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在自然和自然的自在运动是完整的马克思自然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原则是有局限性的,实践只是形成人化自然的因素之一,它不能解释自在自然和自然的自在运动.把“人化自然”说成是马克思自然观也是片面的.两种主张的提出是对马克思有关文本误读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概念。学术界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大多数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人化自然”,也就是主张从实践、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实,马克思的自然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文章主张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不同的维度来阐释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多重性[。1](P29)  相似文献   

3.
对施密特自然概念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为文本依据,通过施密特对哲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概念的实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阚中的自然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经过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介的自然、非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而不是哲学唯物主义所认为的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继而进一步指出了施密特对马克思自然概念解释的理论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人化自然“是实践的创造;实践推动了“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劳动创造了客体的美,也使人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从而产生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  相似文献   

5.
阿尔弗莱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基础,并且他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和立场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重释,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理论即批判唯物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的,而是方法论的,也即马克思否定科学的、世界观的哲学。马克思是在非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概念的,并以“非本体论唯物主义”作为他自然观的基础。不是所谓的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这样,施密特突出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的哲学旨在批判“第二自然”和突出主客体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自然观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部分内容,自在自然能够不断地向人化自然转化。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人类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类社会内部正常的新陈代谢关系的断裂,而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则是恢复和维持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实现人类社会内部“和解”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解”的最终答案。  相似文献   

7.
阿尔弗莱德.施密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基础,并且他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和立场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重释,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理论即批判唯物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的,而是方法论的,也即马克思否定科学的、世界观的哲学。马克思是在非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概念的,并以"非本体论唯物主义"作为他自然观的基础。不是所谓的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这样,施密特突出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的哲学旨在批判"第二自然"和突出主客体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8.
嵇康的“自然元气论”是他的哲学本体论,也是他人学思想的出发点。他的“自然”范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概念,其主要含义乃是自是和自在。所以,在人学的意义上“自然”就是自由境界,“自然元气论”是他的哲学出发点,“越名教而任自然”则是他的哲学的归宿。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则乃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石。因而对它如何认识和理解,实际上也就是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和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也正是首先从这个问题开始的。他们共同的突出特点就是只承认社会领域、思维领域的辩证法,而不承认自然界本身有辩证法则。他们有的是对此持全面地公开地否定态度。美国的胡克和诺曼·莱文就是其中的代表。菜文说,马克思讲的自然是“人化自然”、“历史化的自然”、“为我的自然”,没有离开人的自然。南斯拉夫的米·坎拉尔加也说恩格斯讲的自然是“自在的自然”,是没有人的,因而是没有意义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  相似文献   

10.
“人化自然”命题曾以其特有的新鲜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理论热情,问题在于究竟怎样理解这个例题的真正涵义。考察“人化自然”命题要从理解和把握异化劳动逻辑的二重性入手。从马克思《手稿》的逻辑思路来看,“人化自然”是作为异化劳动逻辑的自然前提给予的。这个命题内涵着合理性与虚幻性的二重特征。从审美关系和人生价值的抽象意义来说,应该承认这个命题具有最高的合理性,然后这种合理性所展现的美好图景仅仅存在于哲人的头脑之中。在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中,则从来未曾出现过人自身与自然界之间的完全和谐与统一的状态。“人化自然”命题之所以存在二重性特征,归根到底由于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完全走出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思想基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社会自然观”与现代人的环境责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社会自然观:一切社会领域的自然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人化形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是社会历史过程的能动的主体承担者。当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严重困扰,其根源不在于自然界,而在于人类自身。因此,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从人本身去求解,即着重于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特别是人的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具体实践行为的自醒自觉,从而切实负起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是从人的自然存在到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存在在本质上是人类的生存关系的存在。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既不是物质,也不是实践,而是人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中通过人的历史运动而实现的社会存在。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在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奠定的人类学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位后期代表人物,对他的“马克思的自然观”国内外研究者意见颇多分歧,因此,有必要对他的这一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予以准确的文化定位。这一研究不仅对施密特来讲是必要的,而且对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也是十分必要的。施密特在讨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基础上,将马克思的自然观视为是实践论的,而恩格斯的本体论的自然观,列宁的反映论的认识论,都与马克思的自然观有歧异,并存在一定不足。事实上,马克思的自然观与恩格斯、列宁的自然观并不存在分歧,只不过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强调的侧重点不同罢了。这极易产生误解,而施密特的失足就正好在这里。尽管如此,施密特在自然观上客观地论述、充分地强调马克思的实践论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创立唯物史观存在内在联系。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理性、自由——人本身——劳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认识到先前一切哲学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源——不懂得“实践”的革命意义。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阐发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以其与时俱进的超越性和富于人情味的鲜明理论品性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据此,本文沿着马克思探索人的本质的思想历程综合考察了人的本质,并强调人的本质的完整实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和谐统一,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内在动力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仔细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发现,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和创造的动物,人的本质的实质内容是实践,社会性是其外部特征,而人性可归结为人全面的、发展的、合理的需要。要把保证自由个性与满足人的需要作为人的目的,把从事创造性实践活动和处理社会关系作为迭其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哲学研究的主题,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体系的主线。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实现了对以往生态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人的类本质问题。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可回归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原初态度——对人的类本质的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