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1980年J59《中华人民共和国展览会》小版张的发行,开创了我国“小版张印刷”邮票的先河。在《集邮》杂志1997年第9期的新邮预报中,《黄山》、《天坛》两套邮票均注明“为小版张印刷”。同是小版张印刷,《黄山》是小版张,《天坛》却是一般小型邮局全张。这说明,“小版张”一定是“小版张印刷”邮票,但“小版张印刷”邮票却不一定是“小版张”。本就是对这种“小版张印刷”邮票进行探讨分类。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集邮”?“集邮”从字面上解释意即“收集邮票”,收集邮票做什么?一般是满足收藏癖好或怡情益智,培养正当的休闲娱乐,或会友共赏,发展人际关系。如同学中有人集邮,影响所及,大家跟着集,或同事朋友之间亦是如此感染,这在物质较缺乏,休闲娱乐不足的年代,确是一个非常实惠的嗜好。但集邮也是一个花费很大的娱乐,没有多一点的经济来源,也是玩不起的,因为每一个对集邮发生兴趣的邮迷,无不梦想拥有较好、较珍贵的邮票。这种欲望无时无刻不在脑中盘旋,但却不容易如愿,除非你家财万贯,可以尽情地花大钱购买珍贵邮票。否则,尽管你喜爱邮票的热情在燃烧,望着珍贵邮票却只好看着流口水,到最后总是失望地停下来或暂时离开集邮,因为实在玩不下去了。这就是“集邮”收集邮票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几乎所有的集邮教材都写“邮票的属性”,不外乎说:邮票的基本属性是邮资凭证,派生属性是化载体和特殊商品。在介绍邮票的化属性时,罗列它们的传播功能、艺术功能和史料功能;在论证邮票的商品属性时,主要强调它们的增值功能和投资价值。  相似文献   

4.
帽子戴错了     
刘祖鞭 《上海集邮》2002,(10):15-16
清代,男子的冠帽分为礼帽和便帽。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式又分为冬天戴的暖帽和夏天戴的凉帽。《燕京岁时记》:“每至三月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礼部奏请。”  相似文献   

5.
“史无前例”时期,自我“革命”掉此前收藏的清代和民国邮票,仅留存一些解放区和新中国邮票。1984年,在整理邮票时,发现一枚民国印花税票加盖改作金圆邮票复加盖改作“人民邮致暂作”的邮票,但在所有的邮票目录上都查找无着。经过研究,认定它是一枚未见经传的邮票,1985年写就论文,于当年全国集邮联在黄山举办的解放区邮票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并附图公开发表,后来,此票即由区票目录作为“太湖加盖”的第9种加以收载。  相似文献   

6.
陈利敏 《中国集邮》2001,20(10):35-35
今年邮市高唱的“春天的故事”,终于在极度炒作、公司偷偷地乐和炎炎酷暑中成为“绝唱”。许多邮品的价格跌到了春天时的1/2,甚至1/3,“奥运”双联从280元到120元。“生肖蛇”小版从290元到140元,“聊斋”小型张从51元到24元,“神舟”小版从260元到110元,“神舟”大版就更别提了。今年新邮再度出现大面积打折现象,达到了80%,而且其折扣之深也令人费解,新发行的套票一面世就打到了6-6.5折,看来现在1700万的量和原来3000万、4000万的量没有多少区别,折扣都一样打。  相似文献   

7.
无面值邮票     
柳承美 《中国集邮》2001,20(10):19-19
面值,是邮票的三大要素之一。但是,有的邮票没有印邮资面值,而印有邮件种类名称或代表特定面值的字母(或字),这些邮票都被人们称之为无面值邮票。如集邮十分熟悉的我国区票中的珍邮——“稿”字邮票,就属于无面值邮票。  相似文献   

8.
黄山 《上海集邮》2003,(4):24-27
自从1840年世界第一种邮票“黑便士”诞生以来,邮票的形式已有很多变化。最早的变革要算齿孔的出现,在邮票四周打上齿孔,使大张邮票的分离变得容易.从此也使邮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带齿边的小纸片。印刷技术的进步是使邮票改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使邮票的画面精致逼真。绚丽多彩,不但是一枚邮资凭证,同时也成为一件袖珍艺术品,吸引许多集邮。  相似文献   

9.
《中国邮票史》(第八卷)的读来信,对该书关于普16邮票名称的表述提出质疑:一是为什么称普16为“革命纪念地”,而人民邮电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却称为“革命圣地图案(第四版)”?二是为什么正称“革命纪念地”,而附录《邮票一览表》称“革命圣地图(第四版)”?  相似文献   

10.
晓涛  徐凯 《中国集邮》2001,20(10):14-15
奥林匹克的“圣火”已燃烧了2000多年,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成为体育界最为盛大的节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宣言已成了促进人类身心和谐发展的座右铭。奥运会在促进体育发展的同时,增进了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它是促进人类相互理解的纽带和桥梁,是提倡和平、保持安定、促进繁荣的全球运动。奥运会标志性的建筑,显示了国家的科技水平、建筑水平和装潢艺术水平。近年来,奥运会的规模越来越大,许多国家都是举国上下齐心合力争奥运、办奥运,因此,奥运会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邮票的齿孔     
所谓邮票的齿孔,即各枚邮票撕开后,邮票边缘凸出的部分称为“齿”,凹进去的部分称为“孔”,合起来称为“齿孔”。1840年5月,“黑便士”邮票面世时,邮票是没有齿孔的。出售邮票时只能用剪刀或用刀将邮票剪开或裁开。1854年1月,英国首先正式发行了打有齿孔的邮票,使邮票可以方便地撕开。可见,齿孔是为了方便邮票使用而诞生的。但是,由于齿孔的形状、齿与齿(或孔与孔)之间的距离等不相同,齿孔很快就成为集邮研究邮票的重要内容之一了。齿孔的形状一般是圆形的(见图1),但不是惟一的。齿孔的形状种类很多,如点线齿、直线齿、斜形齿、方孔齿等。齿孔也有疏有密,为了表达各种邮票的齿孔情况,统一用“齿孔度数”来表示,即在20毫米的长度内有多少个齿和孔的数量来表示。  相似文献   

12.
克东 《中国集邮》2001,20(7):22-22
1968年底,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12月22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以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一中心思想,成为“革”期间美术创作的主题之一。当时署名为“上海市逸中”的《毛主席的红卫兵——向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同志学习》水粉画(见下图)就是代表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卫东 《收藏》2001,(8):64-65
1840年邮票问世以来,无论艺术家把她打扮得如何婀娜百态,但总体是以方方正正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故有“方寸”之说。随着集邮活动的开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标新立异,一些国家的邮政部门出于商业利益的需要大量发行邮票,除题材新颖、印刷精美外,还在形状、材料、齿孔上不断创新,各种异形邮票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4.
爱尔兰有蛇吗?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最近看到了一则流传甚广的,有关爱尔兰人巧妙利用动物的奇闻。奇闻讲爱尔兰的冬天冰天雪地,在铺满冰雪的道路上,蹒跚缓行的老人们手拄的“龙头拐杖”,竟然是一条条冻得直挺挺、硬梆梆的蛇。还说爱尔兰人不但用蛇做拐杖,而且别出心裁地把一条条冻成“花环”的蛇,拣回家穿成串,编成门帘挂在门前,用来挡风御寒。待到来年春暖花开,这些苏醒过来的“龙头拐杖”和“门帘”们,便会知趣地溜走。  相似文献   

15.
单留 《上海集邮》2001,(4):31-31
“磨剪子来,抢菜刀!”这是许多人都熟悉的磨,刀人的吆喝声。磨刀虽然是一项微不足道的手艺,不过千家万户都离不开它。在1999年2月葡萄牙的一种机售的自动化邮票上,就有磨刀人的画面(下图)。  相似文献   

16.
红木 《集邮博览》2001,(8):42-42
从80年代初,特别是1985年国内兴起集邮热及集邮投资热以来,出现了一个热点焦点问题,即邮票的发行量,这也足长期以来一直困惑集邮、投资和邮票发行部门的一个难题。以至于有人认为发行量多少为宜也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17.
徐洪 《收藏》2006,(8):75-77
由于是过来人,我对“文革”邮票(图1)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噩梦醒来,百废徐兴之时,就主攻“文革”邮票的收信和研究。现将收集“文革”邮票的几点体会写与同好们交流。  相似文献   

18.
1967年4月至1970年1月,中国邮政发行的19套,80种“”字邮票,倍受集邮界瞩目。1998年,时任亚洲集邮联主席的郑炳贤在福州讲学时说过:中国的“革”邮票同中国的解放区邮票一样,也是独树一帜,征集参展大有前途。事实上,在近年世界或国际邮展上,“”字邮票展品常获高奖。  相似文献   

19.
2006年的JT邮票,给人总的印象是印刷靓丽,色彩丰富,迎合时尚,符合欣赏习惯。但,如何进一步在“质”字上多下工夫,提高这一小型艺术品的艺术档次,还任重道远。掌握“邮票画”的固有特点,并非一蹴而就。即使画稿完美,“浓缩”到小小方寸,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低谷。《集邮》杂志獬曾登载了邮票设计工作者王虎鸣的访谈文章。他不无感慨地说,“中国邮票中的精品仍然不多,尤其在人物题材邮票方面,还超越不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发行过的人物邮票”,“中国邮票要走的路还很长”。王虎鸣的这番话是真话实话,是作为设计了87套邮票的专业工作者在大量实践之后的理性认识。因为集邮者对邮票设计的要求也不仅仅满足于贴信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云纹     
贾关法 《上海集邮》2002,(10):19-19
悬浮于空中的云,在我国古代被视为上帝降祸、赐福的预兆。《周礼》记载:“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左传》等典籍记载:黄帝受命之时,天上出现景云,故黄帝以云记事,百官师长皆以云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