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减法减掉了什么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力。对于教育,对于孩子,不能简单地使用减法。学校组织的有美国人参加的英语夏令营结束以后,每个孩子手里都赢得了不少卡片等小礼物,美滋滋地给家长看。外教的课,孩子们得到老师的奖励,几乎体现在整个课堂。一个同样的句子每个学生都要说一遍,谁说得好,谁就能得到小礼物。更多的是老外夸张的手势,“OK!Verynice!Youareveryclever!”等等,虽然孩子还有些听不懂,但从孩子脸上自豪的表情可以看出:我答对了,老师表扬了我。美国同行告诉我,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犯错误是他们的权利,所以他们测验学生的时候,单词写错…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教师对学生教育评价的专业标准”是教育评价领域的纲领性文件,本文主要介绍了“专业标准”的内容解析、适用范围和调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美国教育评价领域的最新进展:关注让学生参与的评价;考虑到形成性评价和标准化测试驱动的背景;关注教师在课题评价实践中的新要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学科提出相应的课题评价标准。美国“专业标准”的发展为我国建立教育评价学科体系、推进教师教育评价培训、制定教师教育评价能力标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爱,蕴含在激情评价中“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与唤醒。”孙老师的课堂,充满了真诚的赞赏和热情的鼓励。那饱含着教师爱的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缺乏信心时:“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说错了也不要紧。”“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谁来猜一猜,猜对了表扬,猜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孙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举手的同学是最自信的同学。”……在学生取得成功时:“读得好,好在声音响亮,这是自信的表现。”“你有一双慧眼,火眼金睛,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写得精彩,读得振奋,孙老师听得也振奋。”“…  相似文献   

4.
一个班主任在第一次班会上,训话道:我的眼睛是干什么的?是专门发现谁调皮捣蛋的;我的耳朵是干什么的?是专门打听谁说老师坏话的;我的嘴是干什么的?除了讲课外,就是骂人的。告诉你们:“严师出高徒”,谁想在我班上不服管教,你看着办,可别跟我讲什么“权利”、“平等”罗,在我的字典里只有两个字“服从”。这种开场白,不仅具有普通性,而且具有典型性。想当年,我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现在我做老师了,也对学生们说过,据说我的学生做老师时,也把“师爷”此类话重复过。长期以来教师已习惯于把服从与尊师等同起来,对学生缺少“权利”意识和“平等”…  相似文献   

5.
谁是学生心中的最佳老师呢?不是麻辣的鬼冢老师,也不是慈爱的玛利亚老师,而是机灵小不懂——对,就是那个搞笑的张卫健演的“不懂老师”。我欣赏的是院长对他的评价:“不懂老师”虽然可能不是最好的老师,但却是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老师。按这个标准,这份《报告》里的老师,也该是我欣赏的老师形象喽。  相似文献   

6.
作为“未成年人”和“残疾儿童”双重身份的学生,其受教育权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教育权利的行使.美国《残疾人教育法》及其相关法律对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权利做出了明确、具体、详细的规定.美国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权利主要包括程序性保护及其知情权,教育记录获取、保护、销毁权,教育参与权,教育救济权,以及获得指导、咨询、培训、服务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长春市一学校在小学五年级试行“贷分制”。学生考试成绩差可向老师申请“保密贷分”,等成绩好时再将贷得的分数双倍还上。作为配合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体系进行的有益探索,这项“制度”将对校内所有学科和活动进行量化评估,采取“存贷分”方式。此举引发争议无疑是正常的,因为分数是现行教育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的敏感核心,是我们教育体制的“软肋”。谁也无法否认,现行教育还是“以分数论英雄”的。当然,分数作为一种量化的评价标准,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的分数反映出了学生的哪些素质?其评价内容和方式,是否…  相似文献   

8.
印象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的评比,其评价标准往往以学业成绩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参照标准,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尤为突出,即便是学生进行民主测评时,有的老师也会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板书到黑板.无形中给学生一种误解:谁成绩高就评谁为“三好学生”。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工作十余载,一直尝试着有一天能改变这种比较单一甚至片面的评价方式,“阳光卡”让我的改革有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谁说“悬崖勒马”?陕西省渭南市六年级的小学生林林,在领到成绩通知单的同时,获得了老师“赠给”的12字评语:“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还来得急(及)!”据学校校长和班主任表示,给学生写出这样的评语,“实在出于为学生好”,是“想给孩子敲个警钟!”(7月21日《华商报》)据报道,林林10门主副课程的成绩全为B,不属于成绩最优秀者的行列。学生成绩不佳,老师“恨铁不成钢”,乃至进行“严厉教育”,应当是情有可原的事。但学习成绩绝不是评价学生最科学的标准,更不是唯一标准。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对学生如此“教诲”,实在不是一位人民教师应有…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老师极力推崇赏识教育的时候,不应忘记,教育中的惩罚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很欣赏这样一种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有时看到教育中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敢批评,批评轻了学生视若耳旁风,批评重了学生会“上告”。甚至个别老师被学生从课堂中“哄”跑,丧尽师道尊严。在社会生活中,谁违背了国家的法律,谁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既然惩罚不能从我们国家中消失,那么学校教育中就不能没有惩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讲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0月,我有幸到北京参加了“中美科学教育交流活动”,观摩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小学教材的制定和执行者、美国宾州大学教授唐纳·克里兰女士执教的“测试载重车的运动”一课。在这节课上,中国学生的精彩表现让美国老师惊叹不已,而美国老师的精彩教学让与会老师兴奋不已。在150分钟不间断的教学中,学生和听课老师没有丝毫倦意。这使我有机会管窥到美国小  相似文献   

12.
刚读了这篇《小偷》后,最不理解的是,老师唐拉法埃尔为什么始终不想知道小偷是谁?开始是断然地让“青年”撕掉那张乘车卡,以绝后患,后来是因搞下了眼镜,高度近视的他没看见主动认错的“小偷”,“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影子后面是四月里的一片迷人的春光”。要知道作为老师,是完全有权利有能力知道“小偷”是谁啊!仔细思索才悟出一点东西:教育,忌讳先入为主的偏见。假如,他当时悲喜交织之时看到了乘车证的主人是谁,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可能?这位老师会不会从此后将这位小偷学生“打入另册”另眼相看?进而影响偶犯错误者的一生?不想知…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者提出的各种中小学教师评价方法,可以按照“评价者身份”和“评价资料来源”这两个标准进行分类,属于前一种类型的教师评价方法包括:教师自评、同行评价、行政人员评价、学生评  相似文献   

14.
句子不完整、不具体,是学生造句中常犯的毛病。要纠正光靠老师提示,讲评是不行的。在实践中,我积极指导学生学习范文,弄清词义和词语的使用范围,着重采用了积极引导、广开思路、热情鼓励的办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以“全神贯注”一词造句为例,说明具体过程。教学时,我板书了这样一个病句:“全神贯注地看书”,问道:“谁能帮助老师挑出这个句子的毛病?”学生略加思索,指出了“没有讲谁在看书”。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醒目的“谁”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授课方法 美国人爱标新立异,老师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喜欢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拿学生绘画来说,在国内,常常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画,让学生去临摹,老师评价画得好坏的标准,往往是谁画得最像、谁的画面最干净,就画得最好。  相似文献   

16.
脑筋急转弯     
一个小孩问他父亲:“爸爸总是比儿子知道的多吗?”“是的。”父亲答道。“谁发明了蒸汽机?”孩子接着问。“詹姆士·瓦特。”“那为什么詹姆士·瓦特的父亲没有发明蒸汽机呢?”谁知道的多欢乐魔方爸爸:“怎么搞的,大白天还开着灯?”儿子:“这灯是你早晨上班前忘记关了。”爸爸:“你发现了,为什么不关上?”儿子:“你不是经常教育我要用事实说服人吗?”用事实说服人有一次考试,监考老师在学生桌下发现纸条。老师:“这是你的吗?”学生:“不是。”老师:“不是?不要狡辩,是不是你的?”学生:“真的不是。”老师:“你老实说,我不记你过。”学生:“…  相似文献   

17.
<正> 教育学生是一项艰巨的灵魂、品格的塑造工程,应该象斯大林说的那样:“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象园丁载培心爱的花朵那样”。难怪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把班主任称作“班妈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班主任  相似文献   

18.
本期选择职业教育为主题报道,便“整”了几条相关资讯与同仁分享:1979年,中美教育代表团互访,并各自有考察报告问世:中国报告说 在美国,学生踌躇满志、舍我与谁,老师却视而不见,甚至怂恿鼓励。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掰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音体美活动如火如荼,数理化却鲜有督促。课堂上,学生游走自由,谈天说地,几乎处于失控状态。结论:美国教育休矣!  相似文献   

19.
一个去美国读高三两个月的孩子对美国教育的评价是:比较简单、踏实,注重学校教育对学生生活的实际意义。这个学生对美国教育的理解开启了我们对本土教育的深度审视与积极叩问:教育,当让谁点头,谁鼓掌?简单是复杂的反面,但简单不等于简约。简约是优良品  相似文献   

20.
佛罗里达州:高中必修“结婚课”美国佛罗里达州规定,婚姻教育是学生拿到高中文凭的必修课程之一。早在1999年,俄勒冈州巴克洛斯学校8年级以上的学生,就被要求选学一门名称为“结婚课”的新课程。提出这一设想的是该校的克利福·艾伦老师,他认为青少年在读书期间要懂得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在过去4年内,美国40多个州的初中和高中,都纷纷开设了与婚姻教育相关的课程。艾伦老师使用一本名字叫《爱的艺术》的书为教材,里面集中了莎士比亚、艾伦斯等著名文学家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艾伦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后,还精心设计了这门课堂“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