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是一种美,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一堂优秀的音乐课始终贯穿着一个“美”字,充满着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内涵,其中以教师的教学语言最为突出。音乐课中“美”化的教学语言,可以提高音乐课的审美价值,促使音乐课的艺术化,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音乐美的特殊魅力.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普遍喜爱并乐于接受。音乐课教学使学生在对美的享受中轻松愉快地接受了另一种美的教育,纯净、优化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因此,音乐课教学对学生的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丁文君 《职教论坛》2002,(24):51-51
音乐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那么“情”从何来?从教学内容中来。离开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情感感染力就成了无源之水。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因此,音乐课中应该贯穿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具有引导、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可以说音乐课中,情感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作为音乐教师,上课时必须以情动人,运用体态语言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效应。小泽征尔的一个手势,陈燮阳每次长发的甩动,一个眼神,都是对音乐无穷魅力的精…  相似文献   

4.
音乐课堂教学是展示音乐教师教学艺术、教学魅力的舞台,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主阵地。那么,音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喜欢音乐,尤其是喜欢音乐课呢?我们应娴熟地驾驭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无限欢乐中探索音乐天地的奥秘,在音乐美的艺术氛围中感悟人生,在师生唱和的交融中完成音乐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以迫切的心情期待着下一次音乐课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李新惠 《考试周刊》2014,(19):171-171
<正>我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已有二十个年头,对如何上好小学音乐课有一定的教学经验。音乐课作为审美教育课,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乐趣和更多的美的享受,那么音乐教师如何才能上好音乐课呢?下面我谈谈体会。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语言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语言是教学活动的灵魂,音乐教师要懂得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引导和感染学生。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让课堂语言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  相似文献   

6.
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系列课内外的音乐教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使音乐语言、音乐形象逐渐变得清晰可见,让音乐的美强烈地感染和陶冶学生,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具有音乐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李采霞 《海南教育》2008,(6):114-114
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系列课内外的音乐教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使音乐语言、音乐形象逐渐变得清晰可见,让音乐的美强烈地感染和陶冶学生,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具有音乐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于佳 《教育艺术》2007,(8):76-76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过程,并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情感,传递着情感.全国特级教师孙双金曾经说过:"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孩子必须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而部分学生无精打采,无所事事,甚至昏昏欲睡."如何使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都在美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并由此爱上音乐课,这是音乐教师必须重视的.  相似文献   

9.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直接塑造人的心灵美、语言笑、行为美和体态美。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培养了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音乐教学是教师教学中,把曲目与自我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感知的音乐形象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使音乐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使其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这对学生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能够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王冀艺 《考试周刊》2009,(38):219-220
音乐教学要标新立异,更新观念,改变学生喜欢音乐又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激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本文从创造师生交流机会、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中心的教育,每一位音乐老师都应该以教育学生知道音乐的美,制造音乐的美为己任.音乐课既是审美感知的过程,又是师生双方共同探索、认识与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审美为中心、遵行审美教学的规律来实施的.  相似文献   

12.
音乐课堂教学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教育魅力的舞台 ,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主阵地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喜欢音乐 ,尤其是喜欢音乐课 ,如何娴熟的驾驭着学生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在无限欢乐中探索音乐天地的奥秘 ,在音乐美的艺术氛围中感悟人生 ,在师生唱和的交融中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让学生以迫切的心情期待着下次音乐课的到来。这是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一、赏识加鼓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说 :“赏识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 ,生命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 ,势不可挡的。”赏识通俗的解释就是“看得起”,对学生而言 ,就是“你…  相似文献   

13.
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展示音乐老师教学艺术、教学魅力的舞台,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主阵地。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喜欢音乐。我们应该娴熟地驾驭着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无限欢乐中探索音乐天地的奥秘,在音乐美的艺术氛围中感悟人生,在师生唱和的交融中完成音乐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以迫切的心情期待着下一次音乐课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音乐课的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也应该培养学生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能,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让学生多从音乐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一、多样的听觉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我认为音乐课不是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单纯她“听”,而应该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利用多通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听多遍同样的音乐而不觉得枯燥、乏味,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对这段旋律有了较深的印象(熟悉就会有兴趣),此时他就会感受到音乐的美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宋振凤 《河北教育》2005,(18):35-35
利用好音乐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心理,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从而能认知美、追求美和表现美,并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作用。为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发挥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呢?如何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提高中专音乐课的教学效果,打造音乐高效课堂呢?我认为,改进音乐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8.
音乐课堂教学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教育魅力的舞台,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主阵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喜欢音乐,尤其是喜欢音乐课,如何娴熟的驾驭着学生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无限欢乐中探索音乐天地的奥秘,在音乐美的艺术氛围中感悟人生,在师生唱和的交融中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让学生以迫切的心情期待着下次音乐课的到来。这是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倩 《小学生》2010,(7):57-58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立足实践,我建立了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等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张宝琴 《小学生》2013,(10):74-74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们喜欢音乐""上了还想上"。音乐老师的教学艺术、教学魅力如何在音乐课堂上得到展示,如何达到提高国民音乐素质主阵地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科学引导学生喜欢音乐,尤其是喜欢音乐课,娴熟驾驭学生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无限欢乐中探索音乐天地的奥秘,在音乐美的艺术氛围中感悟人生,在师生互动的交融中完成音乐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以迫切的心情期待着下一次音乐课的到来。《热爱地球妈妈》被安排在第八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