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在各类教育中都得到了普及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由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目前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说法不尽相同,比如:在我国2004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文件中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建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怎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让学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有效,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信息技术课拥有为数众多、编写体例不一的各种教材,比起其他传统学科只有几套教材可用,似乎堪称幸福。但为什么在很多地方,信息技术课依然不能够成为一门鲜活的课程,究其原因,信息技术教材的问题不可不说。作为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教材应充分体现学科的特点,符合课程开设的目标。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但现在大多数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编写、选用、审核等各个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从根本上束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辨折清楚目前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广大使用教材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教材,摆脱因教材不适用给信息技术课程带来的影响。更需要早日建立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的教材体系、本文就是一些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对教材问题的方方面面所做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职校生是未来的技术劳动者,如今信息技术在劳动中的应用是广泛而深入。职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提高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社会需求,显的尤其重要。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职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提出通过课程开发、改革课堂模式和构建符合信息素质培养的教学环境,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职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也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在平时找到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式,在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发展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注重人机对话的操作实践,这一独特性决定了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据此,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把计算机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和相应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是一门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新兴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符合新课改理念和信息技术学科特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在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将学生的创新这一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师观念、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特点,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符合小组合作的探究式教学理念,适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际运用,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符合地理学科特点,有利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但是目前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观念落后,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和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要主动学习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并积极面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成性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位社会公民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将计算思维融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具有计算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合格数字公民,是当今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研究旨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征、实际情况与存在问题,为制定符合数字时代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实践能力,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必经之路.因此,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符合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只有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创新教学,才能促使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地理教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地理课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学信息资源,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还应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网络化的地理教学有很多优点,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下的高师“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师资的匮乏赋予了高师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课程的开设应以培养能够胜任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合格教师为目标,以新课标为指针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训练执教基本功及教学研究能力,将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期望该课程的开设能与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接轨,能给基础教育系统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信息技术教育人才。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定位直接影响该课程的发展.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基本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这样的定位,是信息社会的需要,是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符合STS教育理论的.  相似文献   

15.
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主阵地。目前,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存在课程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应构建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推进学生本位视角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多元化教学评价,进而推动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应用广泛的现代信息技术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教学要求,时下用"任务驱动法"来指导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让学生主动的发展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7.
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时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是核心;内容则包括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同时还提出了进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对策,这些对策影响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初中学校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而初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化特征比较明显的阶段,教师要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效率,则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点来开展分层教学,保障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课程因其特有的教学环境,决定了与其它学科课堂管理的不同,加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管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在分析课堂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着重从建立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课堂规章制度、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律能力和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入手,探讨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管理。  相似文献   

20.
高爱华 《教师》2012,(34):42-42
高中信息技术属于基础课程,对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新课改精神,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积极探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的学习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文章探讨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