吗?一点不奇怪。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是因为他  相似文献   

18.
朱祖希 《北京档案》2006,(8):12-14,37
编者按:大凡研究北京的人,几乎都知道侯仁之先生,他被人们称为"北京通".然而,据我们所知,侯仁之先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仅仅是北京.为了对侯仁之先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刊特地邀请他的学生朱祖希先生撰写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民族是崇尚英模的民族,我们的时代是英模辈出的时代。宣传讴歌英模人物,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扬时代主旋律的需要。然而,过去媒体在宣传英模人物时.有时不免失之偏颇,即人为地、有意识地将英模其人其事加以拔高,仿佛不如此,不足以展现英模人物的高大形象。作家映泉先生在长篇报告文学《于无声处响惊雷——王涛事迹纵模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对劳模王涛的宣传,却没有这种偏颇。  相似文献   

20.
真正的诗人 曹辛之是江苏宜兴人,在家乡这片人杰辈出的福地,他从小就养成了酷爱书籍和写写画画的习惯。1936年他十九岁时,即在中共地下党员吴伯文、孔厥等同志领导下,创办了文艺刊物《平话》,但只出了两三期,便遭到查禁。抗战爆发后的1939年,曹辛之奔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和鲁艺美术系学习。1940年夏,被派到韬奋先生直接主持下的生活书店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