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构建专题网站,探究问题1.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点击电子白板"幕布拖拉")(1)引导学生归纳问题:海底的景色是怎样奇异的呢?海底的物产又是怎样的丰富呢?(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2)探究问题: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海底物产丰富呢?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开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读课题或初读课文后质疑,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但当学生将思考的问题交流以后,教师往往既不作梳理、整合,也不明确重点,以引发更深入的思维活动,而是一句话打发学生:“同学们都提得很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相似文献   

3.
抓课题。我首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作者把什么地方比作林海?为什么把它比作林海?”学生思考后明白:把大兴安岭的森林比作林海,说明其景色十分美丽、壮观。然后,学生阅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林海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抓对比。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作者心目中的秦岭又是什么样子?我引导学生用表格把两者的主要特点填写出来。学生归纳如下:抓句段。我指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精妙之处,如“青松作衫,白排为裙。还穿着绣花鞋”等句子非常准确、形象。我要求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并说一说它们的妙处所在。抓思路。…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启发、讨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特色】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为什么?(领会海的神奇、广阔、美丽、蕴含宝藏和永恒的生命力)那么,什么是“林海”呢?2.范读课文,看录像片你知道“林海”是指哪里吗?你了解大兴安岭吗?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走进林海了吗?有什么感受?(板…  相似文献   

5.
一、初读初读的任务是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一接触课文就认认真真地读书,很快地感知文章内容,这是培养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的起码要求。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有:①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语,捕捉课文内容。如《飞夺沪定桥》要抓住“飞夺”一词;例、站)要抓住“小”;《捞铁牛》要抓住“捞”来体会课文的内容。②从课后思考题体会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把阅读课后思考题做为阅读的一个内容来研究体会。③抓课文的重点。如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总起段、中心句等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④归纳段意,研究课文的…  相似文献   

6.
教学片断:师:初读课文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那么,你发现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吗?(生再读课文交流)生1:课文写了松坊溪的雪景。生2:课文写了松坊溪雪后的景色。我是从“雪止了”看出的。师:你讲得更明确,而且有理有据,不错。生3:我发现课文还写了雪中的景色。我是从“下雪了”看出的。师:你能举一反三,有新发现。所以我们说雪景包括——生:(齐)雪中景色和雪后景色。师:还写了别的时候的景色吗?生4:课文还写了深秋时节的景色。师:(不作评价,追问)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深秋景色的?生4:第6~8自然段。师:为什么你说是深秋的景色呢?生4:因…  相似文献   

7.
[设计意图 ]传授比较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设计提要 ]分四步点拨、讨论、训练 :1 初读感悟  2 分析评价  3 联想引申  4 借鉴吸收[设计实施 ]1 初读感悟默读课文 ,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内容和人物。[要点 ]问题① :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问题② :读后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为什么 ?[简述 ]问题①宽泛 ,学生回答各异 ,但只要与文意相合 ,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问题②实际隐含一个潜在问题 ,即文中人物的形象有哪些 ?(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们 )因此该问略有难度 ,而学生感悟不同 ,回答也会不同 ,不…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案例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思路: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3)文中哪一处具体描述所表现的母爱最让你感动?你能饱含感情地读出来并用一二句话说说理由。汇报小结:文章的中心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概括全文大意;二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完全可以准确把握。第三个问题,通过交流阅读文本的初步感受,张扬了个性,活跃了课堂。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合作学习学生小声朗…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按以下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思考,在积极合作中有所感悟,在主动探究中有所创新,教学效果明显。具体做法是:一、初读课文摇自主思考1郾读题,自主质疑。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从课题上看,你想了解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我想知道狐狸和乌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发生的结果是怎样的?通过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郾初读,理清条理。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理清课文条理的角度思考:(1)狐狸和乌鸦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呢?(2)…  相似文献   

10.
郑百苗 《福建教育》2005,(11A):30-32
[聚焦缘由]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常有这样的现象:开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读课题或初读课文后质疑,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但当学生交流问题以后,教师往往既不作梳理、整合,也不明确重点,以引发更深入的思维活动。而是一句话打发学生:“同学们都提得很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如此引导,看似在开放中激发思考,可因为“问域”宽泛,  相似文献   

11.
<正> 1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新课程教材选修3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可以归纳成6个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动物细胞培养?(2)什么是动物细胞培养?(3)怎样进行动物细胞培养?(4)动物也能够克隆吗?(5)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是怎样进行的?(6)动物细胞培养与核移植有哪些应用?第3个和第5个问题是本节的重点。本节旨在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生物工程的前沿技术,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第一板块:感受黄河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河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板书:黄河)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文中这样几个词语进行概括——(出示词语)黄河滚滚激流汹涌万马奔腾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浊浪排空3.大声地读读这些词语,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3.
教例:四年级《倔强的小红军》。师:初读课文后,同学们脑子里产生了哪些疑问呢?(学生提问,教师将问题简要记录在黑板上,这些问题均在教师意料之中,此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第3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抓审题训练,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的联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以石碑上乡亲们的话作为文章的题目,其内容都是围绕这个题目来展开的.教学时,我从抓审题入手,引导学生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后,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课题中的挖井人指谁?吃水的人指哪些人?)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边读课文,在看、听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审题中的两个问题.以上审题、思考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教具准备彩电、放像机、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一、破题导入 ,直奔中心1 师 :我们在《归类识字·5》学过许多反义词 ,你们记得“寒冷”的反义词是什么 ?2 板书课题 :温暖。 (齐读课题 )3 打开课本 19页 ,看看“温暖”这个词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 ?(个别读 ,齐读最后一个重点段 )4 周总理给谁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 ?(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 )二、引导看图 ,培养能力1 看图 ,简介周恩来总理。2 周总理紧紧握住谁的手在说话 ?3 清洁工人后面有哪些景物 ?4 远处又有什么景物 ?这座亮着灯的建筑物是什么地方 ?5 小结观察方法 :刚才…  相似文献   

16.
《桂林山水》教学“三读”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搞好段的训练是很重要的。下面以《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为例,谈几点做法。一、初读。在读课文前,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这是一篇以写什么为主的文章?②写的是哪个地方的什么景色?在学生对...  相似文献   

17.
《前后照应》是六年制第十册第七组课文的“读写例话”,属于三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这篇课文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初读课文,理解“前后照应”在初读课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读首末两个自然段。这两段内容属于概念性的东西。读前,教师先拟出思考题:(1)什么是前后照应?(2)写文章为什么要前后照应?学生读时,可以圈点勾画。在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教学内容中显性存在的语言文字,更要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这样才是全面、完整的语文教学。【设计特色】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探究内在的课文思路。【教学流程】一、释题,猜测文章写作重点1.板书课题《威尼斯的小艇》。请学生释题:“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小艇”是一种船。2.那么,从课题看,文章的重点应写什么?(让学生充分地审题猜想,以拓宽学生的思路。)3.这篇文章是怎样来写威尼斯小艇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二、初读,探究文章写作中心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相似文献   

19.
郑百苗 《河北教育》2005,(19):19-2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读课题或初读课文后质疑,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但当学生将思考的问题交流以后,教师往往既不作梳理、整合,也不明确重点,以引发更深入的思维活动,而是用一句话打发学生:“同学们都提得很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如此引导,看似是在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可因为“问域”宽泛,又缺少明确的主题,学生常常表现为,懂的早已懂了,不懂的一时又不知从何入手思考,导致思维指向不明而无法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一、自主学习在历史课堂中的实施步骤(以《中国历史》第三册《清朝文化——文学和艺术》为例) 1.揭示学习目标,展示问题。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讲这一课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清朝的小说本课主要介绍了哪些?它们的作者及特点是什么?(2)什么叫“诗界革命”?(3)京剧是怎样形成的?(4)清朝的绘画方面有哪些成就?这些问题,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分析问题能力的要求,因而能诱使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