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间歇训练法分类的研究,揭示了不同间歇训练法的特点,从而为实际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揭示了不同间歇训练法的特点,从而为实际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在学校业余田径训练中,就以下内容进行了分析:如何灵活运用间歇训练法,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提高糖酵解与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和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应用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和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提高肌体抗乳酸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快速提高持续运动能力,迅速提高学生的中长跑成绩。  相似文献   

4.
间歇训练法在800M跑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800M跑集速度、速度耐力、耐力于一体的特点,间歇训练法采用不同的间歇时间、跑动的距离和强度,发展运动员非乳酸供能,肌糖原、无氧酵解及有氧代谢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杨艳 《中国教师》2009,(Z1):212-213
800m跑是田径比赛中对体能要求较高的项目之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依据女子800m项目训练特点,结合间歇训练法的训练原理以及田径运动发展的新趋势,分析间歇训练法对800m项目训练的影响,提出对女子800m训练的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女子800米跑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6.
一、间歇训练法的基本含义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较大强度以上的项目,进行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反复进行练习以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7.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训练的强度、距离及两次训练之间的间歇时间进行严格的规定,通过不同的间歇手段,使受训者的机体在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第二次训练,从而使受训者比较省力地完成较大运动量的训练,推迟疲劳感的出现,增强受训者的体能与耐力。运用间歇训练法的关键是把握好间歇的时间与合理地安排每次练习的强度与内容。  相似文献   

8.
以系统论的观点探讨模拟训练法的运用问题.在分析模拟训练法构成要素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剖析同态系统构建过程,并对模拟训练的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模拟训练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亟待解决的问题。选取河北省石家庄二中和石家庄15中的部分肥胖高中男生为实验对象,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索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我国高中肥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并与目前的体育课程内容进行对比,研究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在我国中学体育课中普及的可能性以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间歇关系到施工进程和施工质量,合理确定施工间歇,是施工企业实现工期和质量目标的基本保证。本文首先对建筑工程施工进程中的主要施工间歇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合理确定建筑工程施工进程中的施工间歇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对正确编制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进度计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就是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要把培养职业能力与培养职业道德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实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尤为重要。对于智能实训,要建立多层次的实训模式,完善多元化实训方式,从而提高实训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实训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技能的起点,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实习和就业的接口。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针对高职理工类专业特点,探索出高职实训的“五步”教学法,即导学、预习、讲解、操作、点评。经过实际操作运行发现,“五步”教学法使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当前,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已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木模式,并对其定义、结构和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总结我区中小学校本培训的模式和方法,提出适合我区实际情况的培训模式,同时强调目前校本培训中需要重视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九个方面讨论了中锋策应传接球训练方法,对提高中锋策应传球技术,发挥中锋的威力,有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要开拓性地搞好大学工程训练,必须重视大学工程训练方法的创新。从发展的角度看,其主要方向应当采取“多学科复合型、前沿比较型、课题研究型、实践创新型、产学研合作型”等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8.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口径宽,就业对口率低的状况,与专业脱胎于地理学基础学科的自身特性有关。该专业普遍采用的重新定位、分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专业与职业之间的相关性,但并没有根本解决对口就业问题。进一步改进的相关策略主要有:构建开放灵活的课程选修制度,强化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致力于良好的人文教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