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秦思 《中学生英语》2023,(4):95-107
20世纪70年代迄今,美国出版多部中国禅诗英译选集及禅宗隐逸诗僧诗作单行本,英译中国禅宗诗歌逐渐形成中国古典诗词在美译介一个醒目的翻译诗学特征与诗歌翻译次场域。禅诗翻译既是翻译文学,也是诗歌文学和宗教文学。本文试图从禅诗英译发生时美国的宗教、文学、以及诗歌翻译三个方面回溯与梳理禅诗英译次场域形成的历史脉络,再现禅诗英译在美的滥觞与发展。归根结底,禅诗翻译的形成与建立,源自宗教、文学与翻译场域的历史互动与对话融合。  相似文献   

2.
二战以来,美国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逐渐体现出生态译诗的翻译诗学特征。欣顿作为其中重要的代表性翻译家,对山水诗的生态译诗表现出鲜明的翻译陌生化性。其翻译运用了形式模拟译诗体与文化厚译,实现了翻译充分性,再现了山水诗的独特诗歌形式,阐发了道禅哲学意境下的荒野宇宙观,体现了他对山水文化精神本真性的追求。我们认为,欣顿译诗独树一帜,产生了翻译审美的新奇性,揭示了山水诗的当代世界文学性与生态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禅是宗教,诗是文学,禅与诗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禅诗既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宗教史上一块瑰宝.  相似文献   

4.
沈火种 《江西教育》2006,(12):30-31
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佛教,其真正的创立者乃六世祖惠能。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禅宗的精髓。惠能提出的“顿悟”学说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取得了禅宗正统的地位,一时蔚为显学,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诗禅合一,相互作用,更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恰如元遗山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诗与禅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趣:“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一个“悟”字,道出了诗道与禅道的会通之处,“悟”字也点出了充满东方智慧的奇妙…  相似文献   

5.
禅是佛教精神的精髓,诗是文学殿堂的奇葩。禅诗是诗僧诗人的参禅悟禅之结晶,它以其禅味寓其理,以其诗味耐人吟咏,以其依托自然意象的描写,来悟出禅理,启迪人生。禅诗意境深远,韵味十足。基于去妄归真,万法虚空,性本清净三个诗主题来探讨禅诗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思想的土壤上逐渐发展,并且最终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在唐朝,随着文人对佛禅的接受和拓展,诗与禅开始了相融相通。这样的结果使诗与禅各自的文化都有了新的发展,诗境中蕴含着禅理,禅境中蕴含着诗韵。于是,诗境与禅境在一定意义上有了审美联系。  相似文献   

7.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精神和信仰。古代汉诗的禅诗传统源远流长.但现代汉诗中的禅诗较少。新诗草创期的一些诗作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诗歌中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倾向,21世纪新禅诗真正问世。新禅诗诗人的生存方式和诗歌的写作方式,对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多数所谓的新禅诗思想境界与艺术质量并不高,很多是将“神性写作”与“人性写作”混为一体的诗作。优秀作品常常出自居士之手,包容冰是其中的优秀者,代表作是《拈花微笑》。只有修行深厚的佛的信徒与诗艺高明的诗的信徒才能写出好的新禅诗。新禅诗写作具有诗歌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对传播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禅诗是禅与中国古代诗歌相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诗歌类别。禅诗以禅为体,以诗为用。禅力求通过主观心灵的直觉观照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创造中的情景交融和言外之意等特征极为相似。禅选择以诗为载体是中国古代诗歌具有与禅意表达独相契合的内在联系,即意境。禅诗的美学价值即禅诗意境。禅诗的意境表现有五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佛教.其真正的创立者乃六世祖惠能。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禅宗的精髓。惠能提出的“顿悟”学说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取得了禅宗正统的地位,一时蔚为显学,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诗禅合一,相互作用,更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恰如元遗山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诗与禅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趣:“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相似文献   

10.
禅偈在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样态,如玄言禅诗、白话禅诗、山水意境禅诗、宫体艳情禅诗等.宫体艳情禅诗创作于禅门大德之手,写画闺中情怨和男女私情的宫体诗与禁戒酒色的佛禅思想在诗中奇妙结合,对此类禅诗的解读不能单纯从文字表面去理解,否则其中暗喻的佛禅义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漏失.  相似文献   

11.
教师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所生活的团体及其文化是教师文化的主要根基,主要包括学校文化、年级组文化和科组文化,统称"单位文化"。"单位文化"孕育了教师文化,单位文化的重建则是教师及其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夯实校园文化的基础,凸显校园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创造校园文化品牌,实现校园文化共享。  相似文献   

13.
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法治文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特定的社会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制度性法治文化和精神性法治文化两种。校园法治文化既是以法治为取向建构校园文化的结果,又是法治文化在校园这一特定区域独特的表达形式,因此具有文化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双重特征。鉴于校园法治文化的自身特点,校园法治文化的培植应当以现有学校类型及文化...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族文化模式与类型属于草原文化圈的游牧文化。哈萨克族文化是在由四大畜文化、苍狼文化、白天鹅文化、宗教习惯文化、色彩文化、数字文化为主干,在自然生成的元典文化基础上生发的特殊文化、世俗文化的集合体。以哈萨克族文化生成期为视角,可以分为十一个时期,以哈萨克族文化特征为视角,可以分为九个时期。哈萨克文化的分期与分类工作对哈萨克文化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系统,从整体上讲是一种重伦理、轻科技的文化。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科学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了其思想观念的更新,使处于主流地位的伦理文化逐渐被科学文化所取代,并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科学文化体系。大概分三个阶段,从明清之际到新文化运动前,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文化观的萌芽时期。从新文化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这是科学文化开始与人文文化相区别,走向独立的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是科学文化形成完整体系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学校文化及其建设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共同享有和认同的行为取向、期望、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态度的统一体,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群体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学校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学校一项长期的、深层次的、高品位的建设工作。现代学校的打造,最根本的实质就是学校文化的建设。本文在阐述文化、学校文化的内涵、学校文化结构的形态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构建与传播存在缺陷,历史文化未能得到深入挖掘,特色不凸显,传播内容和渠道零散。湖湘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抗战历史是衡阳文化的核心所在,应该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深入挖掘和整合传播,促进衡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要折射出校园人的精神追求;制度文化建设要侧重于把精神文化建设制度化;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大学精神的铸造。  相似文献   

20.
临沧世居民族是创造临沧文化的主体,是他们在开发临沧、建设临沧的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沧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肇始于澜沧江干流及其支流的新石器文化,历经沧桑,明清之际发展成为包括多元民族文化、移民文化、边地文化、跨境文化、以山地文化为主的内陆文化共同构成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